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老年人推薦一個健康標準,即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健康標準——“五快”和“三良”,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說得“快”、走得“快”,配合良好的個性、處事能力和人際關系。老年人要想達到這一新標準,需從鍛煉、睡眠、心態、飲食努力。
量身而行多鍛煉
科學、規律、持久的身體鍛煉可以有效調節身體各臟器的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鍛煉時間可以選擇上午7~9時,或者下午3~5時,氣候適宜時,可以多參與室外活動,注意保暖;氣候不佳時,可選擇室內活動筋骨。古人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當人們進行身體鍛煉時,應量力而行,以全身微微汗出、活動后感覺全身舒適為度,可以選擇慢跑、散步、練太極、做氣功、登山、游泳等活動,不適合劇烈運動。
鍛煉前應避免空腹,可少量進食及飲水,以防發生低血糖。容易發生低血糖的中老年朋友,可以隨身帶些含糖量較高的食品,如面包、糖塊、巧克力等,以備不時之需。活動后應休息半小時左右再進食。
舒緩調節助睡眠
老年人常出現睡眠伴情緒障礙,焦慮、抑郁、緊張、激惹等情緒還會加重失眠。
睡前,可以靜坐或躺在床上,微閉雙眼,緩慢呼吸,放松身體,聽舒緩的音樂,有助睡眠。失眠患者常因欲寐而不能寐,產生期待性焦慮,大部分人會夸大失眠問題。此時,倒不如說服自己不睡,減少期待性焦慮,反而容易入睡。另外,睡前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在醫生辨證后,還可加入助眠、舒緩作用的中藥。如果想要服用寧心安神類中成藥,如舒眠膠囊、百樂眠膠囊、烏靈膠囊等,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積極心態笑人生
老年期的來臨,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懷著坦然的心態來迎接。老年人會因社會角色的轉換,適應不了突然的安逸;因家庭角色的轉換,適應不了突然的落寞;也會因生物學的衰老,適應不了突然的痛苦,產生孤獨、寂寞、自卑、抑郁等負面情緒。
老年人可以適度擴大生活圈,以新的身份重新回歸社會生活。更新自我評價,廣泛交友,培養興趣愛好,例如嘗試跳廣場舞等。同時注重夫妻之間的交流、朋友之間的關懷。
體質的減弱、慢性病的纏繞和由此帶來的疼痛等也會影響情緒。老年人要正確認識疾病,通過向醫生咨詢、與病友交流,積極接受治療,不過度依賴藥物,亦不擁有抗藥心理。
藥食調理助長壽
選擇合理的營養攝入方式并保證大便通暢是老年人調理身體的關鍵。老年人的飲食宜多選優質蛋白質,植物油可選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如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還可適當增加一些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如山楂可促消化、減少食后腹脹,山藥、薏苡仁可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冬天適當食用蘿卜,可補益腎陽。
古人云:“若要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長壽者多與習慣性便秘“絕緣”。正常的排便習慣需要飲食中的膳食纖維來幫忙。此外,還可配合中藥古方改善便秘,如大便干結、小便頻數者,可配合麻子仁丸;情志欠暢者,可配合四磨湯;唇舌干燥、時欲飲水者,可配合五仁丸等。老年人的體質多半虛實夾雜,以虛為主,適當進補藥食可補虛。但虛實枉正,易犯虛虛實實之戒,故老年人千萬莫以嗜補求長壽。
君子三戒須做到,平生不重于虛榮;
和調氣血除隱患,中醫養生方顯效。
專家簡介
熊旭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危重病和感染性疾病。
專家門診: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