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偉 束 燕 王樓樓/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路徑探究
潘 偉 束 燕 王樓樓/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十三五”是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而農產品的重要供給主體為農業龍頭企業,對其發展路徑進行探索,有利于緩解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速,目前,全區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達255個,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個,省級龍頭企業9個,市級龍頭企業40個。全區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呈現三方面特征:
(一)規模不斷壯大,社會經濟效益穩中有升
2016年全區農業龍頭企業資產總額274.9億元,實現銷售額420.13億元,實現利稅23.5億元,從業人數3.35萬人,帶動農戶25.15萬戶,農產品出口創匯3855萬美元。相比2012年,分別增長了2.6倍、2.1倍、2.2倍、1.2倍、1.3倍、1.6倍。
全區龍頭企業已建設各類示范基地75個,種養面積達260多萬畝。寶龍集團大力培植龍蝦、鮰魚規模養殖基地,建成萬畝現代高效稻蝦輪作基地,3萬畝國際環保生態型的鮰魚養殖基地。基地示范效應不斷彰顯,全區共有125家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建立訂單關系,年訂單總額達47.35億元,占企業農產品收購總額85.34億元的55.48%。佳豐油脂公司帶動農戶72000戶,在區內外建立合作生產基地近10萬畝,通過訂單收購的原料占總原料的68%。
(二)產業集群明顯,行業集中度逐步提高
從地域分布來看,大豐區農業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地緣優勢,產業集群現象較為明顯,水產品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林木類企業主要聚集在臨港區域;稻米加工類企業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種植棉花區域。
從行業分布來看,全區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加工產品主要集中在六大類:一是糧油產業,以佳豐油脂、北大荒米業、鈺豐麥芽等糧油加工企業為依托,著重發展優質油料、稻米精深加工、優質啤酒麥芽等,2016年產值達152億元,占總產值的36.2%;二是紡織產業,以萬達紡織、海達紡織等為依托,主要生產紗、布,2016年產值達71億元,占總產值的16.9%;三是畜禽產業,以鹽城溫氏、冠全食品等畜禽養殖加工企業為依托,重點發展規模畜禽養殖,2016年產值達59億元,占總產值的14.0%;四是林木產業,以大豐港木材產業園、高昌藍翔等木材加工企業為依托,生產家具、板材等木制品,2016年產值達46億元,占總產值的11.0%;五是水產品產業,以寶龍集團、金鹿漁業、華辰水產等養殖加工企業為依托,穩步發展傳統水產品養殖,擴大特種水產品規模,2016年產值達38億元,占總產值的9.0%;六是特經蔬菜產業,以綠豐公司、南翔食品、金谷食品等蔬菜加工企業為依托,主要生產大蒜、辣根、冬瓜等特色加工產品及速凍保鮮菜、脫水菜等出口外銷蔬菜產品,2016年產值達17億元,占總產值的7.1%。
(三)技改持續發力,經營加工向精深發展
2017年全區農產品加工重點項目6個,當年總計劃投資9.4億元,用于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新上精深加工生產線及配套生產設施等。此外,大豐區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財政補助資金,調動企業加大技改投入的積極性。蘇港和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請國家財政補助資金3000萬元,以“廢棄物+清潔能源+有機肥料”三位一體為技術路徑,從事清潔能源生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鹽城海瑞食品公司申報條斑紫菜系列產品深加工項目,爭取省級扶持資金100萬元,該項目的實施形成了年生產加工1億枚條斑紫菜的能力。
目前全區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0個,其中超40億元的1個,10億元的4個,超5億元的4個。久禾、豐源、利新等食用菌生產企業積極發展精深加工,2016年加工產值達4億元。鹽土大地海洋生物產業園聚焦海洋產業,大力研發海藻生物產品、海洋生物食品等,2016年加工產值達7億元。
一是從總量來看,企業數量多,但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缺失。全區共有農業龍頭企業255家,大多數規模較小,生產能力不足,無法滿足大量生產加工的需要。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只有7個,無上市企業,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發展。
二是從結構來看,傳統行業占比大,高附加值產業不多,現代經營管理人才少。全區農業龍頭企業主要集中在糧油棉紡等傳統產業,農產品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增值能力低、市場占有率低等問題。此外,98%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為民營企業,多采用家族管理模式,專業化程度低,企業制度不完善,尤其是長期發展規劃不明確,導致企業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能力不足。
三是從供給來看,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同質化程度較高,知名品牌較少。全區農產品供給存在低端無效供給較多、中高端優質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如以生產大米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就有20家,其中只有2家少量生產有機大米。農產品知名品牌較少,省以上名牌產品只有5個。
四是從自身發展來看,多數企業融資主動性不強,謀求發展的意識不足。部分企業自行融資、擴大規模、技改投入的主動性不強,存在等靠要思想。此外,企業融資渠道少,銀行貸款程序審批較為繁瑣,無法及時獲得資金,易挫傷主動發展的積極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要持續推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就迫切需要農業龍頭企業不斷轉型升級,發揮聯農帶農作用。為此提出以下設想:
(一)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推進同質化企業兼并重組
“十三五”期間,培植農產品加工大企業應作為全區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戰略任務。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先導,發揮臨港優勢,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品牌創建為支撐,重點建設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及特色園區,優先扶持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吸引一批大企業進區,形成農產品加工集聚效應。
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兼并重組,是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途徑。通過重點扶持糧油、畜禽、水產品等產業,將產品類型趨同、生產條件互補、經營管理落后的農業龍頭企業兼并、重組、收購、聯合,鼓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培植規模化農業龍頭企業,推進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集聚。引導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農業龍頭企業積極進行上市融資、增資擴股、合資合作,以此帶動做大做強。
(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打造優勢特色農業品牌
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含量,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鼓勵企業設立科技發展基金,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企業應與科研單位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通過技術入股、專利轉讓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重點支持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級、省級農產品品牌創建。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國內外展示展銷會、洽談會等平臺提高商標品牌知名度,培育壯大一批社會認知度高的好品牌,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提升農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促進農產品銷售。
(三)強化行業協作,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
一是集約發展。堅持規模拓展與內涵增長并重,通過技改擴能、提升設備、工藝和產品檔次,實現龍頭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對于成長型企業,鼓勵擴大技改投入,增強企業發展后勁。二是綠色發展。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原料生產基地,健全投入品登記使用管理制度和生產操作規程,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外向發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實行“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擴大農業對外合作。積極利用境外資金和技術,通過嫁接、改造,提升企業發展層次。同時,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通過組織和引導,合理地解決企業發展問題。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引入新的融資渠道,優化農業投資結構,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快速打造大型農業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