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平
摘 要:反思過往的教育改革,提得最多的當然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每次改革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僅僅是教師的一種設計,是為教師的教學策略而設置的,體現在教學的局部。創客,勇于創新,努力將自己的創意變為現實。為改善如今的語文教學模式,必須要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新的認識,需要擁有創客精神,對課堂進行全面的徹底的系統的革新,創建一種“新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堂;創新;創客
“新課堂”以新的教育理念作為基石,為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為教育導向,一切為了學生,從新的高度尊重學生,全方位依靠學生,將學生當作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資源,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新課堂”將把學生的學習取向當作是教學的出發點,而并非將知識傳授當成是起點,順應學生自然的天性,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通過這種“構造”努力將課堂從原先教師“表演的舞臺”變為師生“互動的平臺”,將傳授知識的場所變為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新天地。基于以上的理念,對新課堂有了以下的構想。
一、從“教室”變成“學室”
我們按照生活的習慣把學生學習的場所稱為“學校”,主要是突出一個“學”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集權統治思想逐步影響了學校的教育觀念,于是“教”的思想不斷被強化,后世的人便把學生學習的地方命名為“教室”。在現在看來,其實我們很有必要對此進行再次的更名,改“教室”為“學室”。“學室”這樣的稱謂不僅能超越“教”的思維局限,使之成為學生學習之所、生活之所、活動之所,讓它成為學生接受這個世界廣大思想的一個新天地。
二、把“教師”稱呼為“先生”
其實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長遠的見解,古人把老師稱之為“先生”,實在是高明。所謂“先生”,同樣也是學生,但是是先幾步學習的學生。然而“教師”這樣崇高的稱謂,彰顯出來的地位明顯是高于學生的,這樣理所當然教師就成了課堂的主人,變成權威、不可侵犯的象征。然而本質上來講,教師和學生其實是平等的學習伙伴,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低先后,我們也可以稱之為“首席生”。但是相比較“先生”這樣的稱謂,反倒后者更加返璞歸真,更有貼切感。
三、把“教案”改成“學案”
“教案”是教師自己設計的教學的方案和藍圖,根本目的其實是為教師服務的。它將課文內容作為教學的導向,以知識為起點,流程規范,內容細密。教師在書寫教案時,往往重視教學的目標性,而忽視了學生的體驗與感受。我們都知道,學生是課堂行為的主體,當然是要先有學生的“學習標準”,才會有教師的“教學目標”;先有學生學習的“學案”,才會有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教案”。不僅如此,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都是隨機的。那必然需要改“教案”為“學案”,以過程為導向,站在學生的角度和學生擁有的學習經驗為起點,假想出學生學習的模塊,對學生的知識進行建構,發揮出教師應有的引導、組織、服務學生的特性。
四、化“教學”為“學教”
以往的“教學”觀念所提倡的是“先教后學”,導致課堂關注的焦點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然而這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新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先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將學生真正變成課堂的主人。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要轉變成“學教”,即“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五、變“課本”為“文本”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以“課本”為中心的,提倡對“課本”的熟識、理解與掌握。這種將“課本”視為“教學圣經”的做法導致了語文課堂學習的簡單化和師生視野的狹隘。我們應該認識到,“課本”本質上只是師生共同分享的一種學習資源,然而除去課本,還有更多的方面需要我們去重視,社會經驗、交際技巧等也都是學習資源,而且是更為重要的資源。只有對“課本”建立了正確的認識,師生的學習才能突破“課本”的限制,突破“課堂”的限制,從而轉變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搭建起一個開放的、綜合的學習資源共享系統。
六、把“講臺”當成“展臺”
教室里的三尺講臺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地方,是教師權威的象征,是教師個人表演秀的舞臺。講臺雖然樹立了教師的威嚴,卻拉遠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語文教學改革需要我們對傳統的課堂重新審視、認識,新型課堂以學生為主人,不單單是需要教師在講臺上傳授知識,還需要學生自主上臺講解學習方面的看法,將“講臺”變成展現真實自我的一個“展臺”,讓每一位學生享受學習,享受課堂生活。
總而言之,構建語文新課堂,并且讓語文新課堂充滿活力,使學生的心靈得以放飛,情感得到宣泄,知識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努力創新,不斷改善原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讓語文課去接近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心靈能夠在語文教學文化的熏陶下更加充實,讓思想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遨游,讓學生的心靈一直在言說與傾聽著語文課散發的魅力,讓語文新課堂伴隨學生自由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鄧紅玉.新課堂,讓孩子們“動”起來[J].華夏教師,2013(5).
[2]李勇.時代需要新課堂[J].新課程學習(中),2013(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