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積極承擔國際責任既是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和一貫做法,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樹立形象的一大法寶;既是中國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當前提升國家形象的應有之義;既是中國優化國際形象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改善國際輿論的現實方針。放在“應然”“實然”“必然”這樣的高度才能理解中國的國際責任與國家形象之間的關系,回應形形色色的“責任論”。
〔關鍵詞〕國際責任;國家形象;國際輿論;政治傳播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7)02-0064-06
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映像,有多重定位,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將國家形象歸納為四個方面:“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1〕其中,“負責任大國”是中國國家形象尤其是國家對外形象(國際形象)的重要維度。事實上,積極承擔國際責任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樹立良好形象的一大法寶,中國向來重視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同時,積極承擔國際責任也是中國發展的內在需求,是提升國家形象的應有之義;另外,積極承擔國際責任也是中國改善國際輿論的現實選擇,是中國優化國際形象的必然。
一、履行國際責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樹立國家形象的一大法寶
中國歷來是個負責任的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國際事務中都積極發揮作用,承擔責任。
第一代領導人基于社會主義國家的身份定位,支持、團結、援助廣大亞非拉國家,為新中國樹立了偉大的國際主義形象。建國后,為扭轉西方國家強加的紅色暴政形象,打破經濟、軍事封鎖和外交孤立,中國開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動,致力于履行保衛國際和平、支持被壓迫國家和民族、援助亞非拉國家的國際責任。新中國為推動解決朝鮮半島、印度支那半島兩個亞洲熱點地區沖突,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與犧牲,為日內瓦和平協議最終達成做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團結支持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與印度、緬甸等國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的合理主張;中國支持聲援廣大亞非拉國家的民族解放事業,尤其對亞洲鄰國和非洲兄弟國家的獨立發展提供了慷慨援助。中國以平等互利、不附帶條件為核心的對外援助模式,無私奉獻的國際主義援助精神,奠定了與這些國家長期友好合作的堅實基礎,樹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也贏得了崇高的國際威望。
第二代領導人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中將國際責任置于新的時代背景下,突出強調中國發展中國家的自身定位及其在促進人類發展進步方面的責任。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我國是有十億人口的大國,應當對世界有較大的貢獻,人們也理所當然地對我們抱有期望。但是我們已經做的比我們應當做的還差得很遠。我們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加強自己的建設,以便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此,中國將發展問題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并將中國發展與世界和平與發展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和平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2〕中國的發展,解決了世界近1/4人口的吃飯穿衣問題;中國的發展為發展中國家探索出了一條擺脫貧困的道路;中國的發展使亞太地區的經濟更加充滿活力;中國的發展有力推動發達國家克服經濟衰退、增加發展后勁。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中國堅定地站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上,鮮明地提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想。鄧小平將中國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努力融入創造性的外交實踐中,提出了不結盟、不樹敵、不稱霸、不劃線、不扛旗、不當頭等一系列新思想,樹立了發展中大國致力于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
以亞太地區大國的身份,參與倡導國際機制、堅持和平崛起是第三代、第四代領導集體對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現實選擇。亞洲金融危機是中國成為負責任地區大國的重要標志,苛守人民幣不貶值承諾,向泰國等重災國慷慨解囊,積極協調推動建立金融合作機制等作為,使中國負責任的國家形象贏得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同和贊譽。中國還通過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創建上海合作組織、建立伙伴合作機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參加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倡導千年首腦會議、參加G8+5合作機制、構筑金磚國家合作平臺,打造中國負責任形象。隨著中國經濟駛入跨越發展的快車道,人口最大國的快速趕超令世界熱議,不利輿論甚囂塵上。中國鄭重向國際社會承諾,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建設的“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表達了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博大胸懷和全球擔當。為此,中國加大國際援助力度、積極參與維和行動、支持反恐和打擊海盜、加強人權領域的國際合作、切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多姿多彩的外交實踐中提供地區和國際公共產品,有力駁斥了形形色色的“威脅論”和“責任論”。
新一代領導人在中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公認為全球大國的新時期,將建設“一帶一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自身的大國責任和使命。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將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與沿線國家的利益和需要結合起來,建設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架構。“一帶一路”被稱為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經濟振興方案和全球扶貧計劃,是后危機時代中國引領的新一輪全球化,彰顯了中國“富則兼濟天下”的大胸懷、大手筆。2014年習近平在出訪拉美國家前夕,提出中國將更加積極有為地維護世界和平,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和地區安全對話合作;更加積極有為地參與國際事務,致力于推動完善國際治理體系;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發展,促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特別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自主和可持續發展。〔3〕這三個“更加積極有為”表明中國由此前的“承擔國際責任”正式向“負責任大國”轉變。在2016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進一步指出:“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4〕中方倡議成立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推進“一帶一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同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在全球治理中發揮中國作用。在杭州G20峰會上,中方議程引領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聚焦發展問題,助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再次彰顯了中國夢對世界夢的貢獻,中國方案對全球治理的擔當。眼下,國際風云變幻,英國脫歐、歐洲動蕩、美國特朗普上臺,全球化減速倒檔,國際社會對中國發揮更大的領導作用充滿期待。
二、承擔大國責任是中國提升大國形象的應有之義
積極承擔國際責任是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從社會主義新中國在險惡的國際環境中求生存,到走出孤立封鎖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發展最好的國家,再到力挽亞洲金融危機狂瀾升級為地區第一大國,直至躍升為世界經濟第二強晉升全球性大國,勇于承國際責任不啻為中國自身能力煥發壯大的催化劑,也成為中國走向國際舞臺中央的推動力。按照《新華字典》的解釋,“責”是要求,“任”是負擔,責任就是應盡的義務,分內應做的事。無論是“應盡”還是“分內”“應做”,強調的都是責任與身份、地位的內在聯系。國際責任指一國對其所處的國際社會應盡的義務和本份。因此,承擔國際責任,在當下承擔大國責任是中國崛起過程中樹立大國形象的應有之為和內在要求。“中國責任論”的興起,關于中國國際責任話語的熱議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中國承擔與其大國地位相稱的大國責任的問題。中國是大國嗎?中國是從什么時候起開始成為大國的?中國從什么時候起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國的?如果從歷史、文明等因素看,中國向來是大國;從人口、面積等自然稟賦看,中國是天然的大國;從政治地位看,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就意味著中國是當今世界五個大國之一。然而,中國真正以大國方式行事,并對世界事務產生實質性影響,卻是在新世紀經濟總量直逼西方大國,全面參與國際機制之后。雖然中國也強調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身份,但龐大體量和影響力無法回避。國外民調機構近幾年來的調查表明,不少受訪者已經將中國視為“經濟領袖”,一些國家甚至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5〕
大國承擔更大責任理所應當,大國責任是身為大國的應盡之責、應做之事。大國的領土、人口等自然稟賦在世界上占有更大的份量、在國際社會中掌握了更大的權力、享有更大的發言權、并從現有的國際秩序中獲得了更大的利益,因此在道義上就需要比普通國家負上更大的國際責任。在國內政治中,地位、權利與責任、義務的平衡是一個政治上的常識性要求,領導者又被稱為“負責人”,意謂“位高權重、責任重大”。在國際政治中,這種平衡也是順理成章的。國際社會對一國承擔國際責任的需求隨著該國綜合實力的擴展而出現和增強,如果該國承擔國際責任的自覺性不能與外在期待保持一致,辜負了國際社會的厚望,那么其國際形象就可能大打折扣。如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日本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世界第一外匯儲備,但出于自保,放任日元匯率下跌,給全球投機資本留下可乘之機,被指責與困難中鄰國“搶肉吃”,是“傷人而自肥”的“乘人之危”,極大地損害了日本的國際形象,令東南亞國家重拾日本“經濟動物”的記憶;反而是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晚日本騰飛30年的后起之秀勇于擔當,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堅守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并支持援助東南亞國家的計劃,在患難中加強了和東南亞諸國的睦鄰關系,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展現了負責任地區大國的良好形象。在全球化背景下,像美國那樣在大國成長過程中奉行孤立主義的國際環境已經不復存在,像日本這樣明哲保身不切實承擔國際責任的做法對國家形象更是得不償失。“地位高則責任重。面積、財富和實力代表責任……美國也是在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和痛苦之后才認識到這一點。”〔6〕中國固然不能不顧國內問題而迎合外界期待,但也不能簡單把外界需求當作“陷阱”“捧殺”“忽悠”予以拒絕或回避,而是要從“應有之義”的角度認識中國和平發展進程中的國際責任。
承擔國際責任、獲取相應權益、樹立良好形象是內在統一的。國際社會宛如一個責、權、利相統一的有限責任公司,承擔責任與享有權利、獲得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承擔大國責任實屬正常,勢在必然。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如果中國想要重新獲得世界強國的地位,那么它就必須表現得像一個世界大國。”承擔責任就是證明大國身份的最有力的語言,“不承擔責任帶來的傷害遠大于承擔責任所付出的代價。”〔7〕中國加入WTO就是明顯一例,如果我們不履行國民待遇承諾、貿易制度統一實施承諾、透明度承諾等義務,就無法享受多邊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權利,不僅難以實現成長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第一大出口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國等硬收益,更無法收獲WTO自由貿易大國、法治中國、履行承諾表現出色國家等軟實力和國家形象方面的加分。“中國入世15年來,以開放姿態贏得自身經濟貿易體量迅速增長,推進全球經濟穩步發展;以務實態度廣泛參與世貿組織各項事務,針對復雜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以滿懷自信的姿態逐漸成長為國際多邊舞臺上的領導者。”〔8〕恪守承諾、勇于擔當使中國從新成員成長為領軍者,在成為WTO贏家的同時,也贏得了世界聲望,塑造了負責大國形象。“大國”漸漸成為中國對自身地位、身份與形象的基本定位,“負責任大國”則成為這一新身份認定的核心特征和構成國際形象的關鍵因素。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明確宣示“以更加積極的姿態”,“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充分體現了中國敢于做為、善于做為的大國擔當。
三、承擔國際責任是中國優化國家形象的必然選擇
承擔國際責任是優化國際輿論進而改善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國際輿論是構成國際形象的重要介質和內容。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威脅論”大行其道,“經濟威脅論”“人口威脅論”“軍事威脅論”“環境威脅論”甚囂塵上;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綜合實力持續攀升,“責任論”取代“威脅論”成為影響中國國際形象的主要輿論,要求中國承擔“碳排放大國責任”“對外援助責任”“能源消費大國責任”解決國際熱點的“外交責任”的聲音不絕于耳;金融危機后,適逢中國GDP躍升世界第二位,要求中國承擔危機救助“出資大國責任”“領導責任”“全球經濟再平衡責任”甚至“拯救全球經濟責任”的喧囂十分高漲,還零零碎碎出現了“匯率責任”“順差責任”“債權國責任”“儲蓄國責任”等論調……形形色色的“責任論”固然有西方國家推卸責任栽贓中國、強加責任拖累中國的陰謀成份,但以抵制責任威脅為名談責色變,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和現實,也容易掉入西方的“責任陷阱”,授之以歪曲、丑化中國形象的口實。正如漢斯·摩根索指出的:“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同我們的實際情形一樣重要。正是我們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們本來的樣子,決定了我們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9〕國際輿論是構成國際形象的重要部分,“析事明理,解惑釋疑,以正視聽”〔10〕很重要,但在話語權和傳播力都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就是實實在在地承擔國際責任,展現負責任的國家行為。
在溫室氣體減排的問題上,中國走出了一條轉守為攻,從被動承受義務到主動擔當責任的過程,大大改善了中國在履行氣候責任方面的國家形象。自2006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排放第一大國后,中國又相繼成為了世界能源消費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第一大國,人均排放也超過了歐盟,煤炭、水泥、鋼鐵、鋁、銅等重要高耗能產品的消費量均超過世界一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不做出減排承諾,不履行相應義務,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也無法讓南方陣營、小島國、最不發達國家心悅誠服,更不可能逃脫西方國家的威逼糾纏和不利輿論。因此,中國近幾年來開始在應對氣候變化談判中主動出擊。2015年6月,中國向聯合國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提出了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等承諾。中國的承諾在世界范圍內引發連鎖反應,其他國家也隨之做出了承諾。氣候行動網法國分部專家認為,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非常積極的努力,這與一些身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的西方大國不愿承擔自身責任的做法截然相反。如今,中國已經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11〕中國勇于承認、承諾與承擔減排責任,令當初指責中國的一些國家自慚形穢。“從《京都議定書》的非附件一國家,到巴厘會議和哥本哈根大會期間堅持發展空間的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國,再到《巴黎協定》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連續數年全球第一、風電與光伏累計裝機分別為世界第一和第二,中國在氣候變化談判中一路走來,最終在這個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最重要的全球環境治理舞臺上成為了領導者。”〔12〕中國的擔當既平息了不利的國際輿論,又能更好地捍衛“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從長遠看也符合中國轉變增長方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借此扭轉了負面國際輿論,優化了國際形象。
承擔國際責任是與提升國家形象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承擔國際責任是優化國際輿論、提升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的前提與道義基礎,國家形象則是國際責任承擔的必然結果與外在表現。國家形象屬于國家“軟權力”范疇,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影響力、感召力和吸引力。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國家重要的“無形資產”,可以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同時促進國家利益的實現。“人有‘人緣,國則有‘國緣,‘國緣好的國家,在世界上影響力就大,被信任程度高,為了本國利益的國際運作,付出的‘成本就低。”〔13〕中國崛起的外部環境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大國崛起的環境都要復雜,作為西方主流體系外“巨大的他者”,中國面臨的挑戰比其他國家都要多,這要求中國必須樹立承擔國際責任的自覺,以此減少崛起的成本和代價。中國的國際責任要與經濟快速增長的現實相匹配,也要與國際社會對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期待相適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盡管人均收入仍然不高,但速度和總量的影響所至,責任難免,擔負起中國能夠擔負也應當擔負的國際責任義務,在國際體系中做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倡導者、作為者、引領者,這是新時期中國應有的國際形象。根據國際上幾大民調中心有關“中國國家形象”的調查結果,中國的國家形象近年已經有所回升。英國廣播公司BBC委托國際調查公司“環球掃描”與美國馬里蘭大學進行的最新幾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從2011年的第八位上升為全球排名第五的“最受歡迎國家”,僅次于日本、德國、加拿大和英國。2013年42%的受訪者對中國持正面看法,39%的受訪者對中國持有消極看法。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2014年,49%即近半數的民眾對中國持有正面觀點,到2015年,這個數據上升至54%。而對中國持有消極看法的民眾則從2014年的38%下降至2015年的34%。〔14〕隨著“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新戰略的實施,中國的國際形象進一步加分。不少外媒認為,亞投行以其高效合理的貸款要求,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支持。一些海外網民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風靡世界”,不僅體現了大國外交實力,更展現了中國的“軟實力”。〔15〕中國正在成為既擁有強大實力又擁有更美好形象的真正大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軟實力實現中國夢.人民日報(海外版)〔N〕.2014-01-0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79.
〔3〕習近平提三個“更加積極有為”發揮中國負責任大國作用〔EB/OL〕.國際在線,http://gb.cri.cn,2014-07-15.
〔4〕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 ,2016-01-01.
〔5〕China Seen Overtaking U.S. as Global Superpower, http://www.pewglobal.org/2011/07/13/china-seen-overtaking-us-as-global-superpower
〔6〕美媒:中國承擔大國責任是自然過程〔N〕.環球時報,2011-12-04.
〔7〕閻學通.中國應承擔與自身地位匹配的責任〔N〕.國際先驅導報,2011-05-05.
〔8〕中國入世15年從“新成員”到“領軍者”——訪世貿組織發言人基思·羅克韋爾〔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0/content_5146188.htm.2016-12-10.
〔9〕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85, pp.86-97.
〔10〕龔雯.警惕“中國經濟責任論”——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N〕.人民日報,2010-07-27.
〔11〕應對氣候變化,世界點贊中國貢獻〔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5-11/30/content_5018121.htm.2015-11-30.
〔12〕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中國如何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領導者〔EB/OL〕.第一財經網,http://www.yicai.com/news/4725355.html.2015-12-14.
〔13〕趙啟正.國際輿論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環境〔N〕.解放日報,2006-03-05.
〔14〕中國如何構建良好國家形象〔EB/OL〕.瞭望觀察網,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1765.2013年5月20日;美媒:民調顯示多數外國人對中國形象持正面看法〔EB/OL〕.環球網,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5-06/6773737.html.2015-06-26.
〔15〕“一帶一路”風靡世界 大數據見證中國人海外形象提升〔N〕.光明日報,2016-02-18.
【責任編輯:朱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