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珍/揚州大學商學院 儲海霞/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江蘇農村消費新觀察
田 珍/揚州大學商學院 儲海霞/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隨著農村改革深化和城鎮化的推進,過去同質化的農民在職業和收入等方面日益分化。現有研究大多將農民視為同質性的整體,忽視了農村消費分類,從而可能影響了刺激農村消費政策體系的實施效果。因此,對農村消費的探索研究應基于分層的視角,通過分析農民消費的差異化特征,有針對性地構建驅動江蘇農村消費機制。
江蘇是我國東部經濟較發達的省份之一,是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縮影。研究江蘇農村居民的群體分化和消費層次,不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得出的結論也具有普遍意義和參考價值。根據人均純收入可把農村人口劃分為農村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其中農村中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時期同一地域范圍內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農村居民群體,其下限為當時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其上限為當時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而收入水平高于農村中等收入者的為農村高收入者,反之為農村低收入者。通過統計數據分析和田野調查,發現農村居民消費存在明顯的消費層次區別。
(一)消費水平的層次性明顯,且差距有擴大趨勢。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民由原來高度同質、收入平均的群體逐漸分化為職業多元、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不同群體,首先表現在生活消費支出方面,在數量和質量方面,消費分層現象明顯。比較江蘇省近十年來不同層次農民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情況,可以發現各收入層次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近年來穩步上升,但其消費支出的層次性非常明顯,且農村高收入者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增幅較明顯,而農村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相對來說變化不大,且各收入層次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差距有擴大趨勢。
(二)消費結構具有高度相似性,且高收入群體的示范導向作用明顯。近年來,江蘇農民的消費結構不斷改善,生活總體上已經進入相對寬裕階段。但不同層次農戶的消費結構差異仍然十分明顯,農村高收入者和農村中等收入者已經處于寬裕區,而農村低收入者才剛剛邁入小康階段,開始向追求消費質量轉型。
進一步分析近年來不同層次農戶的消費結構,可以發現各層次農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中比重最高的兩項都是住房和食品。這主要是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大多對住房有著與生俱來的濃厚情結,住房改善是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首選目標。同時,由于農村基礎交通通訊設施建設的日益完善,農村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也開始追求出行的方便、交流的信息化和生活的品質,交通和通訊消費支出逐年增長,在生活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已經上升到第三位。
(三)消費傾向呈現顯著差異,且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傾向逐漸提高。分析近十年來江蘇省農村居民家庭的平均消費傾向,發現不同層次農戶的平均消費傾向差距非常明顯。農村高收入者大部分收入轉化為儲蓄,而農村低收入者有限的收入都用于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因此,農村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費傾向最高,農村中等收入者次之,農村高收入者最低。另外,分析2004~2014年《江蘇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可以發現,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分析各類消費品的邊際消費傾向,可以發現隨著收入層次的提高,食品的邊際消費傾向逐漸降低,而居住、交通通訊的邊際消費傾向逐漸提高。
(四)消費觀念逐漸分化,適度積極消費的新觀念逐漸興起。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推進,農民逐漸摒棄守錢不花等過度節儉的傳統消費觀念,但農民仍普遍奉行量入為出,大多通過儲蓄來滿足消費需求。調查統計顯示,關于貸款消費,受調查的586個農民中只有32.3%的人持有贊成態度,但隨著收入層次的提高,由于收入預期、風險偏好等方面的原因,農民對貸款消費的接受程度明顯提高。而對于日常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費偏好,調研中發現,農民大多持有樸素節儉的消費觀念。但隨著收入層次的提高,農民逐漸擺脫重實用、講實惠,追求簡單物質滿足與享受的傳統消費觀念,開始關注品質、服務、舒適、便捷等元素,且更加重視商品的符號價值。在關于“對名牌看法”的調查中,隨著收入層次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認同“名牌不僅質量好,而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五)消費方式差異不大,新型消費方式不斷涌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性消費模式已經基本解體,消費基本實現了商品化,但農民對消費服務商品化的接受程度普遍較低。農村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對家務勞動社會化的接受率依次為1.7%、19.8%和42.4%。另外,盡管新的消費工具如信用卡、電子支付等不斷涌現,但農民對其了解不夠,現金支付仍是農民主要的消費方式,個人信用卡普及率低,農村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信用卡持有率依次為9.27%、25.52%和55.44%。對網絡購物等新興消費方式,由于其物美價廉、方便快捷越來越受農村消費者青睞,調查顯示農民對網絡購物的接受程度達到了74.91%。但由于傳統消費觀念及農村物流配送網絡不健全等原因,農村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網上購物使用率僅為15.89%、35.41%和55.44%。

(一)強化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增強農村低收入者消費能力
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補貼力度。貫徹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增加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充分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在短期收入增長潛力有限的情況下,要加快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者補貼的長效機制,保證其即使在通貨膨脹、經濟下行等情況下消費水平不下降。
增加就業機會,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尤其要重點發展適合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代服務業,出臺鼓勵和支持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相關政策,并通過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渠道。
引導有序流轉土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建設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等有效措施,加快土地流轉,解決土地供求矛盾問題,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有序發展。同時,圍繞準入制度、教育培訓、政策扶持等方面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機制,使之成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中堅力量。
(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發農村中等收入者的消費潛力
農村中等收入者是引導農村社會消費的主力軍,是低收入群體消費升級的風向標,也是拉動農村消費、穩定農村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農村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明顯高于農村基本生活水平,且正處于向追求消費質量轉型的時期。因此,擴大其消費需求的關鍵是加強科學調節和引導,改善其心理預期,促進其增加即期和超前消費,培育農村消費增長點。
健全農村社保體系,減少農民后顧之憂。在不斷完善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健全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等在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重要作用,為農民提供醫療、子女教育、意外風險等多種保障,以減少廣大農民尤其是農村中等收入者的后顧之憂,激發其消費潛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農村消費增長點。研究表明,“家電下鄉”“建材下鄉”等農村消費補貼政策有效激發了農民的消費潛力,擴大了農村消費。因此,可以結合農村生活消費的熱點以及生產性固定資產的購置需求,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實施對交通通訊工具、建筑裝潢材料等的消費補貼,培育農村消費增長點,充分激發農民消費潛力。
發展農村消費信貸,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同時,鼓勵金融機構把開展農村消費信貸作為新的增長點,重點引導具有較好收入預期和適度超前消費觀念的農村中等收入者,積極推出農村建房、耐用消費品購置等符合農民消費特點的消費信貸品種,不斷擴大農村消費信貸覆蓋面,激發農村中等收入者的消費潛力。
(三)拓寬消費領域,改善消費環境,釋放農村高收入者的現實消費力
農村高收入者是農村消費的領先者,其消費方式、消費偏好、消費行為具有很強的示范和導向作用,也是擴大農村消費不可忽視的力量。農村高收入者大多具有一定的儲蓄和金融資產,但他們的消費傾向低。因此,擴大其消費需求的關鍵是培育新的消費熱點,不斷提高其消費傾向。
拓寬農民消費領域,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引導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積極拓展農村高收入者在電子通信產品、教育培訓、文化娛樂、旅游休閑、體育健身、家政服務等方面的消費,滿足其對高檔產品、服務消費和精神消費的需求。
加快市場體系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構建并逐步完善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大型流通企業為骨干,以穩定供應鏈為載體的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同時,加強農村消費市場監管,保障農民消費安全,增強農民消費信心。另外,還要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為農村消費結構升級奠定基礎。
完善電商平臺建設,釋放農村消費激情。整合電商、物流、商貿、金融、郵政、快遞等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鼓勵電商企業加強與萬村千鄉、郵政便民服務網點、供銷社、超市等流通主體的合作,開發面向農村電子商務需求的定制服務,新建或改造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解決農民網絡購物“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釋放農村消費激情。□

網購近年來逐漸走進農村千家萬戶 戚善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