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晉宏+邢寶龍
摘 要:本文概括了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技術在山西中北部地區的應用,包括深耕、機械化播種、中耕培土、植保、殺秧及機械化收獲等技術,闡述了全程機械化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為技術的全面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應用及意義
中圖分類號:S532.048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7.03.009
Appl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Potato Ful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in Middle North Region of Shanxi
MA Jinhong1, XING Baolong2
(1.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yuan, Shanxi 030031, China; 2.Institute of Crops in High Latitude &Cold Climate Area,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atong, Shanxi 037008,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tato ful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in middle-north region of Shanxi, including deep ploughing, sowing mechanization, cultivation and earth-up, crop protection, kill seedlings, mechanical harvesting, etc. Illust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ful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in the actual production, which will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the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potato; full mechanization; appl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是糧食、蔬菜、飼料及工業原料兼用的重要農作物。其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擁有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所含賴氨酸也比稻麥高,號稱“地下蘋果”;食用后有很好的飽腹感,十分耐餓;并且耐儲存,全粉可以貯存15~20年不變質。同時馬鈴薯淀粉又是生產醫藥和化工產品的原料。因此,2015年1月,農業部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實現目前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種植面積將逐步擴大到1 000萬hm2。
山西省位于太行山西側,地處110°15′~114°32′E,34°35′~40°45′N之間,面積15.63萬km2。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和地理因素影響,山西具有南北氣候差異顯著的特點。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區,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條件,使馬鈴薯成為當地區域的優勢產業。據《山西省統計年鑒》統計,2013年山西省馬鈴薯播種面積1 685.5 km2,隨著主糧化的戰略推進,馬鈴薯播種面積的逐漸擴大,傳統的種植方式正逐漸被半機械化或機械化生產所代替。馬鈴薯生產必將趨于生產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終將成為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前山西的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有3種形式:一是以小型機械從事馬鈴薯機械化生產, 主要以一家一戶的馬鈴薯生產為主,農戶不配或只配備一種小型機械,需要時或租或雇,機械化程度較低,機具養護費用較低。二是以中型機械從事馬鈴薯機械化生產,主要以種植面積33.3 hm2以下的馬鈴薯生產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為主。他們一般都配備中型的各式機具及配套的拖拉機型,各種設備能全程實現機械化,操作和養護能獨立完成。三是以大型機械從事馬鈴薯機械化生產,典型的是流轉土地66.7 hm2以下的馬鈴薯生產專業合作社或專門的生產基地,他們具有與之配套的各種大中型機械及配套的動力設備,維修、操作、保養都能獨立完成,并且還有足夠的空間來擱置。
1 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
包括機械化種植、中耕培土、植保、殺秧以及機械化收獲技術,同時配套深松耕整地機械及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系統。其中以機械化種植和機械化收獲為主體技術。
1.1 機械深松耕整地技術
馬鈴薯塊莖生長需要肥沃、疏松的土壤。深耕或深松能做到消滅雜草,防止病蟲害,打破犁底層,加厚耕作層,增加蓄水保肥能力。播前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便于機械化作業的地塊種植。可以使用深松旋耕聯合整地機進行整地,也可根據不同的土地類型和種植規模合理選用不同馬力的拖拉機和深耕犁,同時配套整地機具,一次完成作業,使耕深達到30~40 cm,深耕的土壤層有利于提高馬鈴薯的單位面積產量。整地可以結合施肥進行。耕后要做到地表平整,無秸稈殘茬,土壤上松下暄、耕層綿軟和土地細碎,便于播種機進行作業,機械深松耕地已經普及。
1.2 馬鈴薯機械化播種技術
機械化播種是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也是實現穩產、高產的關鍵環節。馬鈴薯現有播種方式主要分為平作和壟作2種。采用平作機械作業中漏播、重播率高,且耕作層只有14~18 cm,不利于馬鈴薯塊莖的膨大,影響生長,同時由于行距窄,無法進行機械化中耕收獲作業。因此,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最佳播種方式是壟作。特別是高壟種植,不僅可以提高地溫,增加植株通風采光,還有利于馬鈴薯塊莖膨大,提高單產。馬鈴薯播種機可以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覆土、起壟等作業工序。根據地力、種植規模等具體實際情況選擇單行、雙行或四行,選擇覆膜或不覆膜、噴藥或不噴藥等不同功能的播種機。目前,山西中北部的大型農業合作社和一些種植企業廣泛采用大壟雙行馬鈴薯覆膜施肥播種機,有旋耕起壟型和圓盤起壟型兩種,整地質量較高地塊選用圓盤起壟型,質量較差地塊選用旋耕起壟型。使用此類型播種機不僅起壟高,而且播深、行距和株距根據品種需求均可調節,并且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起壟、噴藥、鋪膜等多道工序,省工、省時,苗齊且高產。在山西中北部地區5月上中旬,當10 cm土層溫度穩定在7~8 ℃時即可播種,播種深度12~15 cm,株距16~30 cm,壟高20~25 cm,壟寬35~40 cm,壟距100 cm左右。
1.3 機械化中耕培土技術
機械化中耕培土技術是達到高產的關鍵性技術之一,要按生育期要求適時中耕培土,培土高度及厚度一定要符合所種植馬鈴薯的品種要求。對高壟覆膜地塊,在出苗后未頂破地膜前用上土機在膜上覆蓋一層土,所覆土層要求厚薄均勻一致,表面看不見膜為宜。覆土時機也要把握好,一般在幼芽距膜面1 cm左右時進行。覆土太早,生根發芽緩慢,覆土太遲,會造成傷苗或幼苗出土困難。在未覆膜地塊,在馬鈴薯出苗期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起高壟并掩苗,能夠有效控制雜草。現蕾前結合施肥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中耕行距和播種行距一致,達到不傷苗、不傷壟、不漏耕的效果。經過中耕培土的壟臺,因培土量大,松土層深,特別適合馬鈴薯的塊莖生長,產出的薯塊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優。
1.4 機械化植保技術
機械化植保技術主要是為了防治病蟲草害而適時進行藥劑噴施,覆膜壟作地塊可在播前對地面進行噴藥進行雜草防治。根據種植規模大小選擇背負式機動噴霧器或噴桿式噴霧機。對不覆膜地塊,除了中耕除草外,還可以在苗后噴施除草劑,在馬鈴薯3~5葉期行間近地面進行。不論是噴除草劑還是防治病蟲害,因馬鈴薯壟間距較寬,大部分的噴藥機和噴霧器都能自由進出,規模較小的山地、丘陵地塊,可選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或背掛式農用高壓噴霧機,規模較大的平坦地塊可選用四驅動噴桿噴藥機和大型懸掛式噴桿噴藥機。馬鈴薯中后期的病蟲害防治可采用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不僅霧化效果好,而且防漂移效果顯著。不管選用哪種噴藥機,都要使拖拉機的馬力數與噴藥幅寬相對應,并且噴頭與作物應保持40~50 cm的距離,勻速進行。
1.5 殺秧機械化技術
殺秧是馬鈴薯機械收獲前的重要步驟,機械化打秧技術,可一次性完成馬鈴薯秧苗的清理工作,將壟溝倒伏的秧苗也能吸起粉碎。在收獲前一周進行,留茬高度一般保持在10~15 cm,也可根據具體情況調節地輪達到所需的高度。殺秧不僅可以促進薯塊的成熟。還可以促進薯皮木栓化,降低收獲時的破損率。另外,殺秧使得收獲機的負荷減小,故障率降低,收獲效率提高。丘陵山地一般選擇小型殺秧機,而平川大規模地塊則可選擇每小時作業量達到0.67 hm2以上的大型殺秧機,并配套相應馬力的拖拉機。
1.6 機械化收獲技術
現階段馬鈴薯的收獲方法主要有分段收獲法和聯合收獲法,分段收獲法適合山區、丘陵、山地等中小規模地塊,殺秧后用中小型收獲機從土壤中挖出莖塊并初步分離鋪放成道,然后人工撿拾薯塊,集中運送。而馬鈴薯聯合收獲機集挖掘、分離、輸送、分級、清選為一體,大大減小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通常情況下對薯體傷害大,如果不能短時間內加工或及時儲藏就會造成大量的腐爛,再加之價格昂貴所以在山西地區的應用不是很廣。中北部地區使用最多的是國內企業大量生產的主要適合中大規模地勢平坦地塊的分段挖掘式收獲機,大規模地塊可以適時分期進行收獲。機械收獲要求收凈率≥98%,埋薯率≤2%,傷薯率≤3%。收獲后對田間殘膜也要及時進行清除,可以用殘膜撿拾機消除白色污染。
2 全程機械化在實際生產中的意義
馬鈴薯傳統的種植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力和畜力進行生產,整個過程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效果也遠遠低于機械化作業水平;全程機械化不僅能夠有效地挖掘土地生產潛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同時還能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解決了當前農業生產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從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來看,只有具備高度的機械化才能顯著地提高農業產值和效益。隨著我國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推進,市場上對馬鈴薯需求的逐年增加,再加上國家對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逐年加大,廣大農民機械化生產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些對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全程機械化技術有效地改變了以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家庭經濟,促進了馬鈴薯農業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轉變,順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觀,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改善農業裝備結構、提高農機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馬鈴薯全程機械生產技術的使用能夠有效地調整農業生產的結構、提高農機專業化水平、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保障。有利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推動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也能極大地促進加工、運輸和包裝等產業鏈的發展,帶動就業,增加農民的整體收入,對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劍.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1):48.
[2]劉進峰.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應用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6(2):55-56, 58.
[3]曹建軍,張樹閣,程國彥,等.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項目的啟示[J].農機科技推廣,2013(12):19-20, 23.
[4]范希銓.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應用[J].農村牧區機械化,2012(5):27-30.
[5]張陸海,馮寶元,丁宏斌.甘肅省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探析[J]學術研究,2016(6):119-121,123.
[6]趙永剛.忻州市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現狀及發展意義[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5(12):15-16.
[7]楊菁山,張粉梅,鄭秀玲,等.加工型馬鈴薯機械化、農場化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