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
在根本方向、基本原則確定后,中國改革發展的未來有著很多種可能性。很多問題要找到適合國情的解決方案,不會有現成的答案,必須依靠不斷試錯,在“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中尋找解決方案。
可以說,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動態過程。在中國資本市場形成早期,鄧小平說過這樣一句話:“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堅決地試”四個字,就是一種敢于試錯的智慧和勇氣,這也是貫穿中國改革歷程的精神氣質。
試錯,其實也是“試對”。改革,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路來。比如說,國企改革,如何既保留公有制的性質同時又激發企業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既化解過剩產能同時又提升供給質量?引領經濟新常態,如何既穩增長、控風險同時又提質量、增效益?在找到答案之前答案是未知的,因此,要鼓勵創新就必須允許試錯,要謀劃改革就必須放開嘗試。
從這個意義上講,干部不作為的最大危害還不只是耽誤工作,更在于關閉了試錯的空間,取消了探索的可能性。正因此,崇尚實干最重要的是要鼓勵探索、允許試錯,建立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這或許正是其深意所在。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