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研究大拱棚馬鈴薯在相同栽培條件下,不同種植密度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大拱棚;相同栽培條件;不同密度種植
一、試驗目的
大拱棚馬鈴薯種植面積逐步擴大,能使此產業穩步發展。2016年進行相同栽培條件下,不同種植密度比較試驗,選出適合該地區現有推廣品種的最佳種植密度, 達到高產、穩產、豐產,提早上市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從而達到大面積推廣生產應用的目的。
二、基本情況
柔遠鎮三芳蔬菜流動合作社位于中衛市中北部,年平均氣溫8.4℃,無霜期167天,黃河水灌溉地,土壤肥沃,土質疏松,適合早熟馬鈴薯生長。試驗總面積為1畝(三個棚),前茬為甘藍茬,甘藍收獲后耕翻曬垡,平整田塊。馬鈴薯不同種植密度比較試驗在大棚中進行,供試品種選用克新1號,試驗設計密度為4200株/畝、4800株/畝、5400株/畝、6000株/畝、6600株/畝五個處理,在同等肥水、氣候條件下,采用起壟、覆膜、打穴種植。
三、試驗設計
試驗設計:試驗采用隨機排列,設5個處理,重復三次,采用大小行覆膜種植,一個棚為一個重復,小區長5.4米,寬6米,面積32平方米,區距為50厘米。每小區種植5壟,每壟種2行,壟面種植方向為南北方向(順棚走向)。壟高30厘米,壟面寬60厘米,壟上行距為40厘米,株距因密度而定,4200株/畝株距為32厘米;4800株/畝株距為28厘米;5400株/畝株距為25厘米;6000株/畝株距為22厘米;6600株/畝株距為20厘米。壟溝寬40厘米,采用地膜幅寬120厘米,厚度為0.008毫米。
四、試驗田間管理
1.嚴格播前地塊的準備,播前將地塊耙耱一次,澆足底水、施足底肥,每畝基施優質農家肥2000公斤,馬鈴薯專用肥100公斤,二銨10公斤,碳酸氫胺30公斤,按試驗設計的種植規格起壟。
2.精細播種:3月下旬,按不同密度種植規格先覆膜后播種,逐小區播種。
3.加強棚溫管理、肥水管理、覆土、加強田間病蟲害防治。
4.測產:馬鈴薯莖葉變黃,按“五點式”取樣法每小區取15株分別進行測產,然后折合出每個小區的畝產量。
五、試驗結果與分析
1.田間群體結構及抗性
田間生長表現看,從苗期到開花期,5400株/畝、6000株/畝、6600株/畝植株生長快、莖葉茂盛、長勢強、群體結構大、抗逆性強。而4200株/畝、4800株/畝植株生長緩慢、群體結構小、抗逆性一般。開花后4200株/畝、4800株/畝、5400株/畝、地上部分莖葉繁茂、長勢強、抗病性強、總之根據田間長勢、群體結構看密度為5400株/畝最佳。
2.產量及商品性
在五個處理(密度)中,商品薯按1.3元/公斤,自用薯按0.5元/公斤計,密度為4200株/畝、4800株/畝單株產量、商品率較高,而畝產量、經濟效益偏低。密度為6000株/畝產量最高,商品率偏低,畝產值達不到最高。6600株/畝單產、畝產值、商品率、經濟效益均為最低。而5400株/畝,單產、畝產、商品率與其參試密度相比居中,但經濟效益最高。
六、試驗結論
通過大拱棚馬鈴薯不同種植密度試驗,5400株/畝群體結構合理、田間長勢強、抗性強、薯塊整齊均勻、商品率、畝產量偏高、畝產值最高。初步認為密度為5400株/畝在當地為馬鈴薯最佳種植密度。建議大拱棚馬鈴薯種植在品種上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早熟性品種,播期上應提早播期(2月底,3月初播種)。適當密植,可提高大拱棚馬鈴薯產量,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