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摘 要:高速公路是我國陸路運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運用到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的加固上,以便降低高速公路邊坡被侵蝕的程度,確保公路的安全以及暢通。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傳統的護坡技術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人們對于環保的需求,因此,運用生態治理技術對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進行護理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本文從理論和技術層面上分別分析了應用種植孔綠化技術治理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的可行性,旨在擴展生態環保、造價低廉、景觀優美的綠化護坡技術的應用范圍。
關鍵詞: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治理;種植孔綠化技術
高速公路在運用過程中,兩側邊坡的滑坡、失穩以及坍塌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公路的正常運行。這是由于土質高邊坡本身較為松散,經過長時間的侵蝕,土體就很容易發生形變,進而導致邊坡坍塌等一系列問題。傳統的護坡技術通常只強調邊坡的耐久性,確保公路邊坡能夠在防治水土流失、保持邊坡穩定等方面起到必要的作用。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護坡和公路生態之間的聯系。傳統的剛性護坡技術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邊坡的自然生態結構,對周邊環境的生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我們要加強種植孔綠化技術在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治理中的應用。
一、應用種植孔綠化技術治理高速公路邊坡的理論分析
1.生態優先理論。現代環保理念提出人類在對自然景觀的改造過程中要確立生態優先的原則。因此,在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的治理過程中,在確保邊坡穩固的基礎上必須貫徹生態優先的理論,即優先采用生態治理技術來對邊坡進行保護,種植孔綠化技術就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并適合在高速公路邊坡護理中運用到一種技術。在對公路邊坡的設計中,要盡可能的選用本土植物,并且根據公路邊坡的特點,選用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大的植物物種;同時在植物的配比中,要充分考慮其種間關系、生態定位,構建出和諧的邊坡生態體系。另外,還可以選用一些耐旱、對污染物有吸附能力的草本植物或灌木種植在坡腳,在穩固邊坡的同時還起到一定的凈化空氣的作用。
2.構建與生態防護相匹配的工程結構。安全穩定是高速公路邊坡治理設計中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在對邊坡的治理過程中,應該在充分了解邊坡土質、地貌、地形的基礎上進行工程結構設計,最終構建出既穩固、生態又良好的邊坡生態結構。
3.經濟適用理論。高速公路土質邊坡的治理中不但要做到安全、穩定、生態,而且還要做到經濟適用。通常情況下,采用工程結合生物治理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公路護坡的成本,提升公路的效益。另外,在設計生態護坡方案時,盡可能的選用本土植物,因地制宜,也可以適度的降低成本。
二、應用種植孔綠化技術治理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的技術分析
陜北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的坡率通常都≥1:0.5,且土壤裸露在地表,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對公路的安全運行有很大危害;土壤肥力較弱,含水量不足,植物成活和生長不易;坡度較陡,有些位置的坡高達到了5-10米,人工作業難度較高,而且常規的邊坡綠化方式和技術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1.種植點的布置。邊坡比≥1:0.5的高邊坡上,按照株行距的要求,沿著和路面平行或者垂直的方向劃出若干條縱線和橫線,縱橫線的交點就是種植點。
2.種植孔規格的選擇。種植孔的規格主要包含種植孔直徑、深度以及孔俯角(坡面和種植孔中心線呈的夾角)。種植孔的口徑大小由施工所選用的電鉆鉆頭的直徑來確定,孔的深度由鉆頭的長度以及施工需求來確定。種植孔的孔俯角不但對綠化植物的生長方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且還對植物能夠直接有效利用土壤的體積、雨水盛接量以及存水量有著核彈的影響。因此,在孔俯角設計中應該著重考慮下面一些因素:(1)設計的孔俯角應該使有效體積達到最大;(2)應該使得種植孔能夠有效地盛接雨水以及人工澆水;(3)應該確保下沿的土壤能夠盡可能的不掉落或者少掉落,從而提升打孔的成功率;(4)應該使植孔的方向盡可能的和地面呈垂直狀態,從而便于植物更好的實現向地生長;(5)使操作盡可能的簡單便捷。
孔俯角的范圍應該在26.56°至90°,通過計算得出種植孔的有效體積達到最大時孔俯角為58.28°。但是基于實際施工便捷性的考慮,在對邊坡比率≥1:0.5的土質高邊坡進行綠化時,孔俯角的值可以設計為60°。另外,假如土質高邊坡的土壤比較松散,為了提升綠化植物的成型率,可以適度的提升孔俯角,將其范圍設定為60°至65°。如果土壤密實性較好,為了能夠使種植孔更好地利用雨水資源以及人工澆水,可以適度降低孔俯角的角度,將其范圍設定為45°至60°。
3.植物的選擇。考慮到陜北地區的地質遺跡氣候狀況,通常都采用檸條、小冠花、沙棘來進行高速公路的綠化,但是本著增加植物種類組成、優化道路景觀等目的,在原來幾種植物基礎上可以增加本地表現優良的刺槐、油松、紫穗槐、胡枝子、紫花首楷、紅豆草等來作為綠化植物。
4.植物種類的空間配置。不同種類植物根系生長特性以及其存活競爭性是有差異的,比如,小冠花和沙棘或者檸條同孔混交,一段時間后由于小冠花根系的強勢競爭會導致沙棘與檸條死亡,因此,在配置植物時,要注意其競爭性。另外,通常情況下,喬木應該位于邊坡的上部,草本植物在最下部,中部位置為灌木。
5.密度的設定。種植孔的密度為4-8孔/平方米,也就是說每一株植物的行距為35-50cm*35-50cm,每一個孔中設置1-3株植物。
6.后期的養護管理。運用種植孔綠化技術對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進行綠化時,后期的養護管理措施主要為澆水、施肥以及病害防治。
(1)澆水。種植完成后,每天平均對其噴水兩次,越2個月之后,待種植孔口呈現出綠色之后,適度的減少澆水次數,以便于促使植物的根系向土層中生長,提升植物本身的抗旱能力。另外,在秋末還應該澆“封凍”水,在初春澆“解凍”水。
(2)施肥。一般結合澆水進行葉片施肥,開始以氮、鉀肥為主,濃度為千分之二,之后以磷肥為主。
(3)病蟲害防治:主要防治蚜蟲、柏小爪蝸、介殼蟲類、天牛等,根據植株葉片變色、畸形、損傷等現象,及時噴灑敵敵畏、石硫合劑等藥物防治病蟲害。
三、結語
種植孔綠化技術適合運用在坡率≥1:0.5的邊坡治理中,其操作要求較為簡單,成本較低,效果良好。隨著人們對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生治理重視程度的提升,種植孔綠化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將越來越廣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高速公路土質高邊坡的實際治理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公路邊坡坡度以及邊坡形體特征來運用相應的治理技術,并在此過程中融入生態設計理念,盡可能使公路邊坡生態化、自然化。
參考文獻:
[1] 武慧平.我國西部地區城市廣場布局及使用評價——以榆林市陽光廣場為例[J]. 榆林學院學報. 2012(02) .
[2] 秦志堅,任龍江,張發如,沈鵬.陜北黃土地區高速公路邊坡防護及綠化調查與分析[J]. 路基工程. 2012(05) .
[3] 王曉榮,郭瑞.鄉土植物在城市園林綠地中的應用——以榆林市為例[J]. 榆林學院學報. 2011(02) .
[4] 劉小軍,高燕,劉利怡.榆林沙區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的和諧應用[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