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多發性骨髓瘤,很多人都會覺得陌生。實際上,多發性骨髓瘤并不鮮見,發病率位居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第2位,僅次于淋巴瘤。我國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高發年齡為40~70歲,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升高。
認識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是由于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漿細胞發生惡變,大量單克隆的惡性漿細胞增殖導致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過去,多發性骨髓瘤的預后很差。近10年來,隨著蛋白酶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抗體藥物,以及組蛋白去乙?;福℉DAC)抑制劑等新藥的上市,配合激素、化療藥等傳統藥物治療,已經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預后得到了顯著改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已延長至5~6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臨床表現不典型,多發性骨髓瘤很容易被誤診或漏診,以至于相當一部分患者未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正確治療。
腰痛、蛋白尿,病根竟在骨髓
65歲的張大爺近半年來總感覺渾身乏力、腰酸背痛。起初,他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腰椎退化了,并未引起重視。直到有一天,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因腰椎骨折住進了醫院,才在進一步的檢查中被發現,問題其實并沒有那么簡單。很快,骨科醫生請來血液科醫生會診,并將張大爺轉到了血液科。張大爺很納悶,明明是腰椎骨折,為啥要住進血液科?后來,他才從家屬的口中了解到,原來他之所以會發生腰椎骨折,是因為患了血液病。
無獨有偶,70歲的王阿婆也有著和張大爺相似的經歷。一年前,王阿婆在體檢中被發現尿中有蛋白,醫生懷疑她患了慢性腎炎,建議她去腎臟科就診。然而,按照慢性腎炎治療了三個月后,王阿婆的蛋白尿并沒有好轉,腎功能也越來越差。王阿婆的“異樣”引起了一位腎臟科專家的重視,經進一步檢查,醫生才發現,王阿婆的蛋白尿是由于多發性骨髓瘤引起的,并非單純的慢性腎炎。
誤診常見,中老年人要“多長一個心眼”
在被確診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首發癥狀多種多樣:有些患者以腰腿疼痛起病,進行性加重,直至臥床不起,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有些患者是在體檢中被發現有貧血和蛋白尿,反復就診于腎臟科,卻不知“元兇”其實是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髓瘤是“偽裝高手”,臨床上常被誤診為慢性腎炎、營養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老年性肺炎、慢性肝病、轉移癌、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腰肌勞損、頸椎病等。中老年人若出現不明原因貧血、乏力、反復感染、雙下肢水腫、蛋白尿、全身骨痛等癥狀時,應“多長一個心眼”,去醫院檢查,排除多發性骨髓瘤。需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若出現不明原因腰背疼痛,千萬不要盲目按摩,以免加重病情。
侯健
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擅長血液系統腫瘤,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與治療。在貧血、出血性疾病、血液腫瘤免疫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等領域有較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