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
鼓足農民“錢袋子”“六新”舉措促增收
江蘇省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來,江蘇省南京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有關促進農民增收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兩聚一高”主題,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六新”舉措為抓手,千方百計挖掘農民增收潛力,鼓足農民“錢袋子”。2017年一季度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361元,同比增長9%,高于全省農村居民收入增幅0.6個百分點,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0.3個百分點;預計上半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050元左右,增幅9%左右,繼續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按照農業提質增效強基礎、農民就業創業拓渠道、農村改革賦權增活力、農村社會保障固基本的思路,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實施意見》 《關于聚焦富民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 《全市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行動方案(2017—2020)》 《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意見》等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著力構建多點支撐、多元發力的農民增收政策支持體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農業發展從滿足群眾“胃”的需求,逐步拓展到滿足群眾“養眼”“潤肺” “舒心”等需求,農民增收的空間也隨之從生產空間擴展到生活和生態空間。新的階段,南京非糧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特色蔬菜園藝、經濟林果、生態養殖等效益成倍增長。全市農業生態功能不斷強化,農民來自生態補償的收入大幅增長。今年以來,全市正逐步按照承包地確權面積發放耕保補貼,初步統計補貼面積達240多萬畝,補貼總額達10億元。更重要的是,生態保護提升了農業生活功能品質,打造了美麗鄉村環境,促進了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給農民增收提供了更大潛力。
實行創業就業政策城鄉統一、同城同標,積極鼓勵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就業,加快推動創意休閑農業、高科技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等新產業發展。上半年全市扶持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1642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2萬人次。累計建成國際慢城、巴布洛生態谷、黃龍峴等休閑農業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500多個,全市休閑農業從業人員3萬多人,僅上半年接待游客超100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30億元。建成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40個,形成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業的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90余家,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超800億元,帶動本地農戶達30多萬戶。
依托農業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積極發展農產品和服務營銷新業態,智慧農業、“互聯網+都市農業”、“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協同發展;體驗式銷售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業發展相輔相成,極大釋放了農產品增值和農民增收潛力。截至上半年,全市累計培育農村電商主體3400家,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7億元。以為農服務為主線,創新新型農業經營機制,上半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6500余人;培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06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33家;培育國家級示范社27家、省級示范社78家,全市農民參加合作社比重達77%。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近800家,初步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服務保障,為農民增收致富保駕護航。
堅持把創新機制作為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內在活力,為農民增收蓄積更強動能。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全市城鄉低保標準統一提高到810元/月,覆蓋農村低保群體3.34萬戶、5.03萬人。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落實農民土地財產權益,總體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45.8萬戶農民領取新版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證書到戶率達98%。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市700個村(社區)基本完成村組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初步建立全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信息系統;663個村(社區)成立了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共折股量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凈資產33億元。創新農村金融支持機制,設立“金陵惠農貸”,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今年以來累計發放貸款4億多元;探索推進承包土地經營權質押貸款,累計發放5100萬元。
創新農村低收入群體幫扶模式,哪里低收入農戶集中就重點布局在哪里,真正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建設高效設施農業為載體,上半年建成農民增收示范區16個,通過結對幫扶、技術支持、租金減免、年度分紅等措施,覆蓋低收入農戶1607戶、3391人;以“生產性幫扶”為重點,實施低收入農戶致富增收項目,上半年扶持8272戶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通過生產實現致富;以“技術性幫扶”為紐帶,積極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幫扶,今年上半年新結對幫扶29個經濟薄弱(欠發達)村,幫助結對村建設各類示范基地29個,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80余項(個),有效帶動了幫扶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和當地低收入農戶的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