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的焦點。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關鍵詞:農產品認證;農業生產;質量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從廣義上來講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質的安全,即無污染與優質,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其二是量的安全,即確保我國農產品總量的增加,保證國家農產品安全戰略。
一、我國現有農產品認證
1.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符合無公害食品標準和規范,經專門機構認定可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的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定位是保障基本安全、采用產地認證與產品認證相結合的方式,從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上市3個環節控制危害,產品質量達到我國普通農產品標準的要求,滿足大眾消費。其重點側重安全性,突出安全因素性控制,由政府推動。無公害認證主要以初級農產品為主推行標準化生產、投入品監管、關鍵點的控制和安全性保障的技術制度。
2.綠色食品認證。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商標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綠色食品認證工作的運行方式:以質量標準為基礎、以質量認證為形式、以商標管理為手段,提高了對食品包括農產品質量的要求,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綠色食品已經成為代表我國農產品形象的國家品牌,既突出安全因素控制,又強調優質與營養。綠色食品用于滿足較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產品以初級農產品為基礎、加工農產品為主體;推行“兩端監測、過程控制、質量認證、標志管理”的技術制度;采用質量認證與認證標志管理相結合的方式;綠色食品認證遵循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增進消費者健康的基本理念。
3.有機食品認證。有機農業是按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有機產品是生產、加工、銷售過程符合有機產品要求的供人類消費、動物食用的產品。有機食品用于滿足特定消費。主要服務于出口貿易和國內高端消費市場;產品以初級農產品和初級加工農產品為主;采用市場運作。
二、我國農產品認證在農產品質量中的作用
1.促進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的農產品生產。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建立,促使土地向種植業大戶或規模化生產企業集中,由于土地的集約化可以形成規模化生產,使農業生產由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向集約化工業化生產轉變,形成改變產業結構、使之符合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農業產業政策要求。
集約化增強了農產品生產對市場風險性的抵抗力。鼓勵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通過土地、資金、機械、技術等多種方式入股,組成股份公司,以組織化推進規模經營;以規模經營促進產業化的發展,提高企業農業組織化和規模經營的程度,提高企業對農業的調控力度和引導產業發展的能力。通過規模經營,可以更好的進行農田水利和田間配套工程建設,可以充分發揮農場農業科技優勢,便于土地大規模流轉,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農場建設。農場也可以通過股份制的形式整合周邊資源,使有限的土地產生更大的效益,提高農產品產量,帶動地方農村經濟的發展。
2.有助于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通過認證有助于集約化生產者的需求,進而完善認證法規進行統一管理,加強投入品使用的控制,從而達到有組織地進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3.有利于專業化生產和新技術的應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其生產者在對新技術認知上的差異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制約了新技術的投入。集約化生產有助于在生產者之間進行專業化合理化的分工,有利于新技術應用于農業機械化,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4.有助于農產品追溯系統的建立。通過認證建立了完整的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控制與記錄,初步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的框架,為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追溯體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農產品認證系統的選擇與發展
1.農產品認證的必要性。中國農業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面臨著消費人口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日益增長的要求與耕地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求農業生產具有相當規模和適度的增長,且這種增長不能危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要求不斷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性。因此,在規模擴張,質量改善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必須尋找一個支撐點。
縱觀現有認證系統,在當前的國情下,需要多種認證系統并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系統應該成為基本的強制準入制度而存在。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強化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與集約化,提高生產效率,在保障農產品生產總量增長的基礎上,維護我國農產品的基本安全。
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強化精品農業的生產理念,強調品牌效應,滿足高品質的需求。同時,綠色食品實施的農業產業化理論,通過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企業化管理,在保證農產品安全及高產的情況下,更加強調優質農產品的精品特征,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積極效益。有機農業在我國應依據國情適度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農產品認證主要以無公害認證為基礎,使之成為我國農產品生產的質量安全基本準入制度,保證農產品品質安全和總量的增長;同時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提高精品農業的生產,提高經濟效益,使農民增收。
2.農產品認證面臨的問題。當前我國農產品認證要實現上述目標仍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原因在于:
(1)認證不能解決真正意義上的土地扭轉和集約化使用。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般采用公司+農戶和公司+基地兩種形式,但其組織結構較為松散,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管理和管控能力較弱,難以發揮集約化生產的優越性;
(2)農產品生產者(包括種植養殖業大戶)和經營者文化水平較低,安全意識不強,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各農產品認證之間互相銜接性較弱,缺乏相互協調性、一致性及相互認可的統一性。加之品牌宣傳力度不強,市場效益不明顯,挫傷申報的積極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農產品認證制度對農業生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轉變進程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符合國家十二五發展綱要對于農業的要求,對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振江,相靜波。國內外有機食品的發展現狀與前景[J].食品科技,2011(12):1-10.
[2]郭春敏。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發展[J].生物學通報,2011,46(2):5-7.
[3]季萍 劉國慶。農產品全面質量管理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思考[N].自然科學(文摘版),2016,1(1):53-53.
[4]董繼國。質檢機構計量認證對計量檢定工作的巨大推動作用[TB].工業,2016,4(4):263-263.
[5]梅錦泉。WTO框架下農產品“綠箱政策”和江蘇出口農產品保護研究[F].經濟,2016,8(4):169-169.
作者簡介:王樂,女,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助理農藝師,單位:陜西省農業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