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 音
□胡擁軍(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研究員):
認識“互聯網+農業”需要大視野
認識“互聯網+農業”需要大視野,它不僅“加”的是新的基礎設施、新的生產技術,還“加”的是新的
組織方式、政策制度,更“加”的是新的發展模式、產業形態。第一,“互聯網+”重構現代化的農業流通體系。要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上建立起倉儲物流、包裝設計、品牌營銷與質量溯源等為代表的配套服務,集成提供信息發布、產品展示、貿易結算、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務,重構基于互聯網的現代農產品商貿流通體系。第二,“互聯網+”加速現代化的農業品牌建設。下一步“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將深度融合。一方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不斷厚植“互聯網+”的平臺優勢,不斷深化專業分工、瞄準個性需求;另一方面,基于大數據的社會信用體系、線上線下信用評價將不斷完善,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企業品牌、個人品牌提供良好的信用環境。第三,“互聯網+”夯實現代化的農業技術裝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基于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智能裝備、數據服務引入農業生產經營與管理服務。要鋪好農村互聯網、物聯網、進村入戶服務網“三張網”,發展農業云,推廣適應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的智能終端。
□趙鯤(農業部經管司副司長):
促進規模經營發展的四大問題與建議
促進規模經營發展必須解決四大問題:土地要素與其他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的錯位問題,農業生產實際上由新型經營主體承擔與現行扶持政策主要瞄準傳統承包農戶的錯位問題,農村土地流轉價格上漲過快導致的兩難問題,城鎮化快速發展背景下的“人地分離”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一是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為發展規模經營奠定堅實的產權基礎;二是要以實現“耕者有其田”為方向,按照“三權分置”的原則推動承包經營制度的完善和創新;三是要以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為導向,確定同等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進城農戶承包權和規模經營主體土地經營權的基本原則;四是要健全針對土地規模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