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陡然逆轉式
也稱“歐·亨利式”,指的是在收尾部分,人物的情感、行為或事情的結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轉折,是增強文章戲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陡然逆轉式”結尾的文章,一般包含兩大部分:“蓄勢在前”和“逆轉在后”。即先形成一種思維定勢,然后突轉,突然打破積蓄已久的定勢,從而造成一種久蓄而猝發的藝術沖擊力。請看時文《拍案而起》一文的結尾:
局長室里來了位老人家。
“小陸同志工作態度很惡劣。”老人家說。局長點頭,表示在聽。
“飯店開張第三天,他帶著幾個人來,要求喝酒,我只好招待他們。后來得知,除了他,另外幾個都是社會上的混混。”老人家說,局長皺眉。
……
“下午,”老人家顫抖著聲音繼續道,“小陸又帶了一幫子人,沖到我店里,說要查封,把電視機、音響等東西往外搬……我這店開張還不到四個月,就要……就要……我就想問問,還有沒有王法……”
“砰!”局長拍案而起:“亂彈琴!太不像話!等見到小陸,我要狠狠批評他!”
小說對局長的表情、動作和語言進行了細致的刻畫,伴隨老人家的敘述,局長越來越激動、越來越憤怒,終于忍無可忍,“砰”的一聲拍案而起——似乎老人家和我們共同期待的結果即將出現,可小說卻陡然直下,局長說出的竟是:“我要狠狠批評他!”這與局長怒不可遏的表情形成了巨大反差,多么具有諷刺意味的結尾!局長這個“舉重若輕”、有違常理的決定,話語極少,卻活畫出身在其位不謀其政、良知淪喪、包庇下屬的官員形象,的確是點睛之筆。
運用該種方式時應注意,為了讓結尾部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前文應埋設一些伏筆。
二、意在言外式
“意在言外”,就是把要表明的態度、傳達的真情等隱藏起來,借助特殊的只言片語,讓讀者去揣摩作品蘊涵的情思哲理、人物的命運情感等。“意在言外式”常采用留白、象征的藝術手法和比喻等修辭手法,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讓讀者浮想聯翩。同時,文章感情的抒發自然也更有韻味,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效。比如張新華《父親在路上》一文的結尾:“有一次,父親騎車到城東,去尋找一條他走過無數次的路。到了那兒后,父親發現那條柏油路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很大的工業園,新修的一條水泥路已經不在原來的線上了。父親回來后,一副黯然神傷的樣子,口里不住地念叨:‘那條路沒有了,那條路沒有了……仿佛在念叨一位逝去的老友。”這是作者借父親之口,表達對城鎮化建設中,農村原有的土地、馬路、自然風光都遭到破壞的悲涼之情。這樣的收尾含蓄地點出了主題,能留給讀者咀嚼的空間。
三、情景渲染式
“情景渲染式”主要描寫或重現一段情景,借以渲染氛圍,增添畫意,同時還能對主題起到烘托作用。例如魯迅先生在《祝福》的末段這樣寫道:“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這是一段典型的“情景渲染式”結尾。通過情景描寫,渲染出了舊中國偏遠、落后、封閉、封建的山村里,除夕夜那種看似熱鬧實則死寂,看似吉祥實則險惡的氛圍,呈現出的是濁重的愚昧氣息和悠遠的原始氣氛,反襯了祥林嫂的悲劇,更增強了作品對舊社會的批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