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京晶
聶樹斌案的改判,必將在全社會產生信仰法治、信賴司法的正能量,我們應該記住為公平正義而努力、奮斗的過程,同時要從中汲取教訓,不要心胸狹隘,更不能知錯不改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對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再審案公開宣判,宣告撤銷原審判決,改判聶樹斌無罪。此案的再審改判,踐行了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一貫方針,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公平正義。這是社會進步、司法公正、依法治國的生動體現。聶樹斌案的改判,必將在全社會產生信仰法治、信賴司法的正能量。
聶樹斌案再審改判最直接的意義是還了聶樹斌及其家人一個公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撫慰其親屬的傷痛。但是聶母的一句“太遲了”,還是讓無數人扼腕心痛。
在聶樹斌蒙冤的21年中,他的母親張煥枝曾提出:聶樹斌系被錯抓、錯判,是冤枉的,請求宣告聶樹斌無罪。主要理由是:聶樹斌被抓獲之后前5天的口供缺失,而口供對聶樹斌有利;作案工具不吻合;聶樹斌根本沒有作案時間,考勤表被辦案機關提取應該入卷,但缺失,由此也就不能認定聶樹斌有作案時間;王書金自認是真兇,且供述出案發現場的物證。
王書金是否是真兇,案件正在審核之中,我們暫且不去評說。但在聶樹斌案的原審判決過程中,辦案人員難道不知道證據鏈缺失、疑點重重嗎?從案件呈現的過程看,筆者認為,證據不足這一點,辦案人員是知道的。而之所以形成冤案,除了當時“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沒有樹立起來以外,跟辦案人員的“死不認錯”不無關系。
其實審錯了案辦錯了案,而且拒不糾正的事例我們并不陌生。在《秋菊打官司》里,秋菊有一句話——我就是要個說法。這個說法是什么?不就是想讓村長跟她認個錯嗎?但是,村長始終也沒有向她認錯。為什么?無非是認為如果承認自己錯了,那就丟了臉面、失了身份、降低了威信!
從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講,人性中有“丑惡”的一面,那就是“知錯不改”。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不正視錯誤,羞于改正錯誤,任由錯誤繼續發展下去。不少人還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是一種“屈辱”。這個人性中的大弱點,普遍存在于人群當中,事例也不勝枚舉。筆者有位定居國外的朋友,她曾說過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她在國外某地遇見一行從國內去旅游的游客,一行人高聲喧嘩,引來其他游客異樣的眼光。于是我的朋友上前輕聲提醒,請那幾位大聲喧嘩的同胞小點聲。被提醒的幾個人先是有些不自在,但很快便擺出了“我就大聲喧嘩,你能把我怎么樣”的架勢。接下來,他們的說話聲竟比先前更高了,在擺好合影姿勢后,還故意齊聲高喊“一!二!三!茄——子!”然后哈哈大笑起來。周圍很多游客都投來鄙視的目光。我的朋友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后來跟我說,這幾位游客真不應該這樣,要知道,大聲喧嘩不文明,而明明知道做錯了,還執意不改,這樣更不文明。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就改,善莫大焉。誰都有犯錯的時候,犯了錯誤而能及時改正,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了。試想,如果那幾位游客能接受提醒,端正自己的舉止,那定會得到眾人的贊許;如果聶樹斌案一開始就實事求是、有錯必糾,那一條鮮活的生命就不會含冤九泉!
逝者已去,愿聶樹斌案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被淡忘,因為它曾經讓無數信仰公平正義的人們努力過、奮斗過。同時,我們還應該從中汲取一個教訓,那就是不要心胸狹隘,不能知錯不改,要推崇勇于承認錯誤、知錯就改的文明理念,這不僅是提升個人形象的需要,更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行為準則。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