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芳
摘 要:現在,全區學校的課堂中都進行著小組合作學習,跟世界的“寧靜革命”如出一轍。都主張課堂由“教授的場所”轉換為“學習的場所”;從以“目標—達成—評價”為單位的程序性課堂轉變為以“主題—探究—表現”為單位的項目型課程;從班級授課的模式轉向合作學習的模式;學校不僅是兒童合作學習、共同成長的所在,而且還是教師作為教學實踐專家的共同學習和成長的所在。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傾聽”,是研學后教下數學寧靜的課堂革命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寧靜革命;尊重;傾聽
2012年,番禺區“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改革啟動大會暨2012年象賢中學“三元整合導學模式”課改現場會在沙灣文化中心隆重舉行。馮潤勝局長強調,我區啟動的“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是基于當前國內課堂改革的多種成功模式,針對我區學校實際提出的。“研學后教”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教學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
一、“尊重”,顧及每一個兒童的尊嚴
學習就是同教科書(客觀世界)的相遇與對話,同教室里的伙伴們的相遇與對話,同自己的相遇與對話。學習是由三種對話實踐——同客觀世界的對話、伙伴們的對話、自己的對話構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學習的三位一體論”。它是作為一種“活動”“合作”“反思”所構成的“活動性、合作性、反思性實踐”而實踐的。
為了構建兒童學習的環境,就得培育相互尊重、相互傾聽的關系。在兒童中培育相互傾聽關系的第一個要件就是要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要培養相互傾聽的關系,教師自身作則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學生面前發牢騷說:我的學生,怎樣教都不會尊重別人,安靜下來,傾聽。這只不過是教師沒有以身作則,不能持之以恒的表現。
第二個要件是,教師要走近兒童的身邊,彎著腰,以同等高度的視線傾聽他們的發言。對于需要幫助的兒童,他就站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而和那些已經習慣發言的兒童則會稍微拉開一點距離。每位兒童都能以同等的目光與教師交流,以平等的話語與教師交談,以同伴的心態接受教師的指導。后進生更能夠得到教師的尊重、教師的指導、教師的關懷。有能力的兒童,更能得到自由、充裕、靈活,充滿討論與思想斗爭的學習時間。
二、“傾聽”,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
“傾聽”兒童的發言意味著存在三個關系之中接納發言。一是,認識該發言是教材中的哪些例子所啟發的;二是認識該兒童發言與自身的生活經歷有著怎樣的聯系;三是認識該發言時是由同學們的發言所啟發的。
在同學們掌握學習技能之前,形成自由、平等、尊重的學習氛圍乃是一個先決條件。因此,構建“尊重傾聽”的關系顯得尤其重要。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做到:
(1)更加重視那些“奇趣”的發言,而不是“好”的發言,善于發現“閃光點”。其關鍵是教師自然而然地表達對學生的認同和贊美。(2)教師要一邊關注教學的開展對于同學們而言能否接受,一邊展開教學的進程。(3)當教師傾聽兒童發言的時候,應當著眼于:這個發言與教材的例題有關聯,與同學們的發言所觸發,與自身的生活經歷有關聯。(4)在同學們進行研學的過程中,需要發揮指導和后教的作用。(5)與其提高同學們的理解能力,不如先形成一個傾聽的習慣——每一個人傾聽其他同學的見解,接納他人的主張,并且致力于構建自己的理解模型。(6)對后進生進行特別的關注與輔導,給予肯定與鼓勵。
“任何一個兒童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就是支撐我們進行研學后教下寧靜改革的動力與源泉。誠實地面對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傾聽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心聲”。
“滿堂灌”的教授場所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兒童學習天性的“學習場所”。在“學習場所”里,教師誠實地面對每一個孩子,誠實地面對教材,提出引導學生學習目標、內容、方法的“研學案”,學生在“研學案”的指引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鉆研知識和方法,生生互動,提升能力。
教師尊重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從旁給予傾聽和指導,并報以肯定的目光與微笑。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能夠創造新的境界:兒童輕松自如地參與,自由地交流思考,這種自由的交流又產生出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想法和見解,誕生了合作的智慧。
參考文獻:
[1]佐藤學.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佐藤學.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