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堯
摘 要:依托“互聯網+”改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對于加快我國的農業產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針對“互聯網+”模式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創新發展,首先介紹分析了在農產品行業領域運用“互聯網+”的重要意義,進而分析了在農產品領域發展“互聯網+”的主要制約因素,最后就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創新完善,提出了筆者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電子商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態、發展渠道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新發展模式,在促進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平臺。對于農業而言,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同樣需要高度重視互聯網思維的運用,依托互聯網平臺,對農業生產特別是農產品生產銷售進行科學指導,開展電子商務營銷,可以有效促進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銷量,推動農產品經濟的迅速增長。
一、農產品行業領域依托“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的重要意義
1.可以促進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智能化水平。依托互聯網技術來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有助于實現對農產品生產的前端控制,特別是在農產品從品種選育到種植、灌溉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都能夠實現標準化的科學管理,同時由于農產品源頭的可追溯,因而更有利于保證農產品生產質量,確保農產品安全系數。
2.可以促進完善新型農產品購銷體系的建設。依托“互聯網+”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對傳統的農產品購銷模式進行了深度的拓展延伸,購買農產品除了可以在商超或者是農貿市場,還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為顧客提供了渠道更多、種類更加豐富多樣的農產品,農產品選購時間以及渠道上的限制也會被徹底打破,對于減少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非常有利。
3.可以促進完善農產品產業鏈。運用互聯網技術,除了可以指導農業生產以外,由于信息及時快速,因而能夠為整個農產品的產業鏈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特別是在農產品的深加工、銷售等環節上,可以通過更為精準的市場信息,促進農產品產業鏈的深化發展。
二、運用“互聯網+”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存在的制約因素分析
1.基于“互聯網+”農產品的電子商務模式不夠完善。由于“互聯網+”農產品的電子商務模式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因而商務模式在運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特別是在供應鏈前端的農產品生產階段的電子商務應用匱乏,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業生產周期相對較長、易受自然環境影響等多方面的因素,有的產品溯源體系也不夠完善,很容易影響電子商務的長遠發展。
2.農產品的物流成本相對較高。對于農產品而言,發展電子上午面臨的最大制約就是農產品本身的商品價值不高,但是儲存成本與運輸成本卻非常高,特別是一些生鮮農產品,對運輸儲存條件要求非常高,造成了農產品的流通成本非常高,需要進一步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進行支撐。
3.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保障力度不足。運用“互聯網+”農產品發展電子商務,需要具有一定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但是目前我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發展還需要不斷加強,產業化規模化的效應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這也是“互聯網+農產品”發展最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三、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策略
1.加快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在供應鏈前端應該解決好農產品小規模種植帶來的高成本高投入問題,依托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化經營,提高農產品質量同時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在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方面,應該積極通過引進龍頭企業,采取流轉土地集約經營等方式,通過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擴大合作社規模,提高合作社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水平,為農產品電子商務提供穩定、高質的貨源。
2.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在供應鏈的管理方面,一方面應該注重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品質,這是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基本要求,在電子商務模式運作中,作為電子商務經營者應該根據農產品的特點打造可追溯、短鏈條的產業鏈,重點在于提高產品品質與安全系數,這是整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應該做好物流運輸管理,在綜合考慮運輸規模以及運輸成本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可靠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形成從產地到顧客的冷鏈物流系統,提高產品配送速度,同時不斷降低產品的運輸成本。
3.不斷創新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營銷模式。依托“互聯網+”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還應該注重營銷模式的不斷創新改進。具體來說,應該充分運用好大數據技術和智能分析技術,積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企業可以利用現階段智能手機普及的優勢,研究開發專門的APP,建立互聯網網站,或者是開通官方微博賬號、微信公眾平臺、微店等方式,通過O2O模式,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創新。
4.強化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品牌化建設。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長遠穩定發展,還應該注重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在保障農產品品質的基礎上,打造具有較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不僅有利于擴大農產品的產品市場。同時借助于品牌效應,還可以積極發展農產品休閑觀光旅游基地、產品示范基地、農業產業特色基地等,實現農產品種植效益與旅游效益的雙重收入,這對于促進農產品產業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
四、結語
“互聯網+農業”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新發展,應該按照電子商務的現代化發展,在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電商平臺打造、全產業鏈完善以及農產品軟實力提升等幾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海平,劉偉玲.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與模式創新[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 29(2):189-191.
[2]吳升山,代艷紅,李冉,等.荊門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4(4).
[3]郭承龍.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探析 —基于淘寶村的調研[J].經濟體制改革,2015(5):110-115.
[4]丁建軍 ,李新陽.對荊門市土地流轉的調查與思考[J].當代經濟 ,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