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型難”成白血病治療世界性難題
白血病作為一種惡性血液系統疾病,死亡率占兒童惡性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成人惡性疾病死亡率的第六位。治療白血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即骨髓移植。在我國,每年有6000余名患者需要接受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前,患者首先要 “配型”,因為經典的骨髓移植須在人類白細胞抗原(HLA)100%全相合的情況下進行,否則極易發生嚴重的排異反應。然而,即使是同胞兄妹,HLA全相合概率也僅有25%;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全相合的概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而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更令骨髓移植“雪上加霜”,配型成功如同“大海撈針”。骨髓移植供體來源不足已成為長期困擾白血病治療的世界性難題。
“北京方案”突破骨髓移植“禁區”
既然配型全相合的概率很低,那么配型非完全相合的“單倍體移植”,即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堂表親之間的移植能否成功?全世界的骨髓移植專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也為此開展了各種嘗試。過去,由于歐美單倍體移植生存率不及經典移植的1/3,故該技術在很長時間內被列為“禁區”。
我科團隊自1996年開始,對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誘導免疫耐受進行系統研究,為單倍體移植的成功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們首先為移植供者注射G-CSF,混合骨髓和外周血,將供者的干細胞調節到“既能容易植入患者體內,又不容易引起嚴重排異反應”的最佳狀態;然后給予患者 “抗胸腺球蛋白(ATG)”預處理和聯合免疫抑制,將患者體內的T細胞調節到免疫耐受狀態,成功跨越“HLA屏障”,使供者的單倍體干細胞能夠順利地在患者體內“生根發芽”,進而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統。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創新了多項單倍體關鍵技術,形成單倍體移植臨床體系,包括:①實現不同人群、不同疾病單倍體移植方案“個性化”;②改良供者淋巴細胞輸注技術,增強抗白血病效應;③以“精準醫學”指導精準排異預防;④建立國際認可的“單倍體供者優化選擇”原則;⑤建立符合單倍體移植特點的感染合并癥(病毒、真菌等)防治體系。2016年世界骨髓移植協會(WBMT) Kodera主席將該體系稱為“北京方案”,并將其推薦為缺乏相合供者的移植可靠方案。
原創技術造福白血病患者
“北京方案”使惡性血液病患者能從自己的父母或子女身上找到治療用的干細胞,使白血病5年無病生存率由化療時代的20%~40% 提高到68%~74%,遠遠高于2015~2016年歐美主要移植中心報告的生存率(40%)。截至2015年底,通過該方案治愈的中國白血病患者已超過5000人。
同時,“北京方案”也實現了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輸出,法國、意大利、以色列、日本、韓國等國已將該技術作為臨床常規應用,歐美患者采用“北京方案”的比例也大幅上升。
專家簡介
黃曉軍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亞太細胞治療學會主席,亞太血液聯盟常委會主任,美國血液學會國際常委會委員。擅長血液系統各疾病的診治。
專家門診:周一下午,周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