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登華/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精準幫扶結碩果 老區經濟增活力
盛登華/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組織開展了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活動,通過四輪結對幫扶(從2005~2016年,每三年為一輪),茅山老區村級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的增長。2016年,老區44個行政村(居),村集體經濟收入1.2億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200萬元以上的9個,占20%;100萬元以上的28個,占64%。
(一)實施“三掛鉤” 結對。深化區四套班子領導結對聯系1個經濟薄弱村,區級機關部門、單位、重點(規模)企業結對幫扶1個經濟薄弱村,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結對幫扶1個特困家庭的“三結對”幫扶聯系制度。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以區委組織部、農工辦、區級機關黨工委、區民政局、人社局、農林局、財政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統籌協調全區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全區扶貧開發工作的政策制訂、工作進程考核和監督等具體工作。
(二)落實“三大”扶持政策。緊密結合金壇實際,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快低收入農戶脫貧、加強村級班子建設為重點,先后出臺了《金壇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行動綱要》《金壇區農民增收行動計劃》《金壇區村級增收行動計劃》3項政策,新設立了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1000萬元、農民增收專項資金1000萬元、村級增收專項資金1000萬元“三個”1000萬元的資金,明確了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重點扶持農村基礎設施、農民增收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村級增收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村集體發展村級經濟。按照“經濟薄弱村優先安排”的思路,2015年老區經濟薄弱村共獲專項資金615萬元,占資金總量的20.6%;2016年安排專項資金705萬元,占資金總量的23.5%,遠遠高于全區村均水平。不僅如此,統籌使用好水利、設施農業、農業保險等各項資金,盡力打好資金的組合拳。
(三)推行“三項”發展路徑。一是發展生產經營性物業用房。鼓勵和支持村級聯合投資在區位相對優越的工業集中區內開發建設生產經營性物業用房,區、鎮在審批手續、規費減免、稅收等方面繼續給予支持,保證村級集體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目前,老區經濟薄弱村共建設標準廠房65735平方米,占全區總數的40%。二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改革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業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創建并做大做優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業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提升現代農業建設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近三年來,老區經濟薄弱村新增良種茶1060畝、優質水果550多畝,成功申領品牌7個。三是積極拓展延伸農村服務產業。進一步引導和鼓勵老區村和農戶發展商業用房、外來民工集宿樓、物流等服務項目,薛埠鎮1000多平米的外來民工集宿樓已建成使用等,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優化村級經濟結構,培育村級經濟新的增長點。
(四)加強農村“三資”綜合管理。一是信息聯動。依托現有的農村集體“三資”網絡監管平臺,與區、鎮紀委村居廉線同步,共享“三資”信息;開通領導網絡監管系統,構筑上級監管部門可以直接對鎮、村集體資產的運行情況進行查詢和監督的平臺,隨時掌握到期合同、重大資產預處置情況和村級重大公共資源交易及實施情況,對農村的重大經濟活動進行無死角、全過程的實時監控。截至目前,已更新各類信息近3000條,防范預警100多條。二是規范操作。創新和完善村級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合作經濟組織成員廣泛參與的有效監管機制;嚴格資產出讓,規范投資行為,強化合同管理,完善租金收繳和考核辦法,健全資產臺賬,促進資產保值增值。2016年老區村級的凈資產較2015年增加了3017萬元,村均凈增69萬元。三是健全制度。切實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出臺《金壇區農村財務制度》等多項政策,健全完善村級非生產性費用開支包干制度,努力壓縮非生產性開支。不斷加強村級民主管理,健全村級民主理財制度,實行村務公開檢查,把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落實好,不斷改革村務公開辦法,接受群眾監督,進一步提升村級經濟管理水平。據統計,2016年老區村級非生產性開支較2015年下降14%。
(五)深化“三大”合作改革。認真落實中央、省和常州市有關發展農村“三大合作”的要求,統一思想認識、明確目標任務、落實關鍵舉措、嚴格責任考核,老區三大合作組織發展勢頭迅猛。一是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續推進。到2016年底,累計組建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13家;量化經營性資產2900萬元,持股農民總數達9.7%。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續推進。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目前老區已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1家,涉及土地面積1萬畝,新增獲益農民3萬多人。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持續推進。省“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3家;常州市“三好三強”合作社達31家;區示范社達53 家,擁有社員7.9萬人,帶動農戶3萬戶。據統計,老區三大合作組織2016年實現經營性收入225萬元,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50多元。
(一)班子要配強。“村子好不好,關鍵在領導。”直溪鎮西濱村的集體經濟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幾年內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關鍵就在于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村黨總支書記孟國強。早在2014年以前,該村經濟總收入不足20萬元,是金壇第四輪結對幫扶的經濟薄弱村。自孟國強擔任村書記后,他從化解村級矛盾入手,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當場答復,限期解決;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耐心解釋,積極爭取條件早日解決。這種身體力行的作風,重新贏得了群眾對村干部的信任,出現了村干部一呼百應的良好局面。
(二)思路要明晰。發展集體經濟,關鍵要找準本村發展優勢,選準發展思路。薛埠鎮東窯村在發展起步階段,從本村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臨近薛埠鎮工業園和金西工業園兩大優勢,探索確立了建設標準廠房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子。在發展過程中,他們腳踏實地,先易后難,量力而行,穩步推進,滾動發展。2014年建成了首座標準廠房500平方米,次年出租獲收益26萬元。薛埠鎮下杖村則從購置農機入手,先后購入各類農機20多臺,為農民提供機械服務面積達到3000多畝。特別是2016年初購置糧食烘干設施后,當年為農民烘干水稻1000多噸,實現村級增收16萬元。
(三)造血要增強。切實以增強“造血”功能為中心任務。一是圍繞“一城一山一水”板塊建設發展壯大村級經濟。薛埠鎮的山蓬村緊緊抓住“一山”板塊發展的大好時機,積極圍繞上阮現代農業園,利用山區資源優勢,興建了櫻花園配套停車場,實現村級年增收近10萬元。二是大力發展主導產業。近三年來,朱林鎮的唐王村充分利用地多人少的優勢,在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大力引導農民流轉土地2000多畝,并以唐豐農機合作社的名義集體種植,畝均凈收益保持在200元左右,村級年均增收40多萬元。三是突出鄉村旅游主題。薛埠鎮的仙姑村借力茅山旅游區打造之際,以鄉村過大年活動為助推器,大力發展以茅山風鵝、豬手等農家菜為主的農家樂產業,年吸引游客10多萬人。村集體通過提供物業等配套服務,實現年增收20多萬元。
(四)幫扶要精準。一是精準把脈貧困原因。深入調研剖析各經濟薄弱村致貧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按照“無資源、無資產、無資金”進行分類,經調查茅山老區有17個經濟薄弱村主要致貧原因是缺乏項目啟動資金。二是精準實施幫扶項目。針對經濟薄弱村的實際,確立了以“造血”類項目為主的幫扶思路,借助市設立的扶貧開發項目和金壇的村級增收項目,集中統籌幫助經濟薄弱村發展。2013年,在常州出資60萬元幫助朱林鎮長興村興建200多平方米標準廠房項目中,金壇配套了20萬元資金,有效緩解了村級資金壓力。三是精準監管項目資金。注重加強扶貧資金監督管理,做到認真組織申報、規范申報程序、強化督查指導、嚴格對標驗收。在近幾年全區實施的26個老區專項幫扶項目中,未發現違規違紀問題。一些好的監管做法還得到上級肯定。
(一)引導工業企業幫扶。按照“工業反哺農業”的要求,充分利用老區的農產品和環境優勢,發揮企業在資金、技術、信息上的優勢,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通過政策和制度創新,選擇部分有社會意識的企業結對幫扶部分重點經濟薄弱村,由幫扶企業通過帶信息、帶項目、帶資金、帶市場、帶技術等多種途徑,幫助經濟薄弱村開發優勢資源,培育主導產業,尋找致富門路,確保經濟薄弱村2019年集體經營性收入年增幅達到20%左右。
(二)嚴格落實工作職責。各部門的督促檢查,要把結對幫扶工作作為各級干部年度政績考核、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各級幫扶辦要按照現有的考核辦法,做到月度有統計、季度有抽查、年度有考核,到每年底再開展一次進村入戶督查和驗收,由經濟薄弱村的干部群眾簽字確認脫貧結果。對幫扶工作做得好的單位和個人,提請各級黨委、政府給予表彰獎勵;對未按規定要求、工作不力、幫扶無效果的單位和個人予以通報批評,確保幫扶工作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三)持續強化資源整合。完善幫扶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積極引導以鎮(街道)為單元,統籌管理各類幫扶資金和建立專門的幫扶項目庫,鼓勵各經濟薄弱村實現抱團發展、異地發展。突出抓好金融服務,充分發揮扶貧小額貸款功能,按照“項目老區優先安排、資金老區優先發放”的原則,為老區發展生產、增收致富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突出抓好科技扶貧,鼓勵科技人員到扶貧幫困第一線進行科技推廣,為扶貧開發提供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