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科 周丹丹 洪江(主任醫師)
近年來,國內馬拉松賽事如同雨后春筍般在各地舉辦,賽事規模逐年擴大,參加馬拉松賽跑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新時尚”。然而,馬拉松選手“猝死”的事件也頻頻發生:2004年北京馬拉松賽,猝死2例;2005年北京馬拉松賽,猝死1例;2012年廣州馬拉松賽,猝死1例;2014年昆明高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猝死1例;2015年合肥馬拉松賽,一位選手在臨近終點時猝死;2015年11月上饒半程馬拉松賽,一名選手在沖過終點后猝死;2016年底,廈門 (海滄) 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猝死2例。
跑馬拉松,不能光有“熱情”
近些年,馬拉松賽事的報名者以學生和非專業人士居多,約占總報名人數的90%。在這部分參賽選手中,絕大多數人平時的訓練都達不到相應的強度,部分選手甚至只是出于對馬拉松賽事的熱情和好奇才來報名參賽的。尤其是一些在校大學生,他們對比賽的困難程度嚴重估計不足,對馬拉松賽的風險重視不夠,僅憑一種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的激情來參加比賽。正是這些平時沒有正規訓練或者訓練強度達不到相應水平的選手,增加了比賽過程中醫療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
馬拉松賽具有賽程長、保障線長、人員多、競賽項目多、參賽人員年齡跨度大等特點,雖然運動速度不是很快,但絕對運動強度大,是一種周期性、耐力性運動,并非所有人都適合。近些年馬拉松賽事中的醫療突發事件,多半是選手本身原因引起。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就去參加馬拉松,自己的體力如何,能跑多久、多遠,是否存在心腦血管疾病等,都是未知數。可以說,不做準備、不訓練就參加馬拉松,是對自己、對家人,甚至是對賽事不負責任的行為。某些疾病患者平時沒有不適癥狀,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參加馬拉松比賽最容易發生意外。因此,參賽選手宜在賽前進行必要體檢。有慢性病家族史,尤其是心血管病家族史者,要慎重參賽,參賽前必須經過專業醫生的檢查和評估。
五類人不適合跑馬拉松
1.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肥厚型心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者,不宜參加馬拉松比賽。近期有胸悶不適,運動后感到胸悶、胸痛,運動中臉色發白發青者,也不適合跑馬拉松。
2.肺部疾病患者 病毒性感冒未愈者不宜長跑,以免誘發心衰和心肌炎。尤其是暴發型病毒性心肌炎,有猝死風險。如果感冒持續兩周以上沒有好轉,還伴有咳嗽、胸悶、心慌、憋氣,應引起重視,及時就診。
3.糖尿病、肥胖患者 糖尿病患者在高強度運動過程中容易發生低血糖。肥胖者往往有代謝障礙,長跑運動消耗過大,容易發生危險。
4.兒童和老年人 體力消耗過大、持續時間過長的運動,對兒童生長發育不利。年紀過大的老人,內臟器官和組織功能減退,不適合高強度運動。
5.平時缺乏運動者 平時缺乏鍛煉者貿然參加長跑比賽,很容易發生意外。參加馬拉松賽或長跑前,一定要有長期、系統性的鍛煉。
跑馬拉松,要循序漸進
跑馬拉松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以慢跑為主,從1千米、2千米、3千米,逐漸過渡至6千米、10千米、15千米,以后每次運動量保持在14~15千米。跑速最初宜控制在每千米6~7分鐘,逐漸加快到每千米4~5分鐘,同時不斷更換跑步路線,每周鍛煉3~4次。馬拉松運動需要科學的訓練和指導,應堅持“健康第一,快樂第一,科學第一,生命安全第一”與“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永不止步”相結合的理念。
洪江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危重病科(北部)執行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電學會委員,中國心律學會急診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急診專委會常委。擅長心臟病的急救,內科疑難病癥、心血管危重病癥的處理,尤其是高血壓和心律失常的診斷和處理。
特需門診:周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