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黃輝/江蘇省海門市農業局
海門種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
顧黃輝/江蘇省海門市農業局
近年來,江蘇省海門市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緊緊圍繞“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強市”的工作目標,不斷改造傳統農業,堅持把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生產力、優化農村生產關系的切入點,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加大種植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調整力度,生產效益不斷提升,農民增收的效應不斷顯現。
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特色產業。海門素有“江海門戶”、“魚米之鄉”之稱。適宜的氣候條件、優勢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環境,為海門特色農業產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海門特糧作物有“三寶”,即以青玉米、青花生、青毛豆、青蠶(豌)豆為代表的“四青作物”,以大紅袍赤豆、大青皮蠶豆、關青豆、白扁豆為代表的“四色寶豆”和烘烤型甘薯。特糧既可作為休閑食品,也可作為保健食品,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四青作物”和“四色寶豆”市場容量大,不僅鮮品直接上市,還可以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收儲,或速凍保鮮在產品稀缺時上市,或加工成衍生產品進入超市、大賣場及出口;烘烤型甘薯通過農民經紀人源源不斷地直接銷往上海、蘇州等大中城市。特經作物有特色蔬菜(如萬年香沙芋艿、海門香芋、海門山藥、洋扁豆、西葫蘆、西蘭花等)、中藥材(如浙貝母)和鮮食青皮甘蔗等,也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有限的土地資源催生了高效模式。海門土地資源十分有限,人均耕地不足七分,隨著二、三產業及其他產業的不斷發展,擠壓了種植業的發展空間。從農資綜合補貼面積變化看,可耕地資源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2013年71.92萬畝、2014年72.78萬畝、2015年72.14萬畝、2016年土地確權面積71.59萬畝,除去林地、設施農業、魚塘等,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面積僅為56.51萬畝。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產生更多的產品和產值必定要走間套復種的途徑,這就催生了海門豐富的多元多熟高效種植模式,復種指數達239,居全國縣級首位。典型模式有蠶(豌)豆套種春玉米模式;雙季收青玉米種植模式;糧食、“四青”和西蘭花間套作模式,如“春季西蘭花—青毛豆—秋季西蘭花”、“小麥—青玉米—西蘭花”等;糧、瓜和“四青”間套作模式,如“大麥/西瓜/夏青玉米-青毛豆(或秋青玉米/秋毛豆)”。
強大的龍頭企業提升了特色產業。海門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產能效能不斷提升。中寶、東綠等農產品粗加工企業不斷研發更新設備,豐富速凍蔬菜新品種,提升產品質量和擴大產能;海創農產品開發公司的果蔬產品直供肯德基、必勝客、星巴克、麥德龍、家樂福等國際連鎖店。同時,龍頭企業通過培育固定原料供應基地,推進了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全市各龍頭企業共有聯結基地32萬畝,自有基地20萬畝。中寶公司擁有四青作物種植聯結基地20萬畝;旺盛公司擁有特色水果聯結基地2.2萬畝,自有基地0.3萬畝;海創公司擁有蔬菜聯結基地1.6萬畝,自有基地0.3萬畝。中寶食品、東方雁食品、旺盛公司等先后通過HACCP、GAP、ISO9000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惠農政策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農資綜合補貼、糧食直補、水稻、小麥、棉花、玉米、花生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對供給側結構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海門市委市政府連續出臺發展現代農業的扶持政策,對現代農業發展予以稅收優惠、規費減免、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等全方位的鼓勵,重點對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主體進行產業基地、品牌農業、質量農業、外向農業、設施園藝、高效農業園區、農機具購置等予以財政扶持。2014年增加了特糧特經產業扶持政策,凡集中連片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上的海門名特優農產品,給予每畝100-300元不等的獎勵。2015年增加了“旱改水”補貼政策,2016年新老稻田使用機插秧移栽一律給予補貼,吸引了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有力地推動了種植業結構的調整。
農業項目引領產業結構調整。依托糧棉油高產創建、國家產業體系、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三新工程和掛縣強農富民工程等項目,做強了玉米、花生等經濟作物產業。玉米萬畝高產創建和產業體系改善了玉米品種,建成三個萬畝豐產方;花生萬畝高產創建和產業體系加速了花生品種的更新和穩定了種植面積;大豆萬畝高產創建形成了成萬畝產業群,增強了海門小寒王青毛豆的市場競爭力。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使示范戶主導品種與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均達到90%以上,進一步提高了項目區農民科技文化綜合素質和產業化水平。三新工程和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加速推進了適新模式的集成示范和產業集聚。2016年高產創建項目重點向稻麥和玉米產業傾斜,進一步保障了糧食安全生產。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結構調整。圍繞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在茬口配置、栽培技術和農業機械化下功夫,切實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引進與推廣力度,蔬菜、特經特糧等高效規模和配套技術取得了新突破,促進了農產品優質化和農業園區高效化,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
質量農業保障產業結構調整。
把發展質量農業作為保障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切實做好農業三品認證管理和農產品質量監管,積極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通過實施農藥殘留周檢制、公示制、通報制、溯源制等,確保了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全面禁止銷售與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并以蔬菜、西甜瓜、香沙芋艿標準化生產為重點,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整體水平。
品牌農業提升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品牌建設已成為海門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海門香芋、萬年香沙芋艿獲農業部地理標志農產品稱號,旺盛成為中國馳名商標,海蜜牌甜瓜、綠庭牌雞蛋、海盛牌豬肉、東方雁牌羊肉等被評為江蘇名牌產品,進一步延伸了農業產業鏈,現代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
2016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94.12億,其中農業46.93億、林業1.05億、牧業12.57億、漁業21.80億、農業服務業11.77億,為海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農業現代化建設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全省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成效顯著縣“九連冠”。省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22項指標中,已有6個指標實現度達到100%,7個指標實現度超過80%,4個指標實現度在60-80%。

海門市興旺豬場生態養殖示范園區
產業結構戰略調整。從數據變化來看,種植業結構呈現以下特征:一是糧食產能不斷增強。2013-2016年播種面積分別為56.72、58.22、58.86、59.93萬畝,糧食總產分別為18.38、18.96、19.46、19.52萬噸,分別比前三年平均增加3.38%和2.62%。二是特經特糧平穩發展。2013-2016年種植面積分別是74.7、71.8、72.08、74.49萬畝,比前三年平均增長2.22%。三是蔬菜面積穩中有升。2013-2016年種植面積分別為58.0、59.0、60.0、60.5萬畝次,其中大棚設施蔬菜面積分別為9.6、10.0、10.3、10.5萬畝,分別比前三年平均增長2.5%和5.4%。四是油菜規模持續下降。2013-2016年種植面積分別為32.0、30.0、26.5、20.76萬畝,較比前三年平均下降29.63%。五是棉花面積急劇減少。2013-2016年種植面積分別為14.86、13.23、5.70、2.38萬畝,較前三年平均下降78.87%。
生態農業優質高效。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大力推進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耕地質量建設和造林綠化,生態環境持續好轉。2016年農藥使用強度下降3.4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115萬畝次,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4500噸,完成造林面積1.4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4%。
質量農業迅猛發展。目前,全市已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基地13個、海門市級基地14個。種植業類農產品已獲無公害農產品393個、綠色食品21個、有機食品9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個。2016年全市果蔬例行監測合格率99.86%,省抽檢合格率達100%。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國家蔬菜綜合標準化示范區”。擁有名牌農產品32個,其中省級名牌10個、南通市級22個。農產品注冊商標456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1個、江蘇省著名商標4個、南通市知名商標8個。
海門種植業結構改革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難點:一是本地農民參與程度不高,本地農民的持續增收機制還未真正形成;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脆弱,抗風險能力不強;三是農業專業化組織程度不高,農民科技素質偏低,種養結構與經營方式落后于市場需求,農業生產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四是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目前海門從事農作物生產的一般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而海門特色的間套作模式生產又是花勞力較多的產業,以特經特糧為主的生產方式面臨危機。五是規模種植戶外地化明顯。稻麥以安徽人為主,大棚蔬菜以山東人為主,大棚草莓以浙江人為主,粗放的經營方式影響了海門種植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和產業結構的提檔升級。
深入搞好產業結構調整。根據《海門市六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空間布局規劃》,圍繞“增糧增綠、穩菜穩漁、控畜禽、促休閑”目標,進一步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好“水稻水產”工程;繼續開展糧食綠色高產示范創建活動,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加強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設;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等。
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農業。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強化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積極培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經營主體。推行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提升植保專業化服務水平。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計劃。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加強以家庭農場為重點的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鼓勵和引導普通農戶、專業大戶發展成100-300畝規模的家庭農場,提升家庭農場質量,把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技推廣、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對象。重點培育一批優勢特色型、科技創新型、規模帶動型和出口主導型的農業龍頭企業。
加快發展現代科技農業。圍繞生物、信息、節本增效和綠色發展技術,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搶占現代農業發展制高點。做好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特別是要做好海門地方名特優農產品的收集、保存和提純復壯、繁育體系建設等。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力度,著力構建“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加強農業物聯網和農村電子商務,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