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春海/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規范農村產權交易 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嚴春海/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向企業轉移,以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為主的農村產權交易日益活躍,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易平臺,極易導致集體和農民利益受損。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讓農村資產資源等產權流轉交易在陽光下運營,讓產權合理合法流轉,從而有利于實現農村資產向資本轉化,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路徑。
搭建平臺,引導農村產權進場交易。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于2013年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后,積極打造區、鎮、村三級聯動的產權交易服務平臺。一是完善區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的建設。區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依托省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對全區的農村產權交易進行審核和監督;二是建立鎮級農村產權交易站。各鎮依托農村經營管理服務站建立農村產權交易站,具體負責本鎮產權交易信息的收集報送、交易受理、資格初審、鎮域范圍信息發布,以及受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委托開展本鎮范圍內的小額交易;三是設立村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點。全區262個村,要求村村設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點,主要負責產權交易信息的上傳下達,及時與鎮交易站做好交易信息的溝通與協調,及時掌握本村農村產權交易意愿,及時向本村村民提供平臺發布的產權交易信息等。目前,姜堰區16個鎮(街道)農村產權交易站已全部成立,區、鎮、村三級聯動的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網絡體系已初具規模。
強化管理,促進農村產權規范交易。一是明確人員,建立服務網絡。為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管理,要求各鎮(街道)農村產權交易站配備一到兩名農村產權交易專兼職人員專門負責本區域內的農村產權交易及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的維護。二是規范流程,杜絕虛假交易。為防止出現虛假交易或交易走過場的現象,姜堰區嚴格按照省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規定的流程進行管理,從產權登記、公告、報名、交易、合同訂立等程序,一直跟蹤審核和督查,相關資料沒有通過審核和報備,交易流程一律不得繼續,從而有效地保證了農村產權交易的真實性和規范性;三是出臺文件,規范產權交易。2015年,區委、區政府下發了《關于促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了農村產權交易的組織結構和引導農村產權規范進場交易的制度,并明確要求全區土地流轉面積在300畝以上(含300畝)或標的額在30萬元(含30萬元)以上的交易必須到區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交易。四是強化監管,促進廉政建設。為加強區、鎮農村產權交易機構的規范運行,姜堰區區級成立了由分管書記任主任、分管區長任副主任的農村產權交易監督管理監委會,要求各鎮(街道)也相應成立農村產權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運行指導和日常監管。對部分大額農村產權交易或矛盾較為復雜的交易,姜堰區邀請產權交易所在村的村監督委員會成員全程參與監督。
拓展服務,提升產權交易服務水平。一是引入中介服務。2016年以來,姜堰區加強了農村涉農資金項目產權交易的管理,所有涉農資金項目必須進場交易,在交易過程中,姜堰區引入工程類代理服務機構,專門進行招標底價的測算和規范的工程招投標服務,有效地解決了姜堰區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無工程類專業人才的困境。二是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規模流轉不斷擴大,對以家庭農場為主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越發顯得重要。姜堰區在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同時,從2013年開始就啟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試點工作,為進一步幫助新型規模經營主體解決貸款難的問題,先后出臺了《農村產權抵押登記暫行辦法》《三農貸款風險補償辦法》等規范性文件。截至目前,姜堰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58宗,總貸款金額2080萬元,涉農承包土地21712畝,涉及農戶9642戶。目前已有農商行、郵儲銀行、農行等三家金融機構開展這項工作。
交易規范,質量提升。姜堰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一直堅持區、鎮、村三級聯動,并按省、市建設要求,做到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制度。在運營過程中,嚴格按照省級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的要求進行操作,交易的質量和數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截至目前,姜堰區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已成功交易1381筆,交易總金額2.43億元,土地流轉類交易面積57883.95畝,為基層村增收節支796.75萬元。
陽光操作,群眾放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成以后,姜堰區要求所有涉及農村集體“三資”和通過村組集體財務進行收支的小型建設項目均必需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公開交易。通過統一產權登記、統一公告發布、統一報名登記、統一平臺交易、規范簽訂合同、規范合同款的收繳或支付等公開透明的程序,有效防范了人情發包、暗箱操作現象的發生。引用一位參加公開競價村民的話說:“在這里交易,大家平等競爭,公開透明,贏了讓人舒心,輸了讓人服氣”。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的建成,使得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真正做到了集體安心,群眾放心,參與流轉交易者舒心。
引入競爭,集體增收。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立,引入了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在促進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同時,也促進了集體和農民收入的增加。例如,興泰鎮通過平臺交易,2015年收入支出類項目共為村組集體增收節支90.79萬元。其中:收入類交易項目18宗,底價217.34萬元,成交價231.46萬元,增收14.12萬元;支出類交易項目48宗,底價406.16萬元,成交價329.49萬元,節支76.67萬元。橋頭鎮小楊村20個家庭農場3000多畝土地經營權流轉通過平臺公平競價,最高的以超過底價300元/畝價格成交,最低的以超過底價200元/畝成交。
姜堰區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與農村產權交易全覆蓋、全公開、全透明的目標還有差距。一方面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整體發展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管理標準有待規范和完善;另一方面,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活力不足。建設充滿活力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議強化下面三項工作:
加大宣傳,營造發展氛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是一個新生事物,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戶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知曉率還不高。在平時的工作中,有不少農村產權交易因無人報名而終止,實際上并不是無交易需求,而是由于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的知曉度不夠或是農民使用網絡的能力有限,造成進場交易的參與度不高。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宣傳媒體,廣泛宣傳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的意義、交易范圍、程序,讓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在基層形成宣傳的規模效應,讓農村產權交易網絡平臺家喻戶曉,引導農村經營主體主動到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交易。
加強培訓,拓展業務能力。由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剛剛組建不久,大部分工作人員均是由原農經人員兼任,屬于“半路出家”,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招投標的管理能力、相關業務的專業技能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農村產權交易業務的需要。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招投標管理及相關技能的培訓,提升基層處理各種交易的能力。同時要強化人才的引進,引入專門技術人才,引入中介服務,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和拓展業務范圍,提升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的運營質量,真正發揮好江蘇省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的作用。
完善考核,促進市場發展。姜堰區產權交易市場組建以來,大多數鎮(街道)嚴格按照農村交權交易市場的要求,做到農村集體產權交易項目全部進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但仍有少數地方存在私下流轉、自行發包的現象,游離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監管之外。建議進一步研究與落實農村產權交易的標準化建設,不斷加大考核力度,防止因農村產權場外交易或不規范交易損害集體和群眾利益的現象,以此促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