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
自2014年成立以來,阿里影業如何與傳統影視行業進行深度融合便成為了業內外關注的焦點問題。回顧三年多以來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截止到2016年下半年,阿里影業與電影行業進行從內容自宣發的全鏈條合作,有淘票票做在線宣發,有娛樂寶做粉絲營銷,亦參與主投了部分影片。
在該階段,其與傳統電影公司的合作更偏向資本層面,如入股光線、博納、大地院線,資本貫穿始終。
俞永福執掌阿里影業之后,其在戰略層面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即在內容層面不與傳統電影公司競爭,在上海電影節亦表示“做行業服務者非競爭者”。
就最近的種種行為來看,阿里影業正在以新的定位來進行產業融合工作,如通過淘票票放大其在整個電影宣發中的權重,并聯合剛推出的“授權寶”,強化與優質影片的合作。
8月25日,阿里影業宣布與北京文化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電影的投資、制作、宣發、衍生品、影游互動等領域深度合作。
這與此前與光線、博納的合作是有明顯不同的。
淘票票成產業融合關鍵
在今年暑期現象級影片《戰狼2》的合作中,北京文化以8億保底發行價格參與影片發行,如今53億的票房自然賺得盆滿缽滿。
我們一方面感嘆北京文化的眼光之準,運氣之好,但另一方面仍覺得相較于如今票房,其最初對影片的判斷是低估的。
在發布會現場,雙方也披露身為聯合發行方,通過打通支付寶、優酷、UC瀏覽器、淘寶等阿里系優質資源,淘票票貢獻了《戰狼2》的40%票房,這意味著淘票票的參與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最初發行的預期判斷,淘票票在整個宣發體系中的權重明顯加大。
由此來看,阿里影業希望通過繼續釋放淘票票的優勢,使其成為與電影內容產業的關鍵融合點,以此次《戰狼2》發行為例,淘票票在此的身份已經不再是一家售票平臺,而是以阿里諸多產品入口和用戶為支持的互聯網化的宣發一體機構。
我們查閱了北京文化的片單,接下來的重點影片有馮小剛的《芳華》,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丁晟導演的《英雄本色4》,基本都屬于強IP、大制作、名導演作品。
在現場雙方也表示希望將合作延伸至產業上游,如參與IP的開發,宣發的前置,衍生品開發等工作,并表示共同對新導演扶持的興趣,顯然,阿里影業已經開始以淘票票的宣發來向產業鏈上游擴張。
這與此前資本切入,以傳統模式主控投資影片的方式已有本質不同。
新一輪保守發行機遇大于挑戰
周星馳《美人魚》的五大保底方20億元保底,催生了其33.92億的歷史票房,也催生了保底發行的一股浪潮,一系列熱門影片如《捉妖記》、《港囧》均采取了此模式,也確實讓一些發行方收獲頗豐。
但隨著2016年《葉問3》刷票房事件的曝光,加之整個中國電影市場進入了嚴峻的調整期,保底發行一度偃旗息鼓。
此次《戰狼2》保底發行的成功,以及互聯網渠道對電影票房貢獻度的增加,保底發行風大有回轉之勢,我們查閱了北京文化的相關資料,發現保底發行將成為其接下來運營的主要邏輯,5億保底《二代妖精》、30億豪賭的《封神》三部曲,北京文化試圖通過保底發行行業影響力,以此來獲得優質的影片資源。
接下來《北京文化》參與的《芳華》《封神三部曲》也均是此邏輯。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北京文化與阿里影業的合作基本是基于合作分工來進行,前者主導傳統發行路徑,如路演,影迷見面會,維護院線關系,增加排片量,而后者以線上宣發為主,通過線上平臺放大影片關注度,通過淘票票將注意力轉化為票房。
此前如博納以代表的電影機構以發行起家,成為了國內三大電影公司之一,而北京文化則試圖以保底發行為切入點,借淘票票以及整個阿里生態來奠定其行業地位。
如前文所言,《戰狼2》早期的票房低估是有著運氣成分,若要坐實保底發行優勢就必須要引入在線售票平臺。
就目前情況來看,隨著電影票房的不斷攀升以及在線售票權重的加大,是否獲得在線售票以及哪家平臺的支持已成為保底發行是否能成功的關鍵指標,在此背景之下,日活、消費能力等多項指標均位于行業第一的淘票票自然成為行業的搶手資源。
阿里影業接下來究竟要往何方?
如前文所言,俞永福的到來為阿里影業確立的新的戰略,今年阿里影業各個業務線均以此戰略進行調整,阿里影業從基因里開始“去傳統影視公司化”,——傳統電影公司更擅長的內容層面將更加慎重,在上海電影節俞永福更表示去年發布的片單計劃相當一部分將停止。
如前文所言,在宣發層面,北京文化與淘票票乃是分工協作方式,而宏觀看待影視行業,我們也可以發現新一輪的分工協作正在進行。
如果說上一輪的分工是以制作和宣發的業務專業化分工來取代此前的制片廠制度,那么,當前的行業分工則是建立在互聯網為驅動力的專業化協作前提下。
如阿里影業退出的“衍生寶”,實際上正在取代此前影院售賣的衍生品銷售模式,并依托阿里零食生態降低了衍生品開發的門檻,而淘票票則是對宣發行業在一次細化,換言之,阿里影業接下來將繼續通過自身優勢來獲得行業分工紅利。
就此來看,這是電影行業最好的時光也是最壞的時候,意識和思維停留在上一輪行業分工之上的從業者將被大量淘汰,行業進入殘酷的洗牌階段,如電影公司燒錢投資建設院線,更將院線作為增加影片拍片的主要籌碼,去年馮小剛與萬達院線就《我不是潘金蓮》爭論之后,該思維更是甚囂塵上。
忽略了售票平臺在宣發層面的價值,投資高風險、重資產的院線本質乃是新舊思維交替的產物。
當阿里影業成立,并表示要成為互聯網電影公司時,業內外有著不同的看法,在這三年內阿里影業取得了成績也走了彎路,如今,新的戰略方向基本清晰,且隨著與北京文化戰略合作的達成,落地動作將繼續加大。
電影產業新的變革就在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