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此奇妙,從受精卵到胎兒,從出生到死亡,每個人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似乎都早已注定。但是,意外也常常降臨:才七八歲,卻已開始性發育;實際上是男孩,看上去卻像女孩;父母都很高,孩子卻很矮……這些生命“程序”中看似很小的“差錯”,卻足以帶來重大影響,甚至會改變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命運。發現并糾正這些“小差錯”,盡量還生命以本來面目,是李嬪教授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
糾正性發育異常 還生命本來模樣
本刊記者 王麗云
專家簡介
李嬪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內科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青春期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兒科專科分會委員、內分泌學組組長。擅長小兒性發育異常、矮小癥、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尿崩癥及腎上腺疾病等小兒內分泌疾病的診治。
專家門診:周五下午(瀘定路院區)
特需門診:周四下午(瀘定路院區),周二全天(北京西路院區)
多年前,當李嬪剛開始接觸兒童內分泌臨床工作時,性早熟這一疾病對于大家來說十分陌生,門診中因性早熟就診的患兒寥寥無幾。但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頻繁地聽到“性早熟”這三個字。近日,記著跟隨李嬪教授坐診,半天接診的近40位患兒中,大部分與性早熟等性發育異常有關。此外,因身高不理想而就診的孩子也不少。
權威診治,患兒家長的定心丸
李嬪教授是小兒性發育異常診治領域的權威專家,很多家長帶孩子慕名來診,大部分患兒來自外地。其中,不少患兒已經其他醫生診治,但家長仍心中存疑,來找李嬪,就是為了聽她“一錘定音”。
6歲3個月的諾諾來自浙江,身高128厘米,最近體重大增,2個月長了3千克,乳房也開始發育了,一側還有點痛。在當地就診,檢查發現:卵泡刺激素升高,卵巢發育啟動,骨齡正常。當地醫生為她診斷為性早熟,并未多加解釋,開了治療性早熟的注射用藥。諾諾父母不放心,預約了李嬪的特需門診。仔細分析了諾諾的相關指標,李教授向諾諾父母解釋道:“典型的真性性早熟才需要打針治療,要打到10歲,一個月近2000元。根據諾諾的情況,有可能往真性性早熟發展,但目前還不能確定。現在處于早期,可以先使用我院自制的中成藥(復方地黃合劑)治療,看看能否控制住疾病進展。如果等到8歲還控制不住,再打針也不遲。”接著,李教授又介紹了中藥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項等,諾諾父母連連點頭,放心滿意而歸。
9歲8個月的小雨身高132厘米,相比同齡男孩有點矮,媽媽擔心他有矮小癥,所以帶他到李嬪門診“求說法”,看看是否需要人為“拔拔高”。經檢查,小雨骨齡8歲半,外生殖器尚未發育。對照169.5厘米的遺傳身高(根據父母身高計算得出的子女最終身高),李教授認為,小雨目前132的身高屬于正常范圍,現在無需干預,也不能干預,平常注意監測身高、觀察發育情況即可,只要不提前發育,最終身高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可以過3個月再來看看身高情況”,聽到李教授的話,小雨媽媽心中的大石頭終于落下了:“您是‘老法師,您說正常,我的心就定了!”
(圖片說明:這兩張曲線圖是李嬪看門診時最常用的工具,患兒身高、體重是否正常,對照圖表一看便知)
耐心科普,患兒家長的解惑者
9歲3個月的娜娜身高147厘米,因乳房發育、卵泡刺激素升高、骨齡11歲等被診斷為真性性早熟。從婦科超聲檢查結果來看,李嬪估計娜娜不久就要月經來潮了。是否需要治療?如果不治療,將來身高會不會受影響?面對娜娜父母的一連串疑惑,李嬪娓娓道來:“一般女孩10歲之前月經來潮被稱為性早熟,是否需要治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孩子自理能力不錯,可以處理月經來潮后的衛生等問題,不影響上學,不影響心理健康,根據她現在的情況,可以不治療,畢竟治療也可能會帶來一些副作用。根據你們的身高,娜娜的遺傳身高是158厘米,結合她現在的身高,將來應該可以達到158厘米。但如果病情進展快,將來也可能達不到158厘米。如果現在決定暫時不治療,可以回去觀察,定期復查,看病情進展的快慢,然后再決定下一步怎么做。”聽了這番詳細解釋,娜娜父母心中的疑惑解開了,決定先觀察,暫不治療。
性早熟對兒童身心發育(身高、心理等)有很大的不利影響,治療的核心在于抑制性發育、改善最終身高。對于性早熟的藥物治療,李嬪常常對患兒家長說:“根據病情,能不吃藥的最好不吃藥;服用中成藥(復方地黃合劑,復方逍遙合劑等)能控制病情進展的,最好先服藥,療效不好再打針(注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真性性早熟、病情進展快的,必須打針。”除了藥物治療,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也是患兒父母普遍關心的。每看一位患兒,李嬪都會不厭其煩地向家長傳遞相關理念和知識,如多運動、早睡覺、睡足9小時、合理飲食等。
不見病人也看病,患兒家長的貼心人
看病,醫生首先必須得看到病人。但在李嬪的門診,卻有不少患兒并未到場,而是由家長帶著病歷和檢查資料前來就診。原來,工作日孩子要上學,請假有諸多不便,特別是外地的,往返一趟需要請兩天假,于是有些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復診患兒,便由家長帶著病歷前來請李教授開藥、調整治療方案。
8歲的苗苗來自福建,因乳房發育,一個月前來找李嬪就診過,被診斷為性早熟。苗苗服用中成藥一個月后,媽媽帶著病歷來復診,同時向李嬪介紹苗苗一個月來的變化:“上個月就診時身高123.9厘米,現在124厘米,乳房小一點了,軟多了,也不怎么疼了……”邊翻病歷邊聽介紹,李嬪權衡了苗苗的性發育程度和骨齡情況,判斷出之后病情發展的趨勢,為苗苗調整了治療方案。
10歲的思思和恩恩是一對雙胞胎姐妹,身高130.5厘米,家長覺得她們個子長得太慢,思思還有乳房發育現象,所以來就診。分析了她們的病情后,李嬪開出了相關檢查單,囑咐患兒媽媽:“等檢查報告出來后,周四上午到瀘定路院區找我,孩子不用來,你來。”正為以后請假就診發愁呢,聽聞此言,患兒媽媽連聲道謝。
除了可以不見病人,李嬪還為患兒提供其他方便。有時候,有些復診時需要上午空腹驗血的患兒,掛號時被排到下午才能就診,對于這些病人,李嬪會在上午幫他們“插隊”,先給他們開化驗單。對于下次就診前需要做檢查的患兒,李嬪會盡量在本次門診時開好檢查單,為家長省去一次掛號費。
輔助性別選擇,患兒家庭的領路人
在李嬪的患者中,還有一些特別的孩子,14歲的女孩小藝就是其中一個。一年前,正處青春期的小藝發現自己嗓音變得低沉,沒有乳房發育、月經來潮,輾轉來診。檢查發現,小藝雖然有著貌似女性的外陰,但體內并沒有子宮、卵巢,而腹股溝上方卻隱藏著睪丸,染色體為“46,XY”。原來,小藝其實是個男孩,因一種酶的缺乏而不能產生雄激素,結果出現上述癥狀。
對于這樣一個已經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決定成為“他”或“她”,已不僅僅是臨床醫學問題,更是倫理及社會問題。如果選擇繼續當女孩,由于沒有卵巢和子宮,不會自行產生雌激素,不會有自發的月經,成年后也無法生育。如果選擇當男孩,經過生殖整形并補充雄激素,小藝完全有機會成為一個外觀基本正常的男孩。恰逢小藝術面臨升學,李嬪與小藝及其家長共同討論后,決定讓小藝按照男孩進一步發育。在進行臨床治療、心理干預的同時,家庭也在搬家、擇校等方面為小藝的成長提供了環境支持。現在,小藝已經“變回”男孩了,雖然他和家人都有些不習慣,但他們非常感謝李教授幫他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文中患兒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