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莊志一

光山,位于河南省東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這里四季分明,景色秀麗,氣候宜人,青山綠水與名勝風景相互映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色交相輝映,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
光山縣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以旅游項目建設為引領,高度重視休閑農業與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特別是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農民增收脫貧的一項可持續產業來抓。一是對各個鄉村發展旅游的范圍、文化特色、旅游餐飲、旅游商品的打造等進行了初步定位,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定下基調。二是成立了光山縣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工作指揮部,印發一系列文件。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和扶貧資金,加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落實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以獎代補資金,扶持農戶發展鄉村客棧、農家樂,逐步形成“政府引導、農戶為主、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速發展提供了保障。三是邀請專家調查研究,對光山縣旅游資源的科學、有序開發建設及可持續發展提供意見。同時建立起旅游產業發展領導、管理體制,形成了較規范的產業運行機制。
光山縣積極爭取上級規劃編制經費,整合鄉村規劃資金,高標準、高起點編制全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通過這些規劃的編制,突出休閑旅游、健康出行主題,將光山縣鄉村串在一起,聯成一片,使自然景色、田園風光融為一體,促進了全縣旅游業更科學、更完善、更加可持續發展。
光山縣充分利用人文歷史、紅色傳承、生態休閑、農耕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特色資源,提煉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主題和發展重點,打造了一批較有影響的旅游景區景點。實現以“紅色”帶動“民俗”,以“民俗”拉動“農耕”,形成紅色、民俗、農耕專題旅游熱線,達到紅綠相映、文化傳承、自然生態、休閑怡情的效果。同時,充分發揮光山“花鼓戲之鄉”的名片優勢,開發具有光山地方特色的旅游特產,大力拓展文物傳統特色旅游商品,開展具有光山特色的民間歌舞、民俗表演等活動,深入挖掘民間傳統文化,組織藝術小分隊到各景區巡回演出,豐富游客的文化娛樂生活,吸引了省內外大量游客。
光山縣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同時整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交通旅游文體廣電、農林水利建設、農業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涉農資金,扎實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點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達到村村有文體活動廣場、有互聯網購物平臺,組組通水泥公路。同時完善了景區景點的旅游公廁、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步道、標識標牌,網絡進入,路燈照明、景觀河道改造等,觀光農業園區和供水、通訊、供電、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建設也逐步完善配套。
一是實施“青山計劃”。完成植樹造林8.9萬畝,大蘇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全面推進。強化礦產資源管理保護,關閉礦山企業11家,實施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2個。二是實施“碧水計劃”。持續開展官渡河區域綜合治理,推動落實沿潢河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生態長廊和生態社區等一批重大生態項目。三是實施“藍天計劃”。扎實開展燃煤鍋爐拆改、油氣回收、揚塵治理、黃標車淘汰和露天燒烤、餐飲油煙污染防治等工作,拆改燃煤鍋爐,加強對工地建筑揚塵的監管,完成加油站油氣回收改造。四是實施“清潔計劃”。大力開展省級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深入推進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實現環境衛生保潔常態化。開展了美麗鄉村“十個最美”評選活動。
一是深挖文化內涵。重點扶持和開發具有光山地方特色的旅游特產,大力發展文物仿制品、小型仿古家具木雕、草編手工藝品等傳統特色旅游商品,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設計、開發和銷售為一體的重點企業。二是強化旅游宣傳。充分利用河南旅游資訊網、信陽電視臺旅游頻道和信陽旅游資訊網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光山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富民工程進展情況,重點推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三是強化推介宣傳,先后參加北京、鄭州、寧波、武漢等地各類旅游節會,編印宣傳彩冊8萬冊,宣傳版面300余塊,樹立旅游廣告牌60余塊。
一是明確旅游局為旅游業發展管理主管部門,縣農業局是休閑農業規劃、發展、推介職能部門,并先后出臺系列文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食品衛生監督、安檢、公安、消防、工商、物價、交通等部門根據職能職責,加強對鄉村旅游點的監督,確保游客的人身、食品衛生、旅游設備、游玩設施、交通、購物、住宿環境和衛生等的安全、價格的公平。二是強化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培訓。組織星級酒店服務人員到鄉村旅游點,開展旅游接待禮儀、烹調餐飲、飲食衛生、客房保潔等方面的現場演練培訓。同時組織鄉村旅游經營戶和鄉村旅游示范點村、組干部到其他先進鄉村休閑農業和旅游示范點實地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