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明
摘 要:基于水稻種植“高產路線”引導下,各個地區水稻產量節節攀升。但隨著水稻產量的不斷增長,其病、蟲、草害等問題逐漸涌現出來。鑒于此,在水稻種植作業開展期間,應針對不同種類的病害問題做好防治工作,就此避免受病害問題的影響,降低水稻產量,且由此改進水稻種植方法,生產更多的優質水稻。本文從水稻病、蟲、草害種類分析入手,并詳細闡述了其具體的綜合防治方法,旨在推動我國水稻“高產路線”的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
近年來,隨著水稻生產活動的逐步展開,其農藝栽培技術逐步得到了革新,同時,大壟雙行、稀植、拋秧等技術得到了推廣,而營養土田園旱育苗、高床育苗、塑料薄膜保溫育苗等技術也得到了科學應用,最終促使我國稻谷產量逐漸得到了提升。但在稻谷產量提升期間,水稻病、蟲、草害等問題也越發突出,為此,應在農藝栽培技術更新過程中,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以下就是對水稻病、蟲、草害防治難點問題的詳細闡述。
一、水稻病、蟲、草害種類
就當前的現狀來看,基于水稻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病蟲草害從無到有,而其種類甚至達到了30多種。其中,瘟病、干尖線蟲病和苗期病害等病害最為嚴重。與此同時,葉黑粉病、稻曲病、粒黑粉病等也逐漸出現在水稻栽植期間,而在水稻病害問題發生時,有害微生物將通過水稻氣孔侵入水稻植株內部,造成水稻產生水稻紋桔病、水稻條紋葉枯病等病害問題。而此時,若水稻傷口遇到風雨、臺風等氣候,將引起病原物的侵入,造成水稻大面積發病現象。而從水稻蟲害種類角度來看,危害程度較為嚴重的有稻葉蟬、稻飛虱、稻蝗、稻螟蛤等等。同時,在水稻蟲害問題發生期間,將呈現昆蟲在水稻莖葉進食同時繁殖的現象,而昆蟲繁殖的數量會受到昆蟲種類、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除此之外,水稻蟲害也會在飛行、爬行水稻害蟲之間進行近距離傳播,就此形成稻飛虱、稻蝗等大面積病害現象。
二、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方法
1.做好農業防治基礎工作
在水稻栽植期間,為了降低其病、蟲、草害發生幾率,做好綜合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水稻綜合防治工作開展期間,應注重針對種子、苗木進行檢疫,在檢疫中,如若發現危害性病蟲、雜草,則堅決禁止其傳播。而在種子選擇完畢后,應做好水稻栽植環境的治理工作。即在秧田防治工作中,遵從“防治小田,保護大田”的理念,處理秧田。例如,在秧田處理中,向水稻栽植區域噴灑有一定濃度的葉枯寧加適量的環唑粉劑,同時,摻入適量水,噴灑于秧田,防治稻薊馬等病害問題的凸顯。其次,在農業基礎防治工作中,也應待耕地后,在田間四角打撈浪渣,由此緩解紋枯病菌的產生。再次,在水稻栽培時,為了增強水稻的病、蟲、草害抵抗能力,培育壯秧,應注重采取寬行密株栽培方法,同時,在實際栽培期間,適當控制磷鉀肥的施肥量,由此達到高效性抗病防治目的。除此之外,在水稻栽培時,也應注重排灌分系,同時,若某區域紋枯病較為嚴重,那么應保持其行株距為22cm×13cm或者22cm×10cm,由此提高水稻通風效果,避免病害問題的發生。此外,待水稻栽培工作符合標準的基礎上,也應做好水稻的田間管理工作,并實行水旱農作等管理辦法,降低病、蟲、草害發生幾率,同時,提高水稻產量。
2.保護蟲害天敵
在水稻病、蟲、草害等問題防治過程中做好蟲害天敵的保護工作也可提高水稻產量,為此,應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
第一,在水稻病蟲害問題防治期間,由于稻田蟲害天敵谷粒宣蟲、田螺、稻薊馬、中華稻蝗等將抑制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因此,應做好蟲害天敵保護工作。即在冬季田埂處理期間,應避免實行“三光”除草,同時,注重在田間種植豆等作物,保護天敵越冬,對水稻病、蟲、草害問題進行控制;
第二,在水稻種植期間,為了將水稻病害天敵轉移到晚稻田中,需注重在春花田、籽種田灌水翻耕期間,向秧田放置稻草,由稻草轉移蜘蛛,并在插秧前不實行“三光”除草工作,繼而為蜘蛛轉移提供隱蔽物,最終通過蜘蛛、田螺等蟲害天敵的轉移,控制水稻病害現象,達到最佳的水稻種植狀態;
第三,在水稻病、蟲、草害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提高整體病害防治效果,應合理化使用農藥。而在農藥種類選擇時,應避免施用氨水。同時,盡量選擇低濃度噴霧或者顆粒劑,就此避免農藥的施用威脅到蛙類生長。除此之外,為了實現對蛙類等的保護,也應設置保護溝、保護坑等;
第四,在水稻病、蟲、草害防治工作中,如若捕食性天敵與響蟲的數量比例維持在1:2,那么可不用藥。同時,由于在8-9月份,蟲害天敵數量處在上升的階段,因而,應避免施用農藥,由此達到最佳的病蟲害問題控制效果。
3.科學合理用藥
在水稻種植期間,由于稗草、三棱草、鴨舌草等,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同時,引發草害問題。為此,在水稻防治工作開展期間,應提高對草害問題的重視程度,并在除草劑選擇時,制定經濟閾值,同時,在具體實行期間,早稻以本田為主,雜交晚稻以秧田為主,實施化學除草辦法,最終有效解決水稻草害現象。此外,在除草劑使用時,也應注重對除草劑類型、藥量、用藥技術等進行科學控制,同時,在用藥期選擇時,應注重將早稻除草期控制在插秧后5-7d,而晚稻為插秧后3-5d,由此提高除草效果。除此之外,在具體施藥時,應保持田間在5-7d內有水層,即通過只灌不排的管理方法,發揮除草劑藥效,控制水稻草害問題。另外,由于在當前水稻種植期間,水棉草害問題逐漸涌現出來,因此,在水稻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應針對水棉特點,采取淺水層水棉草害控制方法。同時,也可在水棉草害問題防治過程中,通過干濕交替方式,控制水棉病害問題的發生。除此之外,在水稻病害問題防治作業中,也可選用百螺敵、破螺敵等病害防治藥物,從根本上控制三棱草、鴨舌草、蘆葦等草害問題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甚至造成水稻產量降低。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做好科學用藥工作,有利于防治草害發生幾率,為此,應強化對其的落實。
三、結語
綜上可知,基于水稻產量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水稻病、蟲、草害防治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關注。為此,為了保持當前水稻產量的穩定增長,應在水稻管理期間,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工作。即從做好農業防治基礎工作、保護蟲害天敵、科學合理用藥等層面入手,綜合防治水稻種植期間病、蟲、草害問題的發生,達到最佳的水稻病害問題防治效果,滿足水稻高產需求。
參考文獻:
[1]林文忠,任厚彬,劉巍巍.普蘭店市水稻病蟲草綜合危害損失評估試驗研究[J].遼寧農業科學,2014,11(04):53-55.
[2]徐寧,黃國勤.稻田輪作對水稻病、蟲、草害的影響[J].生物災害科學,2013,12(01):26-30.
[3]黃新建.重慶市江津區水稻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和防治效果分析[J].南方農業,2013,14(07):22-23+35.
[4]崔興文,曹恩芝,譚艷波等.無公害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J].吉林農業,2011,12(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