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在北碚區中梁山山脈上,坐落著一個特別的村莊——
以前,這里因缺水少地,經濟發展陷入了瓶頸,80%的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
如今,微型企業在村里遍地開花,讓這個日漸凋敝的地方蝶變為重慶市微型企業示范村。
這個村莊,就是歸屬于龍鳳橋街道的龍車村。
在龍車村華麗轉身的背后,一個黨支部發揮出了強大的能量。
“微企村”之夢
2012年底,市政府出臺《關于大力發展微型企業特色村促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提出全市每年建設50個微企村,微企村內的小微企業可獲得多方面的政策幫扶。
《意見》甫一出臺,北碚區工商局副局長李勝福和同事們,就開始在全區物色適合打造微企村的地方。
第二年春天,龍車村進入了區工商局的視線。
彼時,龍車村因為土地少、缺水,發展大規模產業很困難,有村民就憑借自身技術和資金成立了小公司。
“雖然數量不多,但微型企業在村里已有一定基礎。”李勝福說。
為此,區工商局多次到龍車村考察,發現這里有潛力成為微企村。
“這里位置比較好,有潛力打造成為像浙江‘淘寶村那樣的城郊創業集群。”李勝福說。
要成立微企村,村里的微企數量首先要達到50戶。
龍車村黨委書記蔣叔琴算了一筆“明白賬”——村里哪些人有能力辦微企,哪些人腦袋靈光,她都清楚。
根據這些信息,區工商局、龍鳳橋街道、村黨支部展開了全方位動員,鼓勵村民發展微企。
從此,“微企”就成為龍車村村民議論的熱詞。
2013年底,龍車村微企數量已發展到66戶,成為北碚區首個微企村。
“扶持政策是比較好的,根據行業,每戶有3萬至5萬元的注冊資本金補助。”李勝福說。
良好的扶持政策為龍車村微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最直接的養分。
黨組織之橋
在微企村的發展過程中,村民遇到了不少令人頭疼的事。
“微企補助政策比較復雜,農民自己辦,確實有些吃力。”蔣叔琴說。
對此,龍車村想搭建一座助民便民的“橋”。
“創辦微企的人中有不少黨員,干脆把他們集中起來,專門針對微企成立一個黨支部,有針對性地為微企服務。”蔣叔琴說。
2013年夏天,北碚區委組織部收到一份特別請示——針對龍車村微企密集的特點,申請成立微企黨支部。
經過調研,北碚區委組織部認為,龍車村建立這樣一個黨支部,不僅能將黨的聲音傳遞給微企創業者群體,還能讓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落地生根,同時也可以起到團結能人、凝聚資源的目的,何樂而不為?
于是,2013年9月12日,龍車村微企黨支部成立,其成員全部是黨員微企業主。
為了解決群眾創辦微企可能遇到的問題,微企黨支部的干部將各項政策爛熟于心,并將各類資源整合到一起。為了提高效率,還專門聘請村民白春梅來到微企黨支部。
“白春梅是當地村民,自己創辦了一家微企,了解所有的辦證程序,她負責為村民解疑釋惑,同時也為村民代辦各項審批。”蔣叔琴說。
“穿針引線”
周凱是龍車村村民,也是微企黨支部成員。
2012年,在外地打工的周凱回到家鄉,流轉了十幾畝地,開始養雞養魚。
2013年,微企宣傳在村里火熱推進之際,蔣叔琴找到周凱。
“你可以申辦一個微企,現在政策好,有補助。”蔣叔琴建議。
周凱具體了解了政策后,申請創辦了重慶軒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加入微企黨支部以后,周凱也像當年蔣叔琴動員自己一樣,開始為有創業意愿的村民“穿針引線”。
“我也想搞個微企,你覺得這個想法靠譜嗎?”同學周剛來到周凱家里,開口就問。
“現在政策好,可以做。”周凱親自把周剛帶到區工商局,協助他辦理了各種申辦手續。
“從2013年開始,我牽線注冊的微企少說也有10家!”周凱說。
在“牽線”的同時,周凱和微企黨支部其他成員還發揮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把微企集中在一起,抱團取暖。
2013年12月12日,幾名電力工人正在村里更換電線。
“終于不再受用電困擾了。”周凱的魚塘每天需要充氧機充氧,日常用電負荷大。隨著村里養魚的專業戶和微企越來越多,農網用電已經帶不起了,“經常一開充氧機就斷電”。
這個問題,其他養魚的微企也常常遇到。
于是,周凱聯合其他6戶養魚的微企,將這一問題反映給微企黨支部,最后由黨支部出面協調,將問題解決了。
后來,周凱還和這6戶微企成立了一個專業合作社,所有村民都可以將自家的農產品集中到合作社進行統一售賣。
“微企黨支部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黨員能夠身體力行地影響身邊人。”蔣叔琴說。微企黨支部里的黨員已從最初的4位,增加到現在的17位,成為龍車村創新創業的先鋒力量。
激發活力
在龍車村村口的公路邊,一塊“重慶市微企示范村”的牌子頗為惹眼。
在這塊牌子豎起一年后的2014年,龍車村又被評為全市十大微企示范村。
當前,龍車村各類微企發展勢頭良好,散發出一種久違的活力。
而在這樣的活力背后,微企黨支部功不可沒。
“為激發村民創新創業的活力,龍車村微企黨支部聯系了西南大學,教授專家會定期來龍車村,為企業進行技術指導。”蔣叔琴說。
這樣的服務,很快就讓不少創業者獲益。
李明宴就是其中一個,從黨支部組織的培訓中受到啟發,他發明了“自家養”箱菌包;劉健康發明了“扦插快繁”技術,這一技術已讓這家微企小有名氣……
而堅持自主研發的周成國,也在微企黨支部的支持下開發出4個系列、近百個品種的新型魚缸。
目前,龍車村微企已發展到123家。
而第123家微企,是一個摩托車維修部。
“這家微企的創辦,表明回鄉的村民越來越多。以前,摩托車維修在村里沒市場,因為人都出去了。現在,這家維修部的生意還不錯,這說明市場需求起來了,因為人們都回來創業了。”蔣叔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