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本刊評論員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總量供給不足矛盾大大緩解,但也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并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問題。只有從體制機制上著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以新的發展理念破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是很有現實意義和針對性的。
一是讓農業盡快“綠”起來。農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特殊產業,既對自然生態環境有很強的依賴,也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明顯影響。過去某些影響生態環境的農業產能,是一種不健康、不可持續的產能,必須盡快退出。推動農業走上綠色發展道路,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是推動綠色發展的主戰場,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推進科技創新,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還要推進制度創新,構建起有利于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改革,進一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綠色生態環境的供給。
二是讓農地盡快“活”起來。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重在放活土地經營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這是我國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應對城鄉人口結構變化和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控制農產品人工成本過快上漲、增強我國農業基礎競爭力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推進“三權分置”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
三是讓產業盡快“融”起來。延長和重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是農村產業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內在要求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內容。要在總結我國農業產業化經驗基礎上,著眼提高農業產業鏈收益,充分運用“互聯網+”,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按照有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的方向,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按照有利于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
四是讓信號盡快“亮”起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釋放正確的市場和政策信號。在這一過程中,既要發揮市場信號的導航燈作用,也要發揮政策信號的指揮棒作用。穩步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以降低價格扭曲程度、矯正資源錯配為方向,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堅持“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繼續執行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但要增強政策彈性,改變只漲不降的剛性預期。無論是實施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還是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抑或是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等,都應體現向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聚焦、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發力的政策取向,以制度創新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