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
劉士余主席的發飆成為一種具有其鮮明個人特征的監管信號。他上任以來的首次全國證券期貨會議上霹靂雷霆式的再次發飆,不僅一改歷來的沉悶會議風氣,給這次定調全年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方針的重要會議帶來了生猛的新氣息新氣象,更讓人們看到了我國資本市場驅散霧霾,重現藍天的希望。
如果把我國資本市場烏煙瘴氣的情形比作災情嚴重的霧霾天,恐怕一點也不為過。不管是以圈錢為目的的欺詐發行、高頻定增、借殼重組、杠桿融資、場外配資、大小非減持套現,還是呼風喚雨的資本大鱷和形形色色的“黑嘴”、“老鼠倉”,無不一個個就像不停地制造霧霾的大高爐小高爐,將我們的資本市場長期籠罩在難見天日的濃重霧霾之中。
業內人士可能注意到,就在這次證券期貨工作會議召開之前,在較長一個時期,一直以瞞天過海、分進合擊的方式實現對金融機構的家族式控制,頻繁進行操縱市場、關聯交易、利益輸送、資金外逃等不法活動的“明天系”,終于進入了監管視野。這充分說明劉主席在這次會議上的發飆,說的并不是發發狠而已的空話,而是切實落到實處的行動。這同時也足以證明,任何深廣而復雜的背景關系也擋不住劉主席嚴懲挑戰法律底線的資本大鱷,依法維護資本市場運行秩序的決心。打擊資本大鱷就是保護散戶,保護中國股市,保護資本市場的一片藍天!
去年年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尖銳地指出:一些領域金融風險顯現。對于資本市場來說,最大的風險不是別的,正是一些游離于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體系之外,而明顯滯后于實體經濟的所謂市場化改革,其中,過度杠桿化無疑是最為顯著的標志之一。發生在2015年年中那次險些給我們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股災,不就是被金融創新名義下的杠桿配資和杠桿交易所撬動的嗎?然而,層出不窮的所謂金融創新卻不僅以極度杠桿化的形式和手段推動市場化改革,同時也在嚴重滋生并助長著資本“脫實向虛”的泡沫化風險。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是新的一年整體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也是金融監管包括證券監管不可不守的最重要的底線。
對于證券期貨犯罪活動,一般的打擊力度不叫打擊,只能說是撓癢癢。運動化的應景式或選擇性打擊也無濟于事。必須不打擊則已,一出手就是雷霆霹靂,擊中要害,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善市場的生態,還我一片藍天。劉士余的做法就是如此。去年12月3日,劉士余首次在公開講話中痛批“野蠻收購”,指出“你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后變成了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他希望資產管理人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今年1月3日上午,劉士余專程到證監會稽查局、稽查總隊進行工作調研時又再次指出,要嚴厲打擊證券期貨違法犯罪活動,嚴懲挑戰法律底線的資本大鱷,逮鼠打狼,敢于亮劍,依法維護資本市場運行秩序,切實防范資本市場風險,有效促進資本市場規范發展。連同這次在全國證券期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劉士余接二連三的發飆順應了嚴峻的金融形勢和經濟形勢對資本市場監管的新的要求。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共對183起案件作出處罰,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218份,較上年增長21%,罰沒款共計42.83億元,較上年增長288%,對38人實施市場禁入,較上年增長81%。對各類違法行為保持持續高壓態勢,不啻在充分顯示其比之于其前任更加敢抓敢管有作為之監管特色的同時,也給廣大投資者帶來了驅散重重霧霾,重還資本市場一片藍天的希望。
還資本市場一片藍天,不僅要靠“依法監管、全面監管、嚴格監管”的說到做到,更重要的是在保持資本市場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回歸常態運行,使市場融資及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功能得以有序、有效地發揮。2016年IPO、再融資(現金部分)規模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突破1萬家,全年累計融資1405億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涉及交易金額2.39萬億元,發揮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作用;交易所債市融資出現大幅增長,非金融企業全年累計發債2.87萬億元,同比增長1.7倍。根據此次全國證券期貨工作會議的部署,2017年將在把握穩定、適度的大前提下,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創新,更好發揮市場功能、提升市場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從而使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獲取包括融資在內的各項資本市場服務。
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問題,充分發揮直接融資作用,源源不斷地為股市提供新生血液,加速優勝劣汰的進程,這才有可能在改善整體上市公司質量的同時,更好地提高資本市場對投資者的回報率。但是,為什么渴望藍天白云的市場卻并沒有為IPO常態化拍手叫好,反而還為IPO進度的加快而憂心忡忡呢?這其實也是一葉障目的短線思維在作怪,只看到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市場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所致。在此次全國證券期貨工作會議召開之前,劉士余主席專門聽取了市場各方面對IPO常態化所反映的意見。他在這次會議上談到IPO和注冊制時指出:股指穩定和融資力度不能對立,沒有IPO數量的提升,資本市場一些丑惡現象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數量上來了,殼價格就下來了,就不會炒殼。“如果資本市場要‘找米下鍋,反而要出大事兒。”注冊制既不要理想化也不要神秘化,務必理解制度,咬住牙關,保證質量好的公司能夠及時上市,用兩三年的時間解決IPO堰塞湖。他說,注冊制的核心就是把握上市公司質量,企業IPO不管放到哪里去核準,都要符合黨、國家和廣大人民的利益。
IPO常態化固然無可非議,市場化退市機制的行之有效對于當前的市場進步而言更應該必不可少。從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來看,只進不退,談不上供需平衡。而從恢復資本市場功能的要求來說,有進有退無疑將更好地體現資本市場生態的良性化。更何況,進入資本市場的錢如果不是“脫虛向實”而是依然被用于虛擬性的投機性炒作,或雖然部分用在了實體企業,實際上卻更多的還是被用在了過剩產能庫存產品的擴大化生產和再生產的話,則豈不既有違資本市場恢復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的基本要求,同時也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宏觀調控要求背道而馳了嗎?!
毫無疑義,懲治資本大鱷和促進市場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常態化,是改善資本市場生態環境的一體兩面,兩個都要抓,一個也不能偏廢。無論是少了前者,還是沒有后者,資本市場驅除霧霾和恢復生機都將無從談起,又何來讓人賞心悅目的藍天白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