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蓉
摘 要:探索建立農村山區和壩區不同的公共服務,采取設置壩區社區服務站集中窗口式服務與山區中心社區集中服務相結合方式開展不同的管理工作,有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的公共服務模式,解決農村基層治理“政經混淆”、“公共服務自給化”的問題,全面推進“政經分離”和“社經分開”的農村社區化管理改革。
關鍵詞:農村社區;政經分離;公共服務;措施;實施效果
一、開遠市農村社區化管理的現狀和問題
村民自治組織是政經合一的全能機構,常常是什么都管、又什么都管不好,農村社區化管理則具有專業化分工的優勢,將公共服務職能與經濟發展職能分開,分別由兩個不同的機構專門承擔相應的職能。經濟與服務職能的分離有利于社區干部之間的明確分工,使有專長的人員各司其職,以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鄉處鎮黨委政府可對農村社區負責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干部進行直接的行政管理,有專門的考核辦法并會對坐班情況和日常工作進行查崗監督。社會管理與經濟職能的分離,改變了村民自治下政經合一的制度安排,可以避免農村社區治理權力集中于個人一身的局面。
二、具體措施
1.出臺相關政策文件使社區化改革有章可循 開遠市社區化改革于2011年開始,當時選擇在樂白道辦事處城郊的舊寨村、半山區的乍黑甸村和中和營鎮山區的躍進村進行了社區化改革試點,以一村一社區、多村一社區等不同模式先行先試,同時組建獨立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專職負責所在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職能。目前,舊寨社區7個居民小組均成立了經濟合作社,乍黑甸社區3個居民小組中僅有乍黑甸小組成立經濟合作社,年經營性收入約3萬元。
2.制定工作職責和管理制度,明確各方權利義務和責任 新成立的農村社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農村居民小組、農村經濟合作社、農村居民的關系,明確職責權利便于順利開展工作。
3.進行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 對將要進行社區化改革的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在鄉處鎮的指導下,開展“三資”清理工作,摸清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現狀,核實認定村集體債權債務,及時向群眾公開“三資”臺賬和清產核資結果。對所有資產的盤盈盤虧和處置,召開村居民小組會議討論,經到會人員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并報鄉處鎮農經站批準后方可實施。
4.通過選舉,建立組織機構 目前全市已經成立了5個農村社區,涉及16個村民小組。首先建立農村社區黨組織,指導各鄉處鎮黨委研究制定“村改居”和行政區劃調整后農村社區黨組織建設方案,保留原建制農村社區的黨組織,構建以“社區黨總支—居民小組黨支部—黨小組”為基本層級的農村社區黨組織體系,其次建立農村社區村民自治組織,市民政局負責指導各鄉處鎮研究制定“村改居”后農村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建設方案,保留原建制的農村社區村民自治組織,構建以“社區村民委員會—社區村民小組”為基本層級的農村社區村民自治組織體系。
5.建立社區公務員制度 每個社區配備一名以上公務員,主要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與服務,反映社情民意,完成上級交辦的工作任務等,接受人事關系所在鄉處鎮、社區的雙重管理和雙重考核,除被提拔使用外6年內不得調動,以建設“實崗實人實干”的社區公務員隊伍,改善全市公務員隊伍“倒金字塔”式結構,推進和諧社會和扁平化社會建設,2015年將新招錄的15名公務員全部安排到社區。
6.全面提高社區干部待遇 執行確定村社區干部生活補貼及激勵考核獎勵方案,社區書記、主任每月生活補貼1600元,績效考核獎勵金不超過500元,社區副主任每月生活補貼1550元,績效考核獎勵金不超過450元,社區委員每月生活補貼1500元,績效考核獎勵金不超過400元。村委會書記、主任每月生活補貼900元,績效考核獎勵金不超過800元,村委會副書記、副主任每月生活補貼850元,績效考核獎勵金不超過750元。此外,為社區干部交納“五險”,為村干部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100元/年,給予新農合參合補助每人50元/年,對落選的村社區干部發放一定的生活費補助。
三、實施效果
1.試點農村社區干部的素質得到提高 試點農村社區采取了與城市社區相似的選拔干部方式,特別是增加了筆試和面試的程序,這既保證了候選人的基本文化素質,同時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村民自治制度“海選”及無候選人資格審查的選舉辦法所造成的經營大戶和強勢家族對村組公共權力的長期把持等情況發生,有利于優秀社區干部的選拔和社區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2.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由于突破以往農村公共服務主要依靠自有資源的“自給化”模式,加大了公共財政資源對公共產品供給的投入力度,試點農村社區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在試點農村社區,不僅像其他村莊一樣實現了村內道路硬化、鋪設了路燈、建有衛生公廁,還配套建設了便民服務中心、排水管網、垃圾收集池、停車場、農村幼兒園、健身場所、小公園、小廣場、小戲臺、籃球場、警務室等設施。
3.以各村民小組為單位來開展社區建設 在平壩農村地區可采取“一村一社區”的社區建設模式,統一以行政村為單位開展社區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但對于居住相對分散的山地農村,可考慮采取“多村一社區”的社區建設模式,在中心村設立社區服務中心提供公共服務。
4.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得到提升 試點以來農村社區內無刑事案件、無大的民事糾紛,信訪案件也大幅度下降,社會秩序較好,每個試點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均配備有5-7名專職工作人員,實行坐班制,定時定點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公共服務向農村社區延伸的同時,服務內容不斷擴展、服務質量不斷改善。僅舊寨社區改革以來便民服務中心就為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服務事項辦理2000余件,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普遍好評,豐富的公共服務內容和日益提高的社會管理水平,既提升了農村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更拉近了社區干部與居民的距離。
總之,以推進“政經分離”的農村社區化管理改革為核心,探索完善城鄉居民同權同利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增強了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激發了城鄉社會發展活力,增進了城鄉社會和諧發展,推進農村社區“政經分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能力建設,推動城鄉統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