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珠
摘 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對發展冬春早熟蔬菜及栽培技術的探討,把農業發展的重點集中到冬季農業開發。進一步形成規模化種植、商品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關鍵詞:冬季農業;反季蔬菜;保護地栽培;兩高一優
從上世紀90年代來,地處保山市隆陽區城郊結合部的蘭城街道緊緊圍繞當時政府提出“大春抓糧,小春抓錢”的農業發展思路,在不松糧食的前提下,調整產業結構,把農業發展的重點集中到冬季農業開發。多年來, 蘭城街道在保山市、區農科部門的指導下,通過試驗示范, 摸索出采用塑料拱棚或地表覆蓋等保護地栽培技術, 使以前只能在夏季栽種的辣椒、茄子、蕃茄、青筍瓜、苦瓜、黃瓜、南瓜、四季豆、苤藍等蔬菜能安全越冬, 使保山壩亦能收獲冬春早熟蔬菜。因屬于反季蔬菜, 市場價格高, 經濟效益好, 栽培面積由1986年的6.7畝發展到2011年的966畝,其中:塑料大棚(有的還采用棚內再加蓋地表膜)栽種辣椒841畝, 栽種青筍瓜、黃瓜、苦瓜、茄子、菜豆、食用菌等115畝; 地面覆蓋塑料或架矮小拱棚蓋膜(有的兩種方法并用) 栽種蕃茄、茄子、萵苣、莖藍、包心白菜、結球白菜、菜豆、蒜苔、團蔥、韭菜等10畝, 豐富了保山的蔬菜市場, 徹底扭轉了過去淡、旺季蔬菜供應不均衡局面, 大部分葉菜類和瓜果類銷往鄰近地(州)、縣(市), 青椒還遠銷到昆明、重慶、成都、甘肅、青海、新疆、湖北、廣東等省市。形成了規模化種植、商品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格局,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據調查, 栽培冬春早熟蔬菜瓜果平均畝產量2000-5000公斤, 畝產值4000-24000元(隨品種、畝產量和市場價而浮動),綜合平均畝產3210 公斤,綜合單價4.2元,畝產值13482元,扣除投資(勞力不計入) 1800元, 每畝純收人11682元, 畝投工250個, 平均每個勞動日純收益46.7元, 已成為蘭城街道“ 兩高一優” 農業的重要項目之一。
一、領導重視, 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
在“圍繞增收、瞄準市場、立足資源”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原則下,蘭城街道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優化結構,提高農村產業效益,依托保山壩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加之工礦業不多, 煙塵霧罩少, 大氣污染較少;尤其是冬、春兩季日照充足, 光質光量好, 晝夜溫差大, 很適合發展各種優質蔬菜的優勢,把農業發展的重點集中到冬季農業開發。選準、選好既能夠富民又能夠富鄉,適宜長遠發展的冬春早熟蔬菜主導產業,并在培育好主導產業上下功夫。
二、科學技術為先導, 市場經濟是動力
1986 年秋末冬初, 保山市、區農科所在蘭城街道東門社區柳壩河組織幾戶菜農進行大蔬菜的試驗示范, 取得較好成效, 6.7畝大棚冬春早熟蔬菜每畝產值3000-7000元。此后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 總結經驗教訓, 使冬春早熟蔬菜栽培技術不斷提高和完善。加之冬春早熟的反季蔬菜市場價格高, 異地流通量大, 促進了冬春早熟蔬菜生產迅速發展, 結束了保山靠外地供給淡季蔬菜的歷史。
三、具有發展冬春早熟蔬菜的優越條件
1.區位優勢。蘭城街道地處保山市隆陽區城郊結合部,是隆陽區政府所在地,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距昆明473公里,西距緬甸279公里,自古以來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要沖,是內聯滇西各地州的交通樞紐,加之保山市隆陽區蔬菜水果綜合批發市場功能不斷完善,蘭城街道逐漸成為全省冬季蔬菜交易中心和南菜北運的集散中心。
2.蘭城街道勞動力充足, 農民素質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強, 科技普及和應用較快,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多數農戶(尤其菜農)具有加大投資、增加墊本的經濟實力和還貸能力, 有高投人高產出的觀念。
3.蘭城的多數稻田是肥沃的沙質壤土和雞糞土, 水利條件較好, 能灌能排, 適宜種植各種優質蔬菜。
4.冬春季節自然氣候條件好。保山壩海拔1650 米, 平均氣溫15.5℃ , 最冷月12 月至翌年2 月月均氣溫8.1-10℃ , 日均溫最低在6 ℃ 以上, 極端最低溫0 士3 ℃ (僅于元月份出現3 -5 天); 冬春早熟蔬菜主要生長季節的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平均氣溫10.6℃ , 10月上中旬及次年4月上旬以后的氣溫都在15℃ 以上; 全年無霜期280天, 初霜日11月20 日左右, 終霜日3月25日左右。全年降雨量960毫米左右, 其中5-10月達800 毫米, 占總降雨量的85%, 冬春降雨量為160 毫米左右, 占15%;全年降雨量>0.1 毫米的日數有147 天左右, 其中5-10 月份有107天, 占73%;冬春季只有40天, 占27% 。這種低溫少雨氣候對病蟲害發生蔓延不利, 可減少農藥防治次數, 降低藥害, 提高蔬菜品質。
全年日照時數2270-2300小時, 其中5-10 月為905 小時, 占40%, 冬春季節為1375-1395 小時, 占60%。且冬春季節云霧少, 光質光量好, 晝夜溫差大, 有利于作物光合產物的形成, 因而瓜果蔬菜品質優良。
四、成本和效益概算
1.每畝大棚需實竹棍1600根800元, 鐵絲15公斤120元, 扎大棚工錢400 元, 頂桿150元, 合計1470元,棚架可用3-4年, 一般每年分攤420元。每年更換一次棚膜(4絲)40 公斤500元, 地膜5公斤60元, 化肥農家肥550元, 農藥種子220元, 每年每畝大棚投資總額為1750元。
(1)大棚青椒平均畝產3460公斤, 平均每公斤單價為4.2元, 平均畝產值14532元, 扣除成本1750元, 畝純收人12782元。
(2)大棚蕃茄平均畝產4500公斤, 平均每公斤單價3.0元, 畝產值13500元, 扣除投資1850元, 畝純收益11650元。
(3)大棚黃瓜、青筍瓜、苦瓜等一般畝產嫩瓜3700公斤左右, 平均每公斤單價3.6元, 畝產值13320元, 扣除成本1520元, 畝純收人11800元。
2.地膜和小拱棚并行的保護地栽培效益也較好, 分墑架棚和覆蓋地膜畝投資只需230元, 畝用農家肥、農藥、化肥等成本680元, 合計畝投資910元。葉菜類畝產5000公斤, 平均單價2.40元, 畝產值12000元, 純收人11090元。
五、栽培技術是增產增效關鍵
1.塑料大棚是栽培冬春早熟蔬菜的主要形式, 采用實竹棍搭棚架, 有單棚或2-4 個連棚, 一般拱棚頂高1.6-2.0 米, 棚底面寬3.6-4.5 米, 棚長視田塊而定。棚膜選用3 絲或4絲, 幅寬4米(雙層開幅的寬度)聚乙稀薄膜, 畝用膜28-45公斤。冬春季主要是吹西南風,蓋棚膜時分段橫蓋, 由北邊蓋起, 使搭接口處逐一的南塊壓住北塊25厘米左右, 繃緊固定牢實。棚內溫度控制在30℃ 左右, 高于33 ℃ 時打開南、北兩端的棚門通風, 高于35 ℃ 時將大棚中段的頂部膜接口處扒開1-3 處作通風散熱口。但12 月至2 月份一定要注意傍晚時關好棚門封嚴頂, 以防霜凍和寒流危害;3月份防倒春寒。為了提高土溫和保濕土壤, 可在大棚內的墑面上再覆蓋地膜或分墑再架小拱棚, 確保茄果和瓜果類安全過冬和正常開花結果。6月份清除破損薄膜。實竹棚架可用3 年, 棚膜每年初冬換新。
2.大棚蔬菜應栽種反季性強、耐貯運的高產值品種。冬春早熟青椒是蘭城街道大棚主栽品種,2011年種植面積達841畝, 占大棚蔬菜956畝的88%。栽培中應選用適應性廣、抗性強、商品性好、座果率高、果實品質好、耐貯運的早熟豐產型雜交一代,現階段以岫椒5號、保優6號、強豐、鎮研一號為主栽品種。于9 月中、下旬至10 月上旬播種育苗, 播種后30-40 天用營養缽假植,12 月中下旬至元月上旬定植到大棚里。每個大棚分3-4墑, 墑間挖深溝, 墑面寬70厘米左右, 溝寬40-60厘米, 畝施腐熟的細廄肥3000-5000公斤或腐熟油枯200公斤、尿素30公斤、普鈣100公斤、鉀肥15公斤混均后作底肥, 開槽或全層深施。平墑碎土后墑面蓋膜, 每墑栽2行, 株距32-35 厘米, 每畝移栽3500-4000株。定植初期白天開棚門, 晚上關閉;定植10天后應密閉大棚, 保溫保濕促苗成活發根。成活后要適當開門放風煉苗, 促使椒苗老健和花芽分化。開花結角期要注意防治病蟲害, 做好棚內氣溫(此時要30 ℃ 以下)和土壤水份的調控, 確保植株穩健生長和正常開花結果。冬春早熟青椒畝產可達2000-5000公斤, 畝產值達4000-12000元。
大棚栽種冬春早熟的青筍瓜、黃瓜、苦瓜、五葉瓜、蕃茄、茄子、菜豆、草毒等共115畝, 占大棚蔬菜面積的12%。栽培中要注意選用早熟、抗病、豐產的雜交品種。10-12月份用營養缽育苗, 大棚蓋膜后及時移栽定植, 或在11月份大棚覆膜后進行地膜直播。瓜類畝栽2000株, 蕃茄、茄子畝栽3500株, 菜豆(雞窩豆) 和草毒畝栽4000株。畝產值達4000-7000元。
3.地表蓋膜或小拱棚蓋膜以及兩種方法并行的保護地栽培, 投資小方法簡便。對一些冬季栽種的耐寒蔬菜, 如青菜、白菜、蓮花白(結球白菜)、萵苣、蘿卜、蠶豆、碗豆、馬鈴薯等, 采用覆膜栽培有利土壤保溫保濕, 作物根系發育好, 地上部生長快, 可比常規種植的提早成熟上市。一些冬種的喜暖蔬菜, 如青筍瓜、五葉瓜、蕃茄、茄子、辣椒、苤藍、韭菜等, 作為冬春早熟蔬菜栽種,必須在墑面搭小拱棚防霜抗寒, 其中茄果類和瓜果類蔬菜多采用地膜覆蓋和架小拱棚兩種并行,其栽培與大棚相似,但霜期結束時, 蕃茄和瓜類應及時揭膜, 讓藤莖舒展生長。
4.栽種時鮮緊俏蔬菜,充分利用蘭城街道的區位優勢,栽種新、特、優的時鮮緊俏蔬菜,如刺五加尖,枸杞菜,一斤左右的包心白等,做到人無我有,在品種上進行合理搭配,早種早上市,彌補價格波動大的風險,買出好價錢。
5.栽種優質無公害蔬菜,提高種菜水平和質量安全意識,普及應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做到農藥殘留量不超標,不含有禁用的高毒農藥。硝酸鹽含量不超標。一般控制在432ppm以下,“三廢”等有害物質不超標。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合理安排品種布局,避免同種蔬菜連作,可采用水旱輪作,及時清除病、蟲、殘株,保持田園清潔。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格控制施藥時間,在商品菜采收前嚴禁施用農藥,葉菜收獲前7~12天, 茄果類采收前2~7天,瓜類蔬菜采收前2~3天,禁用農藥。增施有機肥,科學施用化肥,根據作物需肥量,實行氮、磷、鉀配方施肥。
參考文獻:
[1]郭光榮.保山壩發展保護地栽培冬春早熟蔬菜效益顯著.《云南農業科技》1996年05期.
[2]隆陽區無公害大棚青椒生產技術規程.李慧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