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鵬

2015年8月,城口縣委辦公室。
縣委辦干部龐啟淵被副主任易偉叫來談話:“經組織研究,決定派你到沿河鄉北坡村任‘第一書記。”
說到這里,易偉停頓了一下,盯著龐啟淵的反應。
“北坡村情況很‘具體,是我縣脫貧攻堅的‘硬骨頭,但也是播種希望的地方……因為時間緊迫,沒來得及征求你的意見……”
“行,保證完成任務!”龐啟淵干脆地回應道。
探路
“聽說村里來了個書記,還是一個‘眼鏡?”
“是啊,聽說上周竟然還跑了一趟‘老柏樹。”
“‘老柏樹啊,他走得上去不?”
“真的,穿起膠鞋像模像樣的喲,有人喊他‘膠鞋書記!”
到北坡村不久,龐啟淵就成了村民熱議的焦點。
北坡村有8個組、面積31平方公里。上任之后,龐啟淵在全村跑了一遍又一遍,對位于偏遠大山上的老柏樹片區,更是挨家挨戶進行走訪。
為對付崎嶇不平的山路,龐啟淵買了四雙單面膠鞋——兩雙水靴,兩雙加棉膠鞋。
4組貧困戶劉尚國家沒通公路。龐啟淵第一次帶著扶貧工作隊到劉尚國家,硬生生走了4個多小時。
那天下午1點過,這支渾身被汗水濕透的隊伍出現在劉尚國面前。
劉尚國伸出雙手緊緊握住龐啟淵的手,不停地說:“這么遠,你們太辛苦了,太辛苦了……”
劉尚國將墻上掛著的半袋米取下來,又要去抓雞,說要給他們做飯。
龐啟淵看著劉尚國已經佝僂的身軀,攔住他:“這米來得太金貴了啊!”
龐啟淵等人走的時候,劉尚國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在龐啟淵的一再催促下,才一步一回頭地往家里走。
深夜,龐啟淵在日記里記下:“劉尚國,單身,61歲,周圍沒有人戶。腰椎有傷,生活困難……主要困難為慢性病和住房,要以解決住房問題為主要突破口。”
慢慢地,龐啟淵的工作日記本記得滿滿當當。
隨著工作日記越記越厚,群眾對龐啟淵逐漸熟悉了,也親熱起來了。
現在,很多群眾有事就會找“龐書記”:貧困戶劉兆月辦理殘疾證,去找他落實;貧困戶鄧賢坤因孩子讀書,自己又不懂教育扶貧政策,去找他了解……
兩個月后,一名扶貧志愿者跟著龐啟淵入戶走訪。
“龐書記,又來了?吃飯沒有?就在我家吃飯啊。”
“龐書記,到家里喝口茶。”
一路上,親切鄉音不絕于耳,引得志愿者連聲贊嘆:“龐書記真是深得民心”。
但行走在鄉間,龐啟淵的心情卻很沉重。
在日記中,龐啟淵寫道:“全村8個組,6個組在山上,山下兩個組的公路也是泥結石道路,危險、難走。全村有82戶貧困戶,42名矽肺病人,十多名35歲以上的單身漢。4、5、6、7、8組的群眾因為沒有公路,騾馬運輸費用為每公斤60元以上,房屋基本還是木結構。產業空心化問題嚴重,‘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是主力軍,缺乏有效增收產業……”
“脫貧任重道遠,我來了,就要有所作為!”龐啟淵暗下決心。
修路
“龐書記,你看這條路,又陡又繞,你可得幫我們想想法子啊!”
“是啊,用騾馬運東西,最近的地方運100斤都要30塊錢。我們的包谷就算一塊錢一斤,運出去就只剩七毛錢了,還不算肥料錢。”
“是啊!是啊!一年到頭運的東西多了,給不起錢,我們只有靠背篼背,惱火啊。”
這是老柏樹群眾反映最多的問題,龐啟淵從中感受到群眾對公路的強烈渴望。
老柏樹,原為柏樹村,后合并為北坡村的5、6、7、8組。
老柏樹地勢陡峭,下上山必須經過3.7公里懸崖路,龐啟淵曾用雙腳丈量——到最近的農戶需步行1.5小時,最遠的要4個多小時。
十年前,老柏樹群眾集資修建了騾馬路,然后,一直請求上級支持修建公路。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有關部門認為,老柏樹位置偏遠,不適宜居住,群眾是遲早要搬遷的,修路不如組織整體搬遷,將資金直接補助給群眾更實惠。但群眾不認同,他們舍不得老家,害怕搬家后生活沒有保障。
老百姓不認同的事,不能蠻干。龐啟淵撰寫了一份調研報告,實事求是地反映了群眾的訴求。報告形成后,龐啟淵給鄉領導送,給自己所在單位縣委辦送,甚至給縣委領導送,不管遇到哪一位領導,他都要當面匯報這件事,遇見一個說一次。
“久而久之,我都覺得自己成了‘祥林嫂。”龐啟淵笑稱。
有人問龐啟淵:“上級都定了的事,你這么反復說,有意思嗎?”
龐啟淵說:“‘第一書記就是為群眾辦事的,我要盡量把事協調好、解決好。”
2016年6月,一則消息在北坡村迅速傳開。
“聽說老柏樹要修路了?”
“是呀,龐書記說的,說是上了縣委常委會。”
“龐書記說的,那就是真的了。”
果然,2016年11月2日,北坡村譚家河壩,從老柏樹來的群眾和附近村民擠在一起,黑壓壓一大片,翹首張望。
伴隨著挖掘機挖下第一鏟,老柏樹公路開工了!
很多村民的眼睛都濕潤了:“盼了十年,終于開工了。”
開路
“你家里有幾頭豬,幾只羊?有沒有雞?竹子栽了幾畝……”走訪完全村貧困戶后,龐啟淵發現,所有貧困戶都沒有“產業”這個概念。
養豬,是為了吃臘肉;養雞,是為了招待客人;養牛,是為了耕地;養蜂,可養可不養,養了,也就是自己吃一點蜂蜜……可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于是,龐啟淵協同鄉政府制訂了貧困戶產業發展幫扶計劃。
貧困戶簡明成除了栽植筍竹,2016年還養羊42只、生豬3頭和一群雞。說起這些,簡明成笑得合不攏嘴。
一次走訪時,貧困戶譚發禮激動地對龐啟淵說:“龐書記,除了筍竹和毛豬,我光是土雞就已經喂了100多只,還有幾窩小雞就要出殼了。防疫也搞好了,你放心,我如果還是脫不了貧,就對不起你的支持,也對不起幫扶我的干部。”
產業搞了起來,群眾又開始擔心東西賣不出去。
為此,龐啟淵又牽頭成立了城口縣北坡白莢竹種植股份合作社,著力解決銷售難題。目前,合作社已與一些賓館和土特產銷售企業達成合作協議,解決了貧困群眾的后顧之憂。
心路
2015年10月的一天,北坡村5組發生了一起火災,導致5戶群眾房屋盡毀,糧食等財產付之一炬。
災后,幾家人都擠在5組組長家。看到龐啟淵來了,受災群眾家的婦女頓時嚎啕大哭起來,男人們也偷偷抹淚。
龐啟淵也哽咽了,他立即向縣委辦公室領導報告這一情況,懇請給予幫助。經過多次奔走,受災群眾獲得了民政救助,縣委辦公室、縣交通發展公司為他們提供了19000元慰問金和物資。
2016年春節前,受災群眾鄧賢坤硬是要給龐啟淵送一只大公雞:“龐書記,你一定要收下,你若嫌棄就是看不起我。”
龐啟淵實在拒絕不了,就給鄧賢坤買了一條和公雞等價的香煙,悄悄塞進了他的口袋。
初到北坡,龐啟淵便得知村里共有42名矽肺病人,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龐書記,你看我這病,好又好不了,一下子又死不了,拖累婆娘娃兒,怎么得了哦。”一次入戶調查,村里一名矽肺病人的話讓龐啟淵揪心。
在深入走訪后,龐啟淵通過與鄉里、村里反復商討,確定將3期矽肺病人和部分勞動力喪失嚴重的2期矽肺病人納入低保進行“兜底”。
2016年初,組織部門到村里考核駐村工作隊工作,群眾投票結束后,他們誤以為龐書記要離開北坡村了,一大群村民把他圍了起來。
“龐書記,你要走嗎?”
“龐書記,你不能走!”
“龐書記,我們舍不得你走!”
…………
看著這一張張質樸而急切的面孔,龐啟淵哽咽了:“你們放心,不脫貧不脫鉤,我和你們是綁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