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具才
摘 要:國有林場是森林資源的重要基地,是我國現代林業建設的重要陣地和根基,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屏障。認真編制并組織實施森林經營方案,建立起以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的森林資源經營管理體系,對全面推動國有林場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
一、引言
森林經營方案因著眼于解決森林經營長期性和地域遼闊性的問題,在森林資源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森林經營主體制定年度計劃、組織經營活動和林業主管部門實施森林資源管理、監督的重要依據。全國4466處國有林場,經營面積8.5億畝,其中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分別占全國森林總面積和總蓄積量的1/5,是我國林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在大規模的造林綠化和森林經營、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發揮了重要的骨干、示范和帶動作用。國有林場振興是建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保證,按照市場經濟和新時期林業建設的要求,服從森林分類經營指導理論,宏觀和微觀結合進行森林區劃,規定林業生產布局和經營方向。遵從森林的自然規律(適宜的鄉土樹種、樹種結構、林層結構等),按照森林生產潛力(林地土壤肥力和樹種遺傳基因)反映的立地類型或林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組織科學森林經營,以經營方案為載體建立高效、透明、科學、有序的森林資源經營管理體系,作為落實森林經理技術實現可持續經營的完整實體,使森林生產潛力得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林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國有林場經營方案編制重點
1.要把近自然、多功能、分類經營思想貫穿森林經營的全過程
從世界上看,“近自然、多功能”經營,歷史最長,效果明顯,理論基礎完備,按照國有林場林地實際情況,既不可能大面積發展速生豐產林,也不可能將大部分作為自然保護區來對待,因此絕大部分森林按照“近自然、多功能”的思想和理論來經營,包括現有的人工林改造。森林分類經營源于廣東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照投入機制不同,將原有5大林種: 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和特用林綜合成兩大類,即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通過森林分類經營解決了生態公益林管護資金渠道,并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至于商品林則依托市場的發展機制。對一個國有林場或林業局來說,既有屬于森林分類經營概念的公益林,也有商品林。這是符合森林具有的多功能性質的,初衷是發揮森林的多功能效益,達到持續利用和持續經營的目的。
有學者提倡多功能林業經營并認為林種區劃和功能區劃分成為主要環節。森林經理規程中規定要劃分林種并區劃經營區,如用材林經營區、防護林經營區。但是森林的森林的經濟功能因木材和林產品而存在,生態功能因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的防護功能而存在,社會功能因社會需要和經濟發展而存在。森林本身具有多種功能,并產生多種效益。任何一種功能只能是主導功能,對具體林分的經營,主要是服從所屬地段的宏觀經營目標。要調查地區不同地段森林經營方向,規定經營區的區劃原則。另外,國有林場范圍內的森林是全民所有的資產,不能一面賣木材(或森林旅游收入),一方面又拿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應作為一個整體來經營。
2.制定經營類型,按經營類型組織、監測、評價經營效果
組織經營單位是林場森林經營工作重要的基礎之一,在林種區確定之后,按林場技術水平,以及樹種、經營目的、林分起源和立地類型等因子的不同,將區劃小班組成經營類型或經營小班等經營單位,按照森林永續經營的原則分別配制收獲、造林、調整等完整的經營措施體系,以便因地制宜的開展森林經營工作,有利于提高森林經營集約度和收到好的經營效果。目前大部分地區森林經營類型劃分都是按經營措施的類型進行劃分的,如主伐型、撫育型、改造型、封育型等,這實質上是某經營類型的不同階段,一般是有林分目前需要培育的技術措施,只能稱為經營措施類型,并不是森林經營類型的本意,這樣的劃分僅表明近期要采取的經營措施,沒有包含以經營單位為森林永續單位的經營觀念和經營措施體系,忽略了經營目的和立地條件等因素。并不能對森林培育與利用的全過程形成指導作用。可以根據樹種、年齡、立地條件、結合林分發展方向按照各個階段的最佳培育措施以及木材產品的最終利用途徑等來分類,不管怎么分,每一類的林學特征、經營方向、林種發展、利用前景要基本一致。將 “因地制宜、因林制宜” 的粗放經營模式轉變為“分區施策、分類指導”的分類經營模式。
3.合理制定采伐量
森林經營方案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給出一個科學的采伐量,以達到經營單位能夠永續利用、永續作業、可持續經營。通過森林生長量和采伐量的控制、調整,使森林消長平衡,或長大于消。
采伐限額制度是由于長期以來“資源危機”的困擾,為了減少木材的消耗,采取治標的行政措施,我國自實行采伐限額管理以來對于逐漸減少采伐量,扼制“資源危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個林場(或一個國有林業局)合理采伐量是在計算基礎上論證出來的,要求落實到山頭地塊。只有通過二類調查,并獲得落實到山頭地塊(小班)的資源相關調查數據,合理判斷森林培育階段及最佳措施、采伐強度、采伐蓄積,才能計算出科學的允許采伐量。采取其他各種抽樣調查的結果,由于不落實到小班,都遜色于二類調查的成果。
三、編案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分析
長期以來,國有林場的經營方案編制工作存在著理論研究滯后、經營技術體系單一、森林經理專業人才短缺、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等一系列問題。
首先,這樣的現狀是我國林業沒能依照自身蘊育的發展機理辦事的結果。林業生產長期實行粗放經營,粗放的森林經營甚至不需要經營方案,也不需要編制經營方案和其它技術性指導文件。
其次,管理層沒有真正認識到林業要振興,必須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森林經理是集約化經營不可或缺的手段。有的在文章、報刊、演講報告中也提到要“集約經營”,在實際工作中只是一個口號。比如:經營數表在集約經營中的重要作用,集約經營在提高森林間伐出材量的重要意義等。
第三,由于長期對技術不重視,經營方案編制技術不成熟,手段落后,甚至依靠上級或者更高調查設計資質的單位來完成,為了編案而編案,達不到經營方案應有的指導作用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詹昭寧 中國森林經理探討. 林業經濟問題,2007,2.
[2] 國家林業局.關于印發《社會主義現代國有林場建設標準及指標體系參考提要》的通知,林場發〔2008〕108號.2008,5.
[3] 森林經理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84.
[4]國家林業局資源司.縣級森林可持續經營規劃編制指南.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