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剛 楊征 唐力 蒙利 馮偉華
摘 要:本文分析了異常評序的常用指標及方法;應用實例對不同階段異常評序方法的選擇應用做了示例。提出:在區域礦產地質調查不同階段,應使用不同的異常評序方法;地球化學指標的選用不是越多越好,從描述地球化學數據基本特征出發,每一個基本特征選一個指標,做到不重、不漏、全面客觀評價異常。
關鍵詞: 礦調;化探異常;評序;指標
前言
區域礦產地質調查(以下簡稱礦調)目的是綜合應用地、物、化、遙等調查方法,全面評價調查區成礦潛力,圈定找礦靶區,提供可供進一步工作的礦產地。在礦調工作中運用了1萬∶5萬、1萬∶1萬兩種不同比例尺度的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在不同的階段應使用不同的異常評序方法。
異常評序的目的是:按異常各項指標將其成礦潛力定量化,按“高、大、全”的準則對異常的找礦潛力進行排序,為異常篩選、評價提供重要依據。異常評序的基本方法原理是:對圈定的大批異常,將異常地化指標、地質指標定量化,依據各定量化指標計算異常綜合得分,進行排序,排在前面的異常認為是成礦潛力大的異常,可擇優進行異常查證。
1. 異常評序指標
眾所周知,成礦作用過程具有長期性、多期性和復雜性,元素含量值是成礦地質—地球化學作用的最終“數字化”體現,是地質—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為了研究化探異常和工業礦床之間的相關性,異常評序中應對成礦地質作用、地球化學特征綜合考慮,其應用的方法指標分為地質指標、地球化學指標兩大類。
1.1 地球化學指標
(1)元素富集程度:元素富集程度與礦化程度關系密切, 異常內元素的富集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形成工業礦體。一般,異常含量達到礦石邊界品位1/10以上時,在異常內均能發現與該元素有關的礦化。常用的表示元素富集程度的參數有算數平均值()、最大值(Max)、襯度()等。襯度能反映出平均值與下限的偏離程度,是一種無量綱的量,消除了不同元素間自身含量水平的差異,便于不同元素、不同異常間對比。
(2)異常面積(S):一般情況下異常源規模越大,原生暈和由剝蝕、擴散作用而形成的次生暈相應也越大。經驗表明大型金礦床(田)區域性異常面積達100km2以上,中型金礦床則為幾十km2、小礦及礦點多數為數km2。有價值的礦化異常,其成礦元素異常亞內帶面積應大于0.2 km2[6]。
(3)元素離散程度:從成礦角度分析,礦化點、礦化體是高于背景值數倍的“異常點”,“異常點”越多、偏離背景值越大、數據越離散,越有利于成礦,說明蝕變—礦化規模越大、越強烈。常用的參數有標準離差、最大值、變異系數Cv(Cv=標準離差/平均值)。變異系數,是一種無量綱量,消除了異常含量水平對數據離散程度的影響,使得不同異常之間便于比較。變化系數越大,數據越離散,越容易成礦。
(4)綜合參數:類型較多,多為上述三個基本參數的數學組合,賦予不同的地質意義。如礦化蝕變強度Kq、NAP值等。
(5)NAP值:NAP值為一綜合參數,是異常富集特征和面積兩個指標的綜合反映。NAP值是謝學錦首先提出的, NAP=襯度*異常面積。
1.2 地質指標
依據成礦的四要素“源、熱、運、儲”,確定異常評序的地質指標主要有:異常區地質單元含礦性、有無提供成礦熱源的侵入體、是否發育有利的導礦容礦構造等要素,對異常區的成礦地質條件進行綜合定量打分。
2. 異常評續方法
目前異常評續的方法比較多,運用的指標參數不盡相同,可以分為兩類:綜合指標權重法和多參數排序法。
2.1綜合指標權重法
在對異常分類的基礎上,以地球化學信息、成礦地質條件為基礎,對地球化學指標和成礦地質條件打分、賦權求和,按和值大小進行排序。
2.2地化指標排序法
(1)多指標綜合評序法:應用純地球化學指標進行評序,常用的指標有:異常點數、面積、極大值、平均值、標準離差、變異系數、襯度、NAP值、濃度分帶等參數,各生產單位選用的參數組合不盡相同。表1為陜西省地礦局物化探隊異常評序表樣式,對8個單指標分別進行排序,再求總序數,總敘述小者,異常成礦潛力較大。
(2)單一指標評序法:常用異常規模、NAP值等單一指標進行排序,方法簡單。
3. 運用實例
以筆者參與完成的項目為例,對異常評序方法應用加以實例說明。該項目為四幅1萬5萬礦產地質調查項目,開展15萬地球化學測量1515 km2,圈定綜合異常48個,選定Ht39、Ht37兩個鎢鉬類綜合異常重點查證,在兩個異常區開展11萬地球化學測量20 km2進一步縮小找礦靶區,后續探槽揭露圈定四條鉬礦體。
3.1 15萬化探掃面階段異常評序
3.1.1綜合異常的分類
1萬5萬異常評序的第一步是按異常的主成礦元素對綜合異常進行分類,在分類的基礎上對異常進行評序,這一步對區化異常的評序尤為重要。對每一個綜合異常計算各元素的規模,按規模大小排序,選擇排名前三名的元素作為該異常的主成礦元素。依據主成礦元素組合特征將全區48個綜合異常分為:鉛鋅銀、金砷銻汞、鎢錫鉍鉬、銅鎳鐵四類異常。
3.1.2異常評判打分
對異常的評判打分方法、選擇的地質、地化指標如圖1所示,各指標具體賦分規則,如下:
(1)地球化學信息指標
A 元素組合:根據綜合異常的分類,確定每個分類標準元素組合:(a)親銅—中低溫類異常元素組合為:Au—Ag—Cu—Pb—Zn及AS—Sb—Hg—Au兩個亞類;(b)高溫鎢鉬族異常元素組合:為W—Mo—Sn;(c)鐵族異常元素組合為:Cu—Cr—Ni—Fe。
異常組合得分=主要元素出現個數÷該類異常中主要元素個數×10。
B 異常強度:各類異常按其主要元素組合將襯度累加,累加值最大值賦10分,其它各異常的強度得分=襯度累加值÷該類異常中襯度累加最大值×10。
C 異常規模:各類異常主要元素的異常規模累加求和,該類異常主要元素異常規模累加值最大者賦10分,其它各異常的規模得分=主要元素異常規模累加值÷該類異常中主要元素異常規模累加最大值×10。
(2)地質信息指標
A 地層:測區主要含礦地層為長城系、奧陶系,故異常全部位于上述地層計5分,部分位于計3分。
B 構造包括斷層(破碎帶)、褶皺、斷層—褶皺組合等。兩個以上構造組合計5分,單一構造計3分。
C 巖漿巖:工作區內與成礦相關的巖體主要為印支—燕山期巖體,異常區內分別有、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巖體,計3分。
D 礦化顯示標志:包括礦(床)點、礦化點、礦化蝕變等分標志,其中多個礦點計8分,單一礦點計5分,多個礦化點計5分,單一礦化點計3分,礦化蝕變計1分。
經綜合評判,Ht39、Ht37兩異常為對鎢錫鉍鉬類排名第一、第二名異常,部署1萬∶1萬化探進行重點查證。
3.2 11萬化探掃面階段異常評序
1萬1萬化探掃面布設在Ht39、Ht37兩異區,主成礦元素為鉬,面積20km2。異常區地質背景為中生代的二長花崗巖,以8ppm為下限圈定鉬單元素異常27個。
馮偉華(2015)對11萬化探評序指標的選取進行了對比研究,詳見論文《大比例尺化探工作中異常評序方法的應用》。對比證明:應用“面積、最大值、平均值、變異系數”4指標,方法簡單,可以快速準確的識別礦致異常。應用四指標對異常進行排序,對排序靠前的五個異常進行探槽揭露,均發現鉬礦體。
4. 結論
4.1 在礦調項目中,不同階段應使用不同評序方法。
(1)15萬化探掃面階段,圈定的異常數量多、范圍大,各綜合異常主成礦元素、異常區成礦地質條件不同,適用綜合指標權重法,可以客觀全面的評價異常的成礦潛力。
11萬化探掃面一般按主成礦元素分2~3個區塊布設,各區塊內異常的成礦地質條件相近,主成礦元素相同,所以:在第二階段對1萬1萬化探異常評序,不必再考慮成礦地質條件,對成礦元素異常采用純地球化學指標即可。
(2)1萬5萬化探異常評序的前提是按主成礦元素對異常分類,對同一類異常排序結果才具有可比性。
(3)在1萬∶1萬化探異常評序中,地球化學指標的選用不是越多越好,選用“面積、最大值、平均值、變異系數”四指標即可,其評序方法簡單、結果客觀、真實,可有效識別礦致異常。
參考文獻:
[1] 馮偉華, 李懷敏, 李寧,等. 大比例尺化探工作中異常評序的指標選擇[J]. 西部資源, 2015(3):81—83.
[2] 曾春明. 鄂東南區域化探異常評序及找礦意義[J]. 中南冶金地質, 1998(2):53—57.
[3] 龔鵬, 馬振東. 礦產預測中區域化探異常的識別和評價[J]. 地球科學, 2013(S1):113—125.
[4] 謝學錦. 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工作方法.第四分冊,區域化探[M]. 地質出版社, 1979.
[5] 劉崇民, 李應桂, 史長義. 大型銅多金屬礦床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指標的量化研究[J]. 物探與化探, 2000, 24(4):241—245.
[6] 任天祥. 區域化探異常篩選與查證的方法技術[M]. 地質出版社, 1998.
[7] 丁矢勇. 化探異常評價的幾個準則[J]. 地質與勘探, 1992(2):41—46.
[8] 李華明, 李玲. 內蒙古額濟納旗基東地區化探異常特征及與成礦的關系[J]. 西部資源, 2016(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