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聯兵 張文棟
摘 要: 評價一個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需進行區域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及評價。本文以藍田縣為例,將影響地質災害發生因素量化,進行各評價因素疊加分析,把藍田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劃分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不易發區四個級別并進行評價,為該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策部署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藍田縣; 地質災害; 易發程度; 分區評價
1. 前言
藍田縣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側,是西安市轄縣之一。縣境內河流眾多,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整體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為秦嶺山地,中西部川塬相間,北部為黃土丘陵,其余為黃土臺塬和河川。全縣地質構造復雜,大斷裂發育,巖土體結構類型復雜,人類活動強度地域差異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降水量大且集中,地質災害發育,降雨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是區內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是陜西省西安市地質災害多發區之一[1]。
2. 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該區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土體類型、氣候、植被、地下水、人類工程活動及地震等。研究本區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對于分析本區內地質災害的成因和機制,掌握其發育規律,采取正確的防治措施,減輕災害損失十分必要。
3. 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方法
對地質災害易發性進行分區,目前采用較多的是數學綜合評判的半定量方法[2,3]。根據藍田縣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地質環境條件以及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現狀與未來,選取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發展的因素,對地質災害易發性有影響的主要因素進行分級處理并賦以分量值,并充分考慮各選取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程度大小,賦予不同權重體現其影響程度。將藍田縣1977km2采用網格剖分法分成若干樣本區。每個樣本區間分別對各項分區指標打分賦值,經數值化處理后,從而獲得各樣本區間的各項指標分區值,然后對各項分區指標進行疊加分析,得出樣本區間的易發程度值。最后,將所有樣本區間的易發程度值,進行統計分區。
4. 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評價
按選定的主要區劃因子,依據分級指標對各因子分別進行賦值,綜合計算處理,根據各區劃單元統計的指標值,進行一級區劃,在劃分的同時,盡量考慮地質災害發育的完整性。基于以上因素分析,可將藍田縣劃分為四個一級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中等易發區、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4.1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該區主要位于境內中西部和北部,涉及的鄉鎮主要有華胥鎮、金山鎮、洩湖鎮、三里鎮、三官廟鎮、普化鎮、厚鎮、孟村鎮、安村鎮、藍關鎮、小寨鎮、玉川鎮、藍橋鎮、葛牌鎮等,分布范圍大,涉及鄉鎮多,形狀不規則,區域跨度大。根據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判別標準,本區主要位于區內地質環境條件差,地質災害現狀發育密集高,人類活動強烈的區域,總面積516.03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6.1%。區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共161處,地質災害點密度達0.31處/km2。本區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地質災害的發育與地質環境、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現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高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4.2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該區涉及的鄉鎮較多,地域廣泛,面積大。分別為史家寨—湯峪—小寨—安村斜坡地帶地質災害中易發區、藍關鎮坡底村一帶沖洪積扇地質災害中易發區、普化鎮馬家山—九間房鎮田家村一帶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九間房鎮南側縣道沿線中易發區。區內地質環境條件較差,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強烈,地質災害中等發育,面積121.9km2,占全縣總面積6.2%。區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共29處,地質災害點密度0.238處/km2。
4.3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該區包括的主要鄉鎮有華胥鎮、洩湖鎮、三里鎮、藍關鎮、小寨鎮、普化鎮、玉山鎮、湯峪鎮、史家寨鎮、玉川鎮、焦岱鎮。由于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分布特征的差異,區內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分布較為零散,共分為5個區域,面積1112.39km2,占全縣總面積56.26%。分別為黃土丘陵南緣緩坡地帶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九間房—灞源一帶基巖山地地質災害低易發區、普化鎮南側至藍橋鎮北側基巖山地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八里塬—庫峪河東岸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輞川鎮東側—玉川鎮西南—湯峪鎮南側地帶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區域主要分布在灞河右岸高階地區、秦嶺山前沖洪積扇區、八里塬至庫峪河右岸,湯峪至玉川秦嶺中低山區。
4.4 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這一類區主要包括灞河河漫灘,一、二級階地,黃土臺塬塬面及浐河河谷一、二級階地地帶。這一類區面積約226.68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1.44%。由于地質環境條件較好,大都地形平整開闊,區內調查無地質災害。
5. 結論和建議
5.1 結論
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評價為輔的方法劃分藍田縣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性區,其中高易發區面積516.03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6.1%;中易發區面積121.9km2,占全縣總面積6.2%;低易發區面積1112.39km2,占全縣總面積56.26%;境內其余地區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面積226.68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1.44%。地質災害高危險區面積508.03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5.7%;中危險區面積129.9km2,占全縣總面積的6.6%;低危險區面積1112.39km2,占全縣總面積的56.26%;極低危險區面積226.68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1.44%。
5.2 建議
(1)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是預防地質災害的根本措施,必須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提高地質環境保護意識,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2)將合理利用、保護地質環境與防治地質災害納入當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計劃之中。縣級人民政府每年應落實相應數量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
(3)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危險和次危險的災害點必須落實監測人,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動態監測,重大地質災害和重大險情迅速上報,以便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及時調查,為當地政府搶險救災提供決策依據。
(4)完善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方法和探討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方法。
(5)建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人類工程活動為地質災害最大的誘發因素之一,要從制度上規范人類工程活動,對于農村或城鎮居民個人建房,土地劃撥單位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防止將新房建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域的悲劇重演,以及在新建房屋過程中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 張秦華. 陜西省藍田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M].2013.12.
[2] 李佳洋,李艷龍,李雪嬌,陳龍生.阿爾山地區地質災害評價與分析[J].西部資源.2015(6).
[3] 杜成濤.商南縣地質災害易發區程度分區方法及評價[J].地球.2015(4).
[4] 馬越平. 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與防治措施初探[J]. 西部資源, 2012(1):56-57.
[5] 曾平凡.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的利用之管見[J]. 西部資源, 2015(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