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超+莫南
近年來,“逆城市化”催生我省民宿經濟“野蠻生長”。為推進民宿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浙江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出臺《關于確定民宿范圍和條件的指導意見》,此舉將為我省民宿產業的發展掀開新的一頁。
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我省民宿經濟節節攀升,“民宿”成了許多人擇業、投資的首選。據省旅游局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2月,我省現有民宿約1.12萬家,床位數17.7萬個。
然而,與民宿大熱不相匹配的是,目前眾多民宿實際上還處于沒有法律依據、自發經營的“野蠻生長”狀態,亟待規范發展。為此,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確定民宿范圍和條件的指導意見》,于2017年1月5日正式開始實施。
“逆城市化”催熱民宿經濟
一語“鄉愁”,牽動無數人心。近年來,鄉村民宿成為旅游經濟的藍海。據統計,截至2016年,僅杭州就有超過2000戶民宿,產值超過7億元。
在我省,浙南及浙中地區民宿主打“綠色生態”概念,但布局發展較為零星。在杭嘉湖地區則顯示集聚狀態,德清莫干山旅游度假休閑集聚區,湖州長興、南潯等鄉村農家樂,桐廬的山區民宿集聚及杭州西湖邊的塊狀分布,都展現出各自區域特征。
據德清縣旅游委員會副主任楊國亮介紹,從浙江整個山水資源來講,浙江做鄉村旅游、民宿是有優勢的。像其他一些省份,如上海,它有客源,但不一定有山水資源。“現在浙江整體在這一塊還是做得比較好,應該算是走在了全國前列。”
“經過我們的調研,莫干山民宿之所以能這么火,最主要是適應了‘逆城市化過程中城市中高端人士的返鄉需求,而德清又位于長三角的中心,抓住了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上海的客流。”德清縣莫干山度假區內西坡山鄉酒店運營經理張杰分析道。
張杰認為,無論是德清還是長興、桐鄉,以及杭州西湖等周邊地區,其擁有的天然地理位置屬性,讓鄉村民宿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
民宿的發展為杭嘉湖地區帶來的效益明顯。
太湖南岸,茶文化圣地,長興縣水口鄉顧渚村。“儉樸棧”民宿老板王煜圭10多年前,還在鄉里水廠當桶裝水搬運工,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會變成親朋好友羨慕的“土老板”。據王煜圭介紹,目前來鄉里居住及游玩的客人大多來自杭州、上海等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侶為主。
水口鄉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水口鄉因位置偏遠,民宿的發展無異于山村首次真正接觸市場經濟。
“顧渚村,擁有300多家民宿,直接融入鄉村旅游產業的村民達到1800人,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2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7億元,其中戶均營業額約70萬元。”該工作人員說。
巨大的市場潛力讓眾多商家瞄準民宿市場,其中亦離不開“互聯網+”概念的植入。走訪杭州西湖邊青芝塢、白樂橋等幾塊民宿集聚區,民宿多與攜程、藝龍等旅游門戶網站結合,便于游客訂房。
在水口鄉,農家樂利用微電影的形式,將新媒體與民宿文化相結合發展。在德清莫干山,張杰告訴記者,西坡團隊目前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概念分析客戶的來源、需求等,通過數據提供客戶最需要的服務,增強其體驗感,讓民宿發展更有效率。
出臺規范讓民宿告別“野蠻生長”
彤云斜飛、翠竹環繞、清心澄念……清幽的環境,悠久的人文歷史,張杰站在自己的“作品”前,身心舒暢,卻也有著隱隱擔憂。
“就這兩年,莫干山民宿經濟飛速發展,帶動了山區的經濟發展。我們身處其中感受到了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但熱潮之后的同質化發展及不良競爭,也讓諸多業內人士擔憂。”張杰說。
什么是民宿?作為“舶來品”,各類民宿雖在我省的鄉村和城市迅速蔓延,然而卻沒人能給出一個準確含義。
省旅游局政策法規處處長程鋼介紹,《意見》的出臺,正是要為浙江民宿劃出范圍、設定門檻。
《意見》所指的民宿(含提供住宿的農家樂),是指利用城鄉居民自有住宅、集體用房或其他配套用房,結合當地人文和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牧漁生產活動,為旅游者休閑度假、體驗當地風俗文化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的處所。
《意見》進而明確:民宿的經營規模,單棟房屋客房數不超過15間,建筑層數不超過4層,且總建筑面積不超過800平方米。民宿的建筑設施、消防安全、經營管理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標準,并交由相關部門發放相應的經營許可或準予申報登記。
省旅游局產業促進處處長李偉鋼介紹,制定民宿經營規模單棟房屋客房數不超過15間,建筑層數不超過4層,且總建筑面積不超過800平方米,是因為農民房建造之初就有這樣的規定,4層之內便于應急逃生。
“當初起草意見的時候,我們也想過最好是3層建筑,不過現有民宿以4層居多,所以最后定了4層。以4層建筑為例,宅基地落地面積不得超過200平方米,總面積不超過800平方米。如果建筑樓層和面積都超過《意見》相關規定的標準,應向相關酒店管理部門申請批復。”李偉鋼說。
在《意見》中,對民宿在消防安全方面作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建筑主體應該是鋼筋混泥土結構或者磚混結構,樓板或樓梯為木結構的,建筑層數不得超過兩層,而且每層最大的建筑面積不得大于200平方米。3層以上的建筑每層都要配置逃生繩,逃生梯等設備。同時,每個樓層還要配備滅火器等。
由于省內民宿分布廣,海島、鄉村、古鎮不可能完全根據一個標準實施,故此《意見》中提及的“各地可結合當地實際,適當放寬民宿規模界定標準”,就為各地留出了空間。
松陽縣著名民宿“云上平田”負責人葉大寶表示,“古村落在消防這塊很難達到標準,只能做到每個月定期檢查,我們所有民宿門上的防火漆都必須刷4遍以上。而且當地鄉鎮政府在民宿審批方面制定了相當詳細的流程,我們只要參照流程一步步去做就可以。”
松陽縣為了促進民宿業的發展,方便老百姓辦事,還出臺了相應政策,將消防備案工作下放到各屬地派出所,由屬地派出所對轄區民宿進行核查備案。民宿業主們不用跑縣城,直接到轄區派出所備案就可以,這大大增加了民宿業主們的辦事效率。
做深做透“民宿+”
《意見》是民宿的“入門”門檻,目前已持有營業執照的民宿在現有基礎上,應該根據《意見》繼續加強各方面的規范要求;而想要新開民宿的則必須嚴格按照《意見》才可以得到相關部門發放的經營許可證或者準予申報登記。《意見》出臺后,公安、衛生等相關部門也隨之出臺相應政策以配合《意見》的順利執行。
嵊泗縣五龍鄉田岙村,以“民宿+”為切入口,形成了集漁村風情、海鮮美食、漁俗文化、漁事體驗于一體的鄉村休閑體系。這個僅有800多村民的漁村,民宿經營戶已有178家。
“規范民宿,更在于拉長民宿產業鏈周邊,帶動整個鄉村旅游的發展,實現最合理的社會分工。”李偉鋼認為,與傳統旅游景區相比,絕大多數的民宿處在開放式的鄉村旅游點,這就要求民宿所在的鄉村旅游點必須打造旅游全產業鏈,均衡發展餐飲、住宿、購物、休閑和體驗消費等各類業態。
事實上,莫干山“西坡民宿”、松陽“云上平田”等省內優秀民宿亮相后,很多其他地方的老百姓都扎堆去做民宿,導致各鄉村旅游點產品高度雷同,反而忽略了“民宿+”延伸產品的配套。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省鄉村旅游經營總收入230億元,同比增長28%;全省民宿總收入達66.83億元。民宿對于鄉村旅游的貢獻高達30%,可見,做深做透“民宿+”正是未來我省放大旅游產業“關聯效應”的一步關鍵棋。
“在《意見》的制定過程中,我們征詢了8個省級單位和11個市的專業意見,進行了充分商討,規范范圍和條件讓民宿業能合法有序發展。但也應認識到,民宿不同于傳統的飯店旅館,在經營中要在‘民字上做好文章,突出民俗民風,突出人文內涵,提升民宿的特色和品位,為旅客提供富有家庭味、鄉土味和人情味的個性化服務。”程鋼說,像德清、杭州等地均推出了民宿的管理規范,這些都是探索民宿健康科學發展的有益嘗試。
從長期來看,《意見》是一道雙向的框架。它的出臺,意味著游客在選擇民宿的過程中有了一個具象的參考標準,也意味著民宿經營戶在經營過程中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無論是安全還是衛生方面都更有保障。它既是約束,也是鞭策。
“未來,民宿經濟仍將是浙江旅游大產業中的重要環節,特別是鄉村旅游,它的主要抓手就在于民宿。但民宿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局限和困惑,即使民宿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浙江民宿未來的發展之路。”李偉鋼說。
在他眼中,浙江民宿應實現用最少的消耗獲得最大的回報,不為美麗鄉村留下任何建筑垃圾。他表示,浙江民宿不在于數量上的多少,而在于整體產業鏈的延伸,這才是浙江民宿的“科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