夏瑞林 呂傳祥/江蘇省揚州高郵國家級農業園區管委會
產業融合 四化發展
——構建“互聯網+農業”第六產業鏈
夏瑞林 呂傳祥/江蘇省揚州高郵國家級農業園區管委會

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中,互聯網技術與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江蘇揚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采取積極措施將互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引入傳統農業,以引領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濟產業鏈,形成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強大競爭力。基于上述要求,園區正在積極打造揚州現代農業示范點,努力通過國家園區“信息化、生態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建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推動高郵現代農業跨越發展。
(一)項目建設前瞻性強。江蘇省高郵市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通過建立農業服務平臺,支撐了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強了產銷銜接,建立了以消費為導向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推進了農業生產流通銷售方式變革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構建了基于環境感知、實時監測、自動控制的信息化農業環境監測系統,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在育種、栽培、灌溉、收割等農業生產環節,引領了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根本變化;綜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立農業信息監測體系;構建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實現農副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通過打造“互聯網+農業”服務平臺,深化了體制機制改革,釋放了發展潛力和活力,推動了經濟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創新了政府服務模式,引領了高郵乃至蘇中地區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
(二)項目內容覆蓋面廣。園區建設了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方位農業服務平臺。其中農業物聯網云平臺構建了農田環境遠程監控系統,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科學化管理。遠程農作物精確生長監測系統經由傳感器量化農作物的生長要素,并通過無線網關傳輸至信息系統進行綜合處理與展示,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精確化與信息化。基于模型的精確栽培系統建立農作物生長診斷調控技術體系,制定了包含葉面積指數、葉片氮含量、葉片氮積累等水稻生長主要指標多維監測的精確栽培方案。農產品質量跟蹤與回溯系統著眼于農田生產過程電子檔案的建立,消費者可以通過此平臺及時查詢到系統的數據庫,實現數據庫信息共享。農業休閑觀光項目通過主題創意、模式創新,將種源推廣與種養農耕體驗、鮮果采摘、地方特產品嘗等休閑觀光項目有機結合。綜合信息發布與培訓系統通過網絡向農戶及生產企業提供農業生產信息和技術培訓服務。這些系統以互聯網技術為主線將園區一、二、三產有機地連成一體,構建了新型第六產業,演奏出現代農業的最強音。
(三)項目系統技術先進。園區實施產業融合項目時優先考慮了技術的先進性。通過“園區+市場”實現思維創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形成農業產業新業態和商業模式;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實現項目創新,讓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開始進入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促進生產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開展“精細農業”;通過“二維碼+云計算”實現管理創新,實現了包括果蔬質量追溯系統、果蔬安全生產管理系統和電子展示平臺系統在內的三大平臺系統;通過優質產品與生態休閑相結合實現產品創新,發展高產、高效、低耗、無污染,集休閑垂釣、親子活動、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農事體驗基地;通過無線網絡與O2O帶來發展新機遇,實現技術創新,通過營銷方式轉變,真正實現訂單式生產與定向銷售,為農產品生產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再造產業鏈實現產業創新,推動市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園區重點企業江蘇惠萬家農業科技實業有限公司通過打造以電商平臺為引導的市場模式,園藝物聯網為生產基礎的智慧園藝管理模式,構建了從市場營銷到智慧園藝生產的一個閉環,創造了揚州地區園藝擁抱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新型產業模式。
(一)云平臺模塊化建設理念超前。平臺的建設融合了產業鏈中不同結構的需求,代表了高郵現代農業的最新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部分:一是門戶網站。包含專家咨詢、市場分析、特色打造、政策宣傳、市場分析、生產技術與管理等模塊。二是電商平臺PC端和移動客戶端。讓全國各地顧客方便隨時購買,聯系合適的包裝與物流,眾籌試點推廣,“淘寶+京東+天貓”聯動發布。三是園藝物聯網智慧管理。實現了數字式管理與采集,智能裝備與智能控制,視頻存儲與實時監控。
(二)云平臺技術規范功能強大。系統采用多層框架結構的平臺化策略,廣泛使用組件技術,以農業物聯網業務規范和數據標準為設計依據,以瀏覽器為操作界面,以農業物聯網感知數據和農業基礎數據為基礎,建立先進、安全、可靠、靈活、方便擴展、操作簡單、易于維護、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物聯網管理綜合平臺。
(三)云平臺核心技術達國際水平。物聯網溫室自動控制系統真正實現了溫室控制的自動化、智能化,達到了國際水平。平臺通過多時段目標值控制,防止環境參數的突變對作物的傷害;通過“比例-積分”算法得出降溫與通風需求;系統以溫度控制為第一優先權;系統算法能優先判斷農業生產要素整體的變化趨勢,以進行不同級別的保護;系統邏輯控制單元能根據參數的變化,在不同工作狀態進行自動調整。
(一)產業融合社會效益顯著。園區項目重點圍繞傳感技術的精確應用、智能化專家管理、遠程監測和遙感、生物信息和診斷、食品安全追溯、農業遠程診斷等方面工作,實現了對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生產到銷售、加工與服務過程的智能化管理。
(二)四化發展經濟效益提高。中央財政全部項目實施成功后,園區項目戶相關的產品生產、加工、線上線下銷售額將超10億元。基于協同創新的 “互聯網+農業”系統建成并正常運行后,預計年收入增加200萬元左右。項目建成后,銷售利潤可達近1億元,投資利潤率或超130%。
園區通過實施“互聯網+農業”工程,引領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獲得了信息化、生態化、集約化與產業化建設成果,對高郵傳統農業的改造產生了積極意義。積極推進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過度,優化了農業經濟發展方向的調整。積極拓展了社會資本和生產要素滲入農業、農村的通道,強化了農業經濟發展的要素支撐。有效地促進農業經濟的多元化,豐富了“三農”工作發展的內涵。更好地發揮了“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生產發展方式轉變的帶動、支撐、引領作用。聚集“三農”發展的焦點問題,找準“三農”工作的興奮點,打造出了高郵農村區域經濟的制高點與增長點。
綜上所述,“互聯網+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增長極、催化劑和倍增器,高郵市將通過“互聯網+農業”技術的應用,實現園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高郵市農村經濟“信息化、生態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同步發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