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食品無公害要求的提高,加強農藥監管力度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關系到人類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農藥監管規范與否在整個社會市場經濟秩序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我站近幾年的執法實踐,筆者通對思茅區農藥管理現狀的分析這個話題談幾點看法,指出了我區農藥管理存在的問題,為我區農業執法和農藥管理的發展提出了些可行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農藥管理現狀問題對策
一、思茅區農藥管理工作的基本情況
1.我區目前農藥銷售和使用情況。我市農藥銷售企業和門店有224家,其中:(1)思茅城區門店批發零售商47家,(2)有鄉鎮村直銷售賣有60家左右,(3)其他均為各鄉鎮村社小組小賣鋪以零售為主。
據統計,我區農藥年使用量500噸左右,單位面積(畝)發生量年施用農藥0.42公斤/畝,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依然偏高。藥劑種類以殺蟲劑和為除草劑使用量最大,占整過農藥用量一半以上,其次為殺菌劑,有少量中毒度禁限用農藥,如(乙酰甲胺磷、水胺流磷、氧化樂果、克百威、鼠藥等)的銷售。
2.農藥應用。2016年思茅區年病蟲草鼠害全年發生118.86萬畝次,防治278.66萬畝次,應用農藥501噸,防治效果達85.25%,年挽回糧食損失5041.3噸,產值1008.26萬元,挽回經濟林果(茶葉、咖啡、石斛等)損失11636.2噸,僅化學除草一項每平方公里2解放16.25個勞力650元。
3.管理體系基本健全,農藥執法逐步規范。2002年起開始逐步開展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定期與不定期的與工商、質檢等部門開展市場和參與農資市場檢查和綜合執法,2010年11月2日編委正式批準成立“思茅區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區農業局委托縣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對全區農藥市場進行監督管理。
4.規章制度日趨完善。2005年3月份以后,不斷健全各項工作制度,推進誠信執法隊伍建設,農藥、種子、獸醫和漁政等與工商、質檢開展不定期的聯合執法與市場檢查,并先后制定《執法人員崗位職責》、 《農業行政處罰程序》等多項規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依法行政。
5.廣泛深入開展宣傳培訓工作,人員素質逐步提高。充分利用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科技宣傳周”、農業執法現場教育、印發各類宣傳資料等方式廣泛宣傳農藥法律法規,2015—2016年年共印發宣傳資料15000余份,出動宣傳車30臺/次,舉辦電視講座2次,進入城鄉街道宣傳8次,接待群眾咨詢1 000余人/次。同時植保站執法人員參加省市執法培訓6人,使植檢執法人員均接受了培訓。
6.認真落實農藥經營人員培訓制度。依據《農藥管理條例》的規定,對全縣220名農藥管理人員和經營人員進行每二年一次以上的相關法律法規、農藥業務和技術知識培訓和相關學習,提高了農藥管理人員和經營人員的素質和遵法守法的自覺性。
7.逐步完善農藥經營檔案管理制度,督促各農藥經營戶做好進貨和銷售臺賬。在農藥市場日常監管中,要求每一個農藥經營單位和門市實行臺賬管理,建立健全農藥經營檔案,同時,要求農藥經營單位建立“農藥銷售單”制度,實行農藥產品質量可追溯管理。
8.與經營戶簽訂《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承諾書》。
9.加強農藥質量標簽抽查與檢查,規范標簽內容。根據《農藥管理條例》的規定,按照省、市業務部門布署,按照上級檢查登記表,每年認真完成農藥質量樣品和標簽抽查的送檢工作,平均對全區城鄉批零商每年質量和標簽各抽10個,對不合格產品均依法進行嚴厲處罰。(1)在重點農時,對重點產品進行抽查,并不定時對各種產品標簽進行檢查,對不合格產品依法嚴厲處罰。(2)通過抽檢每年有1—2個門點出現質量不達標或者標簽冒用、夸大藥品含量等等現象,對經營農藥標簽不合格的行為進行了糾正和處罰。
10.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農藥部和農業廳相關農資打假精神,及時組織執法人員深入開展工作。清理了高毒農藥和過期農藥,禁限用農藥要留在標注區限制使用用途和范圍。
二、全面提高我區農藥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應按照《農業部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的總體部署,大力宣傳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及其有毒有害生產資料,不斷加強農藥管理法規的宣傳,加大安全使用農藥的宣傳力度。農民是農藥使用的主體,要充分發揮輿論宣傳作用,利用集會、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宣傳安全使用農藥,力爭做到家喻戶曉。同時,通過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農藥使用者的法律意識,增強農民安全合理用藥的自覺性;使廣大使用者科學規范地使用農藥。
2.加強學習,提高人員素質。加強隊伍建設針對性地對執法人員進行培訓,鼓勵和督促執法人員積極學習農藥法律、法規和專業技術知識,嚴格執法程序,規范文韋檔案。以行風建設為契機,促進隊伍建設,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增強服務意識,樹立文明、高效、廉潔、規范的行業新風。
3.加大農藥監管力度,嚴把市場準入關。做到經常性檢查與突擊性檢查相結合,面上檢查與局部抽檢相結合,源頭檢查寫農產品檢測相結合,防止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推行和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加大農藥殘留檢測力度,杜絕假劣農藥、高毒長效農藥進入農產品生產基地,禁止農殘超標農產品進入市場交易。(1)嚴格農藥經營主體資格審核,加強農藥經營從業人員上崗培訓,農藥經營人員應當接受相關知識培訓,經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合格后,方可從事農業經營活動。(2)嚴把案件查處關,加大打擊力度,以農藥批發戶為重點,將農藥監管向村組推進。 (3)打假扶優,加強安全、高效、經濟、低殘留農藥的宣傳和推介,要定期向廣大農民推薦安全、高效、經濟、低殘留農藥,使廣大農民真正買到“放心藥”,對違法銷售、使用農藥的典型案件進行嚴肅處理,增強農藥銷售使用者的守法意識。
4.是加強進銷貨臺帳的管理。對所有從事農藥經營的人員實行定期培訓考核制度,增強其專業知識、防護技能和經營能力。建立統一制式的進銷貨臺帳,完善臺帳管理,建立農藥銷售、使用、可追溯制度。以更有效地調動政府和民間資源,加強對農藥生產經營的監督管理,為農業生產和食品質量安全提供基礎保障。
5.把農藥管理和農藥殘留監控納入公益性職能,健全管理隊伍。增加財政的投入與完善基礎設施,切實加強技術支撐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農藥管理硬件建設,改善管理手段,保證管理經費,提高執法水平。
6.加大植保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力度,搞好新老農藥產品的更替。大力推廣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措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推廣殺蟲燈、保護利用天敵和科學合理交替使用農藥的綜合治理技術。
7.加大農作物病蟲測報力度和信息發布力度。讓農民及時對癥下藥,按照防治指標用藥,改變見蟲就治和不管有無病蟲,打“保險藥”的錯誤作法,做到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專治,以減少施藥面積和次數,提高用藥效率,減少農藥污染。
8.加強農藥市場的整頓與管理。嚴厲打擊生產和銷售早已明令禁止的劇毒、高毒農藥的非法行為,取締販假、售假、無證經營等非法行為,保證農藥質量,杜絕一切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切實保護廣大農民的利益,減少環境污染。
9.加大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和執法力度力度,讓超標農產品不能進入市場銷售。促使農民選購和使用農藥時自覺選購低毒低殘留農藥,不胡亂加大農藥用量。
10.合理交替輪換使用不同農藥,防止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