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權+張凱

摘 要:雞成活率的高低,生長速度的快慢,體質是否強壯,關鍵在于管理,分別以雞苗育雛技術從溫度、空氣、濕度、飲水、免疫等條件和放養注意事項、飼料配制方面講了優質肉雞林下放養技術,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優質肉雞;林下;放養
一、雞苗育雛技術
雞成活率的高低, 生長速度的快慢,體質是否強壯,關鍵在于管理。因此,要根據雞的生理特點,飼養管理上必須人為的滿足雞所需要的溫度、空氣、濕度等條件。
1.溫度。適宜的溫度是養雞成功的首要條件,它對提高成活率、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關系極大。溫度要求均勻、恒定,切忌忽高忽低。第一周以32—34℃為好,其中前三天不得低于33℃,第二周為29-31℃,第三周為25-27℃,第四周為21—23℃,以后以18 20℃為宜。
2.飲水。肉雞飲用水的質量要求與人飲用水的標準相同,良好的飲水是雞群健康的必要條件。在育雛的前3--5天,應在20℃左右的涼開水中添加多維及預防白痢的藥物制成營養液,要求攪拌均勻、現用現配。
3.通風。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和適當流通,是養雞的重要條件。通風的目的是減少舍內的有害氣體,增加氧氣,同時又能降低舍內濕度,保持墊料干燥,減少病原繁殖。
4.濕度。濕度對雞的健康和生長影響也較大。如果高濕低溫,雞很容易受涼感冒,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易誘發球蟲病等。第一周相對濕度應為65--70%;以后保持在55-60%即可。生產中,應考慮前期的增濕和后期的防潮措施。
5.密度。肉雞的飼養密度隨著日齡的增加而減少,一般是從育雛開始的每平方米35-50只逐步降至育成期的每平方米8-12只。
6.光照。強光會刺激雞的興奮性,影響雞群休息和睡眠,引起雞相互啄羽、啄肛等惡癖;而弱光照可降低雞的興奮性,使雞保持安靜狀態,這對雞的增重有益。
7.開食。開食是指第一次喂料,應在飲水后2-3個小時進行。開食是要把將預先洗凈消毒過的深色塑料布鋪好,將飼 料均勻撒在塑料布上,要注意勤添少喂。
8.免疫。免疫程序的制定根據當地雞場傳染病流行情況及雞出品種、飼養周期長短來綜合制定。
9.消毒。消毒是貫徹“預防為主”的一項重要措施。消毒的目的是消滅傳染源散播于外界環境中的病原體,以切斷傳播途徑,阻止疾病繼續蔓延。養雞場應配有2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消毒劑輪換使用,結合平時飼養管理,對雞舍、場地、用具、飲水等進行定期消毒。
二、優質肉雞林下放養技術
1.放養注意事項
(1)雞苗經28-30天育雛脫溫后,可轉入放養雞棚,在轉群前后3天應在飲水中加入電解質多維,以防轉群應激。
(2)轉入放養雞棚的脫溫雞不宜立即放牧,應在棚內進行5-7天的適應性飼養,避免雞放牧后不回雞棚過夜。
(3)選擇天氣暖和的晴天放牧,開始幾天,每天放牧2—4小時,以后逐月增加放牧剛間;放牧地點最初選在雞棚周圍進行,逐漸由近到遠,可通過移動料桶,料槽的方法訓練。在訓練時可通過拍打料桶,吹哨等方法使雞只形成條件反刺。
(4)在棚舍附近放冒若干料桶(槽)及飲水器,早晚讓雞自由采食,讓雞自由活動,每天早上不要喂飽,只喂六、七成飽,促進尋找食物,以增加雞的活動量,采食更多的有機物和營養物。太陽下山時將雞群收回雞舍,晚餐一定要喂飽。
(5)刮風下雨,露水太大時停止放養,防止淋濕羽毛而受寒發病。
(6)加強放牧管理,防止天敵和獸害以及被人偷竊,并注意放牧區域的深坑和暗溝,防止雞只掉坑死亡。
(7)放牧過程中善于觀察雞群,發現雞只異常應及時挑出隔離治療。
(8)雞棚內外及雞群活動場所應定期進行消毒,可用生石灰撒布和消毒藥水消毒,發生疾病應增加消毒次數。
(9)雞場應盡量謝絕參觀,特殊情況參觀者應進行消毒,在雞棚出入口通道上放置消毒盆,進出均進行消毒。
(10)發現病雞應及時隔離飼養及治療,避免交叉感染。
2.放牧雞的飼料配制
現最直接辦法是采用濃縮料加玉米配制,配比為:中雞:35%雞濃料+65%玉米:大雞:30%雞濃縮料+70%玉米。更換飼料時需有三天的過渡期。為減少飼料的浪費,可以將飼料拌濕后飼喂,但要現拌現喂。若種植有優質牧草,可在飼料中添加15%一30%的優質牧草,可降低養殖成本。
3.加強防范工作
首先要嚴防農藥中毒,特別是在農田附近放養的農戶。其次防止天敵和獸,如黃鼠狼、老鷹、野貓等。最后要及時收聽當地天氣預報,在暴風、雨、雪來臨前,做好防風、防雨、防漏、防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