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分析來自中國市場的OLI框架內的動機和前景,本文的第一部分基于對現有文獻和調查的全面回顧分析了中國的FDI模式并描述了中國FDI的歷史和結構以及FDI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關注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的特點,突出了中國市場對德國公司的重要性,并描述了德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的規模和范圍。第三部分包括統計分析和結論。案例研究被選為適當的形式,因為信息的深度可以通過案例研究提供。
關鍵詞 外商直接投資;FDI決定因素
一、簡介
1.背景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相關政策開始適應國際法律法規的變化,金融,保險和服務業繼續向外開放,中國經濟更加融入世界經濟。同時,一系列引進和完善的外商投資政策和法律法規使得中國在服務貿易領域開展了更加積極有序的規范活動。德國公司正在中國投資規模越來越大。在過去30年里,德國對中國的FDI大幅增加。大多數德國公司考慮在中國投資這樣做是為了尋求市場。中國經濟的規模和中國公司和客戶的需求被定期列為最重要的驅動因素。
2.OLI框架
所有權優勢,也稱為供應商優勢,是指企業擁有或可用,而其他企業沒有或不能獲得資產或所有權。內部化優勢是避免企業不完全的市場,將使資產內化。鄧寧認為,如果產品特性有階段,很容易產生“跨地區”和“跨國”。位置優勢是指跨國公司在投資地點有優勢的選擇。跨國公司具有優越的所有權潛力和內在化優勢。
二、文獻評述
壟斷優勢理論,也被稱為所有權優勢理論或公司優勢理論,是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斯蒂芬·海默,(外國直接投資理論的先驅)開發的,他是在1960年首次提出他的博士論文。Dunning總結了確定國際商業行為和FDI的三個最基本的要素:所有權優勢,定位優勢和內化優勢。這是所謂的OLI模式。
三、案例分析
1.所有權優勢
德國人喜歡建造物品,這可能是德國在工程和機械制造行業享譽世界的原因之一。許多公司已經建立并圍繞建設,修補和翻新的方向。其中一家公司是OBI,一家1970年成立的連鎖特許經營五金店。2010年年營業額達62億歐元,擁有40,600名員工,現在已經征服了歐洲市場,成為德國的市場領導者,并在其他國家發揮主要作用。 Do-it-yourself(DIY)零售商今天是歐洲第二大和世界第四大,在Kinfisher plc,The Home Depot和Lowe's后面。Maus作為五金店連鎖店的創始人和總經理,他決心擴大自己的商業帝國,并確定中國是正確的地方。作為一家德國五金店的店員,他在1970年開了他的第一家店,僅僅五年之久;人們已經接受了他對DIY愛好者和園丁的一站式購物體驗的想法,在他的控制下已經有10家商店。
2.區位優勢
那么,為什么去中國?OBI所在的家庭市場不斷發展,并且一直渴望擴張,馬先生準備好說服他的商業伙伴。他和被分配到OBI中國項目的員工出現并且令人鼓舞。新興的中國中產階級正在實現自己四面墻的夢想,導致人均生活空間的迅速增長,以及不斷增長的城市化中國正在成為最大的市場之一建筑材料。僅上海一年就增長了1400萬平方米,翻新和內部裝修的平均花費,約20萬家庭買了一套新公寓,價格為6,000歐元。此外,OBI已經從中國采購了15%的產品,因此已經有一個龐大的供應商網絡。
3.內部化優勢
為了避免文化沖突,“OBI中國項目”的中國顧問之一,李鳳江博士晉升為OBI亞洲總裁。從1998年起,他領導了中國的探索隊伍。他現在的任務是適應現有和未來的中國商店更多地符合當地客戶的口味,需求和期望。根據第一家店的經驗,OBI中國進行了一輪新的市場調查,結果是,中國客戶對本地品牌有很強的需求,這些品牌更便宜,更熟悉。與他的新團隊一起,他重組了銷售戰略,現在更多的本地品牌,并集中提供成品概念的室內裝飾。他還派出銷售代表到建筑工地,以便直接定位客戶。由于業務和采購戰略的這種變化,德國專家的專業知識已經過時,因此他的第一個行動之一是駁回了德國專家團隊的失敗,將他們替換為當地管理人員。李相信,學習商業技能比學習文化的所有特性更容易。然而,最大的變化是尋找當地的商業伙伴,OBI可以擴大其業務。
4.相關分析
四、結果與分析討論
從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經合組織統計,隨著中國GDP的增長,德國在中國的FDI也在增長。相關系數為0.868657068,接近1。較大的市場提供更多的機會,更有可能導致有利可圖的投資。此外,較大的市場更有可能由當地子公司服務,而不是出口,因為交易成本的潛在節省更大。我們可以看到,市場規模(按GDP衡量)和FDI流入之間存在強烈的正相關關系。
五、結論
本文描述了FDI的模式及吸引外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因素。它還總結了德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的關鍵要素,并對德國公司在中國遇到的問題的現有材料進行了全面的審查和匯編。盡管有時跨國公司會面臨問題,中國依然是外國直接投資的有吸引力的目的地。這種吸引力和隨之而來的外國資本流入為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利益。因此,為了維持這一發展,并幫助其向現代化,服務型經濟轉型,持續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是一個重要的成功因素。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外國直接投資的結構也發生了轉變。雖然最初吸引大多數外國投資的成本優勢在過去幾年中已經減少,但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已經彌補了這一點。因此,今天在中國的外國投資大多是市場尋求,公司已經更加適應并調整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和需求。雖然他們仍然面臨問題,特別是侵犯知識產權和官僚主義。為了追求效率的FDI生存,其結構和投資目的地必須改變。許多從事低價值生產的公司已經考慮離開亞洲尋求更便宜的經濟體,但由于中國仍然具有西部地區形式的有吸引力的替代品,這些省份也應該從這種轉變中獲利。
作者簡介:
李姍珊,(1996-),女,湖南邵陽人,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國際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