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克祥



【摘 要】梁九章生活于清代中晚期的佛山,作為當地望族梁氏一族的成員,他素好文藝鑒賞,工畫梅,喜愛收藏書法、奇石,在京為官期間結識了多位文人名士。辭官歸鄉后,他將自己多年集藏的書法碑帖,選取精者,摹刻上石,并以館號命題為“寒香館法帖”。佛山市博物館收藏有其畫作《墨梅圖》,該畫曾為其侄子梁元超收藏,畫上有國荃、何翀、羅岸先等人題跋,對研究晚清文人士大夫人際交往活動以及當時社會心態和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梁九章 寒香館法帖 《墨梅圖》
清代中晚期,在佛山古鎮,由順德遷居而來的梁氏,因商而富,于松風里一帶,置地建屋,迅速繁衍壯大。同時好讀業儒之風濃厚,人才輩出,涌現出了梁藹如、梁九圖、梁九章、梁九華等一批文化名人。他們各筑園林齋軒,與遠近士林雅士悠游唱和,盛極一時,后連聚一起稱為梁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并稱清代廣東四大名園。梁九章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一、生平經歷
梁九章,“原名九蓮,誕日階前瓷盤所栽蓮開九花故名”,又名子元,字修明,號云裳,“生乾隆丁未(1787年)七月初二日,終道光壬寅(1842年)三月初六日,五十有六”[1]。汪兆鏞《嶺南畫征略》稱:“梁九章,字云裳,九圖從兄,工畫梅,嗜石,喜收藏書畫。”[2]梁九圖在文學藝術上的建樹頗多,其所筑十二石齋當時享有盛名。梁九章是他的親兄長,而非“從兄”。在梁氏譜牒中,二人同為自順德遷居佛山的梁玉成(家譜載號恕堂)兒子,梁九章為“恕堂公長子”,梁九圖為“恕堂公六子”。[3]因此汪氏所記明顯錯誤。
如同當時的大多數文人一樣,梁九章從小就走上了讀書科考的道路,但事實上在仕途上并不顯達。史載梁九章“嘉慶丙子(1816年)順天鄉試選國史館,謄錄一統志臣工列傳,告成議敘得四川布政司經歷”,[4]“道光戊子(1828年)科充四川鄉試巡察官、武鄉試巡綽官,升用知州”[5],“大吏奇其才,每畀重任艱巨輒勝,旋以親老回籍不復出”[6]。可知他一生主要的宦歷是在北京和四川任職,職位不高,在京時間最長,大約從1816年至其1828年離京入川,達十余年。
在京期間,梁九章雖然官位低微,但素好文藝鑒賞,結識了多位享譽當時的文人名士,“久居京師與翁鴻臚方綱、郭編修尚先、李太守威諸公游”[7]。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大興人(今屬北京),歷任廣東、江西、山東學政,于金石、考據、詩文多有造詣,精書畫鑒賞,善書法,是乾、嘉時期文壇的著名人物。梁九章入京時翁氏已屆暮年,交往時間不長。郭尚先(1785—1832年),字元聞,又字蘭石,福建莆田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官大理寺卿,精于鑒藏,善書法,工蘭竹,有名于當代。李威,字畏吾,號鳳岡,福建龍溪人,乾隆四十三年進士(1778年),官中書舍人、刑部郎中,嘉慶十七年(1812年)調任廣州知府,精擅書畫,為時人所推重。梁九章與他們交游,不僅增加了學識,而且獲得了不少書法珍品,特別是這些人的書作手跡,后來摹刻《寒香館法帖》皆有選入。
梁九章在1828年前往四川為官,逗留時間應該較短,很快就南返歸鄉,從此再無外游。他在佛山過著怡情雅樂的隱士生活,“筑寒香館于汾水曲,古梅奇石環列左右,汾水為粵城上游要地,南北士大夫往來絡繹,道過者多與之訂縞纻交,而應酬贈答,佳章雋句又往往清麗纏綿”[8]。寒香館“在佛山西賢里”[9],與梁九圖的十二石齋相望而立,兩者交相呼應,成為遠近文人雅士集會唱和的佳處。當時佛山本地的名人顯宦如吳榮光、駱秉章,廣東士林翹楚如譚瑩、張維屏、黃培芳、羅文俊、鮑俊、呂翔等,還有外省入粵文士江葆森等,皆曾流連其中。順德文人吳炳南甚至長期寄住下來,終日追隨左右。吳炳南,“字韶征,一字星儕,又字華溪,廣東順德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舉人,書畫琴弈,靡不精妙,著華溪詩鈔”[10]。吳氏與梁九章情誼深厚,梁九章死后,“吳星儕哭以詩云:石多頑趨今無主,梅有花神亦哭君”[11] 。
二、摹刻《寒香館法帖》
梁九章嗜古好藏,對奇石、書法非常鐘愛,特別是書法墨跡,加之家財富裕,行跡所到皆留心收集。在北京和四川為官期間收獲頗豐,卸職回鄉后,隨身攜歸大量古今名帖、名人手跡,藏之于寒香館,時常與同好文友展卷品評賞玩。道光丙申年(1836年),梁九章將多年集藏的書法碑帖,選取精者,摹刻上石,并以館號命題為“寒香館法帖”。
“寒香館法帖”原刻石,八十余件,雙面刻字,現存于博物館。刻成后,曾上墨拓印。從留存的拓本看,全書分六卷,首頁有梁九圖親筆題名“寒香館藏真帖”。該帖問世后頗受推許,“當時粵中鑒藏家南海則有葉氏風滿樓,吳氏筠清館及梁氏寒香館而三”。[12]關于刻印法帖的緣起和基本情況,梁九章在帖尾言道:
仆少時即喜購古人書法,迨壯游京師宦西蜀,所得日伙,年來老病侵尋,翻閱漸疏,半飽蟫蠹,古人遺跡恐就湮沒,爰擇其尤欣賞者廿二家,手摹勒石,俾垂永久,庶無負好古初心云爾。[13]
從其自述中可知,寒香館法帖所選原本主要是在北京和四川宦游時征集,包含二十二家的作品。體例上基本按時間順序從晉至清代排列,每家作品居前,后附諸家品評題跋。從內容看,這些題跋或為原帖所附歷代流傳,或為梁氏親朋文友所題。
三、《墨梅圖》賞析
佛山市博物館收藏有梁九章的一幅《墨梅圖》中堂,此畫為絹本墨色,縱123厘米,橫44厘米。畫面擷取梅樹中間一段,梅枝自右下斜出,以側鋒淡墨揮寫主枝,濃墨點枯枝。主干挺拔蒼勁,用筆老辣,分枝疏影橫斜。梅枝交叉處花朵競相盛開,枝梢處則含苞未放,以淡墨白描圈花瓣,濃墨點萼。全圖布局舒朗雅致,梅花清新淡雅呼之欲出;大部留白,盡顯寒梅傲雪盛開之風姿(見圖1)。
梅枝右側空白處有作者落款:“乙未沐佛節仿金壽門筆意于寒香小館,云裳居士梁九章。”落款下方鈐有白文方印“九章”以及朱文方印“云裳”(見圖2)。由款文可知,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沐佛節,梁九章四十八歲時在其寒香館師法金農的墨梅繪畫技法而創作此圖。金農為清代著名畫家,博學多才,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人物、山水等,尤精墨梅,與同時期的丁敬、吳西林并稱“浙西三高士”,同時也是“揚州八怪”之首。[14]金農所畫墨梅,密萼繁枝,梅干多用濃、淡墨隨意寫之,頓挫有如篆書,花瓣用意筆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點以重墨,表現一種幽冷疏散的意境。梁九章本人亦愛梅,曾特意建“梅園”種植梅花,尤喜畫梅。其梅花畫作,“時論稱其秀逸中見古勁,當與金冬心并驅爭先”。其詠梅佳句“與君同住梅花園,日寫梅花數百枝。不及會籍童二樹,三千三百十三詩”頗為清麗纏綿,愛梅之深由此可見一斑。[15]
畫右跋文乃鄧維霖手書,主要敘述梁九章生平事跡、墨梅圖來歷及題跋之緣由,跋后鈐白文“鄧維霖印”(見圖3)。跋文如下:
云裳先生名家子,幼聰穎殊常,清超拔俗。少日肄業成均,屢應京兆試,不售,居史館久。法書名畫,極意搜羅,藏弆甚富。京師名公卿多與交游,爭出所藏鑒定,咸服其精識。工繪事,尤喜畫梅,筆意雅近金冬心。謄録考滿,官四川,歷巴、渝、岷、峨諸盛,益得江山之助,積健為雄。解組后日臻靜逸,殊有暗香疏影之致。畫境至是,凡數變矣。嘗集唐宋迄民國朝二十二家原跡,未經前人上石者,刻為寒香館帖六卷,名重一時,與先生墨寶同為世所珍惜。而其出處性情,大略陶彭澤、林和靖為近。余生少晚,恨未一親道范,他作又皆毀于兵燹,零落殆盡,為可嘅也。此幅為其從子竹虛觀察所藏,世間不易再覯者,吉光片羽,定有吉祥云呵護之。癸酉嘉平之官永綏,將發之前日,竹虛觀察囑題數語,并以志別。南海后學鄧維霖倚裝敬跋。
由上述跋文可知,此畫曾為梁九章侄子梁元超所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臘月,鄧維霖即將前往湖南永綏赴任,臨行前一天,梁元超為其送行并請其在此畫題跋。梁元超,原名世謙,字有大,一字竹虛,佛山松桂里梁氏族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其父梁應琨與梁九章為堂兄弟。梁元超少年聰穎,經史咸通,國子監生,由員外郎銜捐納郎中分部學習。咸豐八年(1858年)簽分戶部山西司兼湖廣司行走,咸豐九年(1859年)以本籍捐輸團練,后被派到湖南任補用知府。同治十年(1871年)署岳州府知府。[16]梁元超酷愛金石,曾先后購得漢磚百二十方以及晉以下各磚,珍如拱璧,回佛山后在新美坊梁家莊修筑“百二漢磚吟館”。館前穿池種柳,荷紅襯綠,廣邀文人騷客,征詩雅集,一時傳為盛事。[17]
畫上方自右至左分別為曾國荃、何翀與羅岸先三人所題跋文并鈐以印文(見圖4 )。跋文如下:
嶺南有奇秀,林巒表蔥蒨。水木湛清輝,云物窮譎變。梁君妙丹青,荊關今再見。畫梅脫塵埃,玩賞傾時彥。泥污棄軒冕,早入高士傳。嘉道風徽歇,實譽猶獨擅。伯仲王元章,奚止冬心羨。炎書試披尋,坐觀殊忻忭。雅足散敲蒸,索竟忘倦。名筆不可得,珎襲埒隋卞。甲戌夏日竹虛仁兄大人囑題。沅甫曾國荃。
梁云裳先生此作法金冬心先生,意于暗香疏影間,別以秀逸奇峭之筆出之,蓋學古而不泥于古,正所謂善學古也。然流風余韻,亦足以想見其為人,蓋林和靖之儔歟。光緒戊寅清和月書于竹清石壽之齋,應竹虛觀察大人雅囑,丹山老人何翀題。
凡畫梅家莫不以王元章為稱首,金冬心先生得力于此,參以禪意,自謂見多龍窩,非世俗所能辨識。此卷吾粵梁云裳先生作,云仿壽門。靜玩之,神合冬心而筆力過之,其氣格直逼王元章矣。竊思云裳先生筆墨,世不多見,今始得窺鉅制,信非尋常涂抹家所可擬,而知之者鮮。以先生世代簪纓,居吾粵鄉,先生之望猶輕忽落是,則當代之隱君子負異才而不聞于世者,曷可勝道。此固有心人同一慨嘆也。癸酉秋(竹虛仁)兄(雅)囑,乃跋后敬陌數語,以志向往。禺麓羅岸先書于恒敬軒。
據題跋可知,曾國荃題跋的時間是同治十三年(1873年)夏,此時曾國荃已“稱病,奏請開缺回籍調養”,正在湖南長沙賦閑。而梁元超亦恰好在湖南岳州任上,這段跋文見證了兩人的交情。曾國荃,字沅甫,號叔純,又名子植,湖南湘鄉(今雙峰縣荷葉鎮)人,曾國藩的九弟,湘軍主要將領之一。
羅岸先題跋的時間比曾國荃稍早,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羅岸先,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同光年間,番禺人。其能詩工畫,善畫山水,筆法近文徵明,時得其靜秀之致,亦工人物、草蟲。[18]其一生以賣畫為生,傳世作品以花卉較多,設色明艷,氣格清新。[19]
何翀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四月在廣州河南蒙圣里的“竹清石壽之齋”畫室寫下這段題跋,此時他已年過古稀,畫藝日臻化境,在當時的廣東畫壇已頗有名望。何翀,字丹山,號煙橋老人,又號七十二峰山人,南海九江煙橋人。“家貧,性聰敏,經師指教,輒有妙悟。所畫花卉翎毛,取法新羅山人,翎毛尤為擅絕;所寫柳燕,自饒活趣;更工于竹樹鷯哥。”嘗論畫不難于描繪,而難于命意,結構布局次之,點綴又次之。[20]其作畫重視觀察自然,取材現實,筆致高秀,靜氣近人。[21]
畫左自上而下分別為黃慶萊與林彭年所題五言詩及作詩緣由(見圖5、圖6),釋讀如下:
久寄孤山想,歸來畫意深。元章新翰墨,靖節古胸襟。峻骨圖中證,寒香象外尋。一枝藏雪影,清白寫芳心。此云裳刺史妙墨也,清心峻骨,如見其人。竹虛觀察命題小詩,書此以諘欽佩,時同治甲戌上元日,黃慶萊初纂。
繪梅當繪神,看梅當看影。磅礴萬古心,幾人識幽性。嶺南有佳種,高據羅浮頂。我欲攜之歸,獨鋤明月徑。常令冰雪中,暗香通夢境。坐觀橫斜姿,古艷肺肝沁。今日展此圖,豐骨肖蒼勁。面壁匪十年,莫去甜俗病。著筆卻無多,天然見秀靚。陡覺懸塵齋,槎枒耐清冷。豈特金壽門,前身柇逋定。今古嘆寥寥,畫手誰與并。愿子什襲藏,通化愁俄頃。竹虛仁兄世大人囑,弟林彭年題。
林彭年,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咸豐至道光年間,原名殿芳,字朝珊, 亦字朝三,南海丹灶上林村人。清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科舉人,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科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國史館、武英殿、實錄館協修及纂修官、提調官、富新倉監督官,山東監察御史官,累遷至貴州鎮遠府知府,卒于貴州。林彭年“為人樸誠敦厚,內希濂洛關閩之緒,外欲拓以開物成務之才,至于富貴溫飽非其志也”[22]。林彭年與梁元超均為佛山人氏,梁元超比其年長,兩人均長期在外地為官,具有相似的經歷。
綜合上文釋讀之落款及題跋,這幅畫曾長期為梁元超收藏,畫上跋文均由梁元超在不同時期請人題寫,而題跋者則從不同角度盛贊此畫的畫藝高卓及作者梁九章的高風亮節。曾國荃評價此畫中墨梅“伯仲王元章,奚止冬心羨”,稱梁九章其人“泥污棄軒冕,早入高士傳”;何翀贊其“學古而不泥于古”;羅岸先認為此畫“神合冬心而筆力過之,其氣格直逼王元章矣”,羅氏更借古思今,感嘆當時社會中像梁九章那樣的“當代之隱君子負異才而不聞于世者,曷可勝道”。尤為難得的是,這些題跋保留了這些歷史名人的手書墨跡,對研究這些人的書法藝術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這些以梁元超為紐帶的題跋反映了晚晴時期的官僚士人通過書畫等媒介以文會友的歷史事實,是研究晚清文人士大夫人際交往活動以及當時社會心態和價值觀念的重要參考資料,其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已經超越墨梅畫作本身的藝術價值。
四、結語
梁元超在為官期間熱衷于廣請親朋好友在《墨梅圖》上題跋,或許與其特殊的為官經歷有關。清咸豐同治年間,清廷吏治腐敗,“捐例廣開”,大肆賣官,導致官僚隊伍中捐納官員大增,以致“官多如鯽”。加上官缺有限,還形成了龐大的候補隊伍,而通過正途進入仕途的官員往往看不起這些通過“捐納”等異途獲得官職的官員,雙方有很多矛盾。梁元超即是通過“捐納”途徑進入清朝官場,他初入仕途曾長期在山西、湖廣兩司擔任“行走”一職,后來才慢慢從一名候補官員逐漸晉升為岳州知府。
作為佛山名門望族梁氏家族一員,梁元超或許對自己通過異途進入官場之事耿耿于懷,所以他邀請的題跋作者不僅包括其同鄉故舊、廣州畫壇大家,更有當時官場頗有影響的人物。在這一過程中與這些人建立交情,結下友誼,可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為自己在仕途的順利發展打下堅實的人脈基礎。此外,這些名人大家題跋亦可光宗耀祖,使家族門楣生輝。
然而造化弄人, 光緒十五年(1889年),有人上奏揭發梁應琨及其子梁元超假公勒捐,侵吞商民所捐治理佛山鎮河道淤淺之巨款十三余萬兩,朝廷獲知此事后令相關官員“提省迅明,按律嚴行懲辦”。[23]因此,民國冼寶幹編撰的《佛山忠義鄉志》對梁元超生平記載甚少,僅在第十卷風土二之園林篇中介紹梁園“百二漢磚吟館”時略有提及。梁元超在仕途發展的順風順水,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場,這種結局應是其所始料未及的。■
注釋:
[1][3][5][16](清)梁九圖.梁氏支譜·卷二[M].清咸豐抄本,佛山市博物館藏.
[2][11](民國)汪兆鏞,汪宗衍,周錫韋復.嶺南畫征略·補遺[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242-243.
[4][6][7][8][12][15](民國)冼寶幹.佛山忠義鄉志·卷十四·人物志四·文苑[M].民國十二年刻本,佛山市博物館藏.19-22.
[9](清)梁九圖.梁氏支譜·卷三[M].清咸豐抄本,佛山市博物館藏.
[10]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92.
[13](清)梁九章.寒香館藏真帖拓本[M].清拓本,佛山市博物館藏.
[14]《歷代名家冊頁》編委會編.歷代名家冊頁·金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3.
[17](民國)冼寶幹.佛山忠義鄉志·卷十·風土志二·園林[M].民國十二年刻本,佛山市博物館藏.147.
[18][21](民國)汪兆鏞,汪宗衍,周錫.嶺南畫征略·補遺[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210-211.
[19]謝文勇編.廣東畫人錄.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5.137.
[20](清)鄭榮等修,桂坫等纂.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一八一號·南海縣志·卷二十一·列傳藝術.臺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1736-1737.
[22](清)鄭夢玉等修,梁紹獻等纂.中國方志叢書·第五十號·續修南海縣志·卷十四·列傳.臺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272-273.
[23]中華書局編委會.清實錄(全60冊)·第52冊·德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
(作者單位:佛山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