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峰
摘 要:通過分析體育課學習評價的理念、目的、內容和組織實施形式等方面演進、現狀和問題,提出以“會用”為導向的學生體育課學習評價策略,為解決綜合評價操作性和量化的難題提供全新視角的參考。
關鍵詞:會用;體育課;學習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2-0009-02
體育課學習評價是體育課程實施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何評?評什么?怎么評?的不同定位,往往會明顯地體現出評價者或者學校體育教學的價值取向,就如當前一些學校出現以體質健康測試的成績來代替體育課學習評價的現象,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之一是評價者和學校把“功利”即迎合各級體質健康測試排名作為評價的目標,之二是體質健康測試均為量化指標,相對綜合評價中的定性評價而言可操作和簡便性優勢更大,由此也就順理成章地把體質健康測試結果作為體育課學習評價的內容了,但這不符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對于學生體育學習評價的建議。《課標》明確倡導,體育與健康學習評價以多元的內容、多樣的方法、多元的評價標準和評價主體,構成科學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評價體系,多方面收集評價信息,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潛能,調動他們的體育與健康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學”和教師更好地“教”。從《課標》的倡導不難看出體育課學習評價需要從評價的理念、目的、內容和組織實施形式等方面做系統的思考和設計,綜合評價就此成為目前體育課學習評價的主流,但不可否認綜合評價在實踐中操作性和實施技術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一、體育課學習評價演進及存在的問題
體育課學習評價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進程而演變,從教學大綱時代的規定考試項目綜合評分到當下課程標準倡導的綜合評價,體育課學習評價從多個維度朝著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方向演進。考察各維度演進過程不難發現,綜合評價形式符合當下教育發展規律,但還是沒有完全突破技能評價的瓶頸。
1.體育課學習評價理念的演進。教學大綱時期,評價的理念更多的是指向甄別與選拔,這與當時培養精英的教育價值取向有關,因此必須要有統一的評價標準,教師為評價的唯一主體,以便通過統一的標準準確地將所教的學生“排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從而確立了評價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而全體學生必然是有差異的,因此,體育課學習評價確立了順應課程改革需要的理念,即評價內容應全面并具有選擇性、評價方法的選擇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評價主體需要多元。
2.體育課學習評價目的的演進。以往的體育課學習評價主要目的就是明確階段學習結果是幾分以及排名,只是給出每一個學生一個冷冰冰的分數,并為評選“三好學生”等優秀學生提供依據。綜合評價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分數和排名,更多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評價讓學生和教師了解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發現學習中存在的短板進而為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有效信息;通過評價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培養提高評價能力,由此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增強學習體育的自信心,并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別人的長處與不足。
3.體育課學習評價內容的演進。隨著體育課學習評價理念和目的的演進,《教學大綱》和《課標》雖都采用多項內容綜合評分形式,但就具體內容而言且不盡相同。《教學大綱》評分內容由體育課出勤和課堂表現、體育常識、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運動技能和技巧四個部分構成,且具體考核的項目和評分、各部分權重均有明確規定。《課標》評價內容由體能、知識與技能、態度與參與和情意與合作四部分組成,各部分權重和具體評分標準由教師自行根據學生情況確定。
4.體育課學習評價組織實施形式的演進。定量的評價組織形式一直以來是廣大一線教師最常規使用的方式,具備操作性比較好的特點。以往對運動技能的評定除了項目測試以外,還有對技術動作的評定即技評,根據用文字描述的動作評分標準換算成相應的分數,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最終還是以分數量化的方式實施。而當前體育課學習的綜合評價,不再是單純的定量評價,出現了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相對性評價等組織實施形式,這些形式都是由評價的理念和目的所決定。
5.體育課學習評價存在的問題。綜合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體育課學習評價采用綜合評價是符合當前教育改革需要的,其所倡導的理念和采用的組織實施形式雖已得到廣泛認同,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其中操作比較繁瑣和缺少技能評價標準是兩大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體育課學習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除了體能評價有量化的標準可以參考以外,技能、態度與參與和情意與合作都沒有簡潔的標準特別是量化的標準可以參考,即使這三個方面有表現標準(如《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中的表現標準)和一些評價量表可以參考,但這三方面特別是運動技術與技能評價量化難題短時間內還得不到本質性的突破,由此決定了操作性不強。因此,體育課學習綜合評價在這三個方面缺乏比較經濟的組織實施技術操作工具,且在以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存在這個問題。體育課學習評價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盡管采用了綜合評價,技術技能的評價卻仍停留在單個技術動作的評定上,缺乏“會用”的評價策略。體育課學習評價如果確立“會用”的理念并實施,將會較好地解決體育課學習評價問題。“會用”的本質是技術動作學習結果的呈現應該是會比賽、會在生活中運用、會在其他運動項目中運用等,而這些“會”的前提是專項運動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團隊配合熟練、積極主動鍛煉、掌握科學鍛煉知識等。因此,通過對“會用”的考察就不難評價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程度,不難評價態度與參與和情意與合作方面的情況。建立以“會用”為導向的學生體育課學習結果評價制度,可以彌補綜合評價技術缺乏的現狀。
二、“會用”為導向的學生體育課學習評價策略
體育課學習評價采用綜合評價,在實踐操作中往往跳不出綜合評價的幾個固有內容,而很少去思考學校體育課外活動中有關內容可以作為評價的手段。學校體育課外活動中較為常見的有體育節、小型單項運動競賽、某某項目嘉年華、某某項目吉尼斯以及近期興起的某某項目聯賽和全員運動會等,對這些活動和比賽的內容加以改造就可以成為“會用”為導向的學生體育課學習評價方法。根據上述“會用”本質含義和價值指向對學校常用體育課外活動內容進行改造,“會用”為導向的學生體育課學習評價方法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種。
全員校園吉尼斯。原有校園吉尼斯通常是以單項作為比賽內容,以整個學校為單位設置獎項,該單項內容往往與體育課的內容關聯不緊密,這樣的設計不適合作為面向全體學生的評價方法,而把比賽內容改造成包含體育課學習內容的組合練習,獎項設置分成小組、大組、班級、任教班級組團、年級、學校加上男女等各個層次,再在每個層次中設置不同等級獎項,就能夠讓每一個參與者獲得相應的吉尼斯成績,從而實現“會用”為導向評價。例如,體育課學習內容是足球腳內側運球,吉尼斯比賽項目可以設置為“接同伴傳球+足球腳內側運球10米+向左側突破傳球入門+快速跑到指定地點”,獎項根據人數和需要設置為每層次N級(小組n人,一級、二級……n級),用完成組合練習時間和成功率作為區分各級的標準。
全員校園聯賽。已有的校園單項比賽存在參加比賽人員少、比賽場次和賽期短等短板,比賽項目也不能完全體現體育課教學內容。從“會用”的視角設計,首先要將比賽內容與體育課學習內容緊密關聯,因此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等以外,應該充分考慮適合普通學生,人人能參加比賽的項目設計。這可以從傳統項目比賽(改變規則降低要求)、生活中會用(健身方法等)和其他項目中會用(專項體能組合練習等)拓展豐富比賽項目。例如,通過田徑項目學習,學生學習了發展各種體能的練習方法后,設置“設計體能鍛煉方法”的聯賽,在提供氣候、環境、生理基礎等要素情況下,累計比誰的方法合理和多。其次比賽的場次和賽期必須符合聯賽的特征,即場次足夠多和賽期足夠長。再次就是比賽的層次和獎項設置,同樣可采用全員吉尼斯的方式。
全員校園運動會。說到學校運動會馬上就會聯想到田徑運動會,確實學校田徑運動會長期以來就是學校運動會的代名詞,她就如大綱時代的評價理念“甄別與選拔”,是少數人“玩”多數人看,已經不能承擔《課標》所倡導的評價要求,也與體育課學習評價內容不相匹配。要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參加運動會比賽,首先必須改革比賽項目,用“會用”的理念把體育課學習內容設計成為運動會比賽項目。如杭州拱墅區加入“全國學校體育聯盟”試驗區后,很多學校都已經嘗試了“聯盟”推廣的全員運動會,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發展,新創了項目為主體的全員運動會,如杭州拱宸中學排球全員運動會、杭州北苑實驗學校籃球全員運動會、杭州啟航中學足球全員運動會等,把體育課學習內容設計成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既可以讓每個學生能夠參與又能夠檢驗所有學生技能掌握運用情況。在體育課學習評價中教師就可以將全員運動會上學生獲獎成績作為評價結果,但需要將目前的全員運動會做適當調整才符合體育課學習評價的要求。改變方式是參照全員運動會模式,做成“迷你全員運動會”,把參加的范圍、人數、時間、項目數量相應調整,可以按組、班、年級、學校等不同范圍、人數進行比賽,項目也可以一次只進行一項,時間可以是課內、課外,如利用下午體育鍛煉課時間等。
以上三種“會用”為導向的學生體育課學習評價方法,不僅轉變了以評價單個運動技術學習為主體的評價體系,更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是可以建立以“會用”為導向的學生體育課學習評價體系,從而撬動體育課教學質量、大課間和課外體育活動效率的提升。三種以“會用”為導向的學生體育課學習評價方法,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綜合評價缺乏操作性的難題,也為突破運動技能量化評價困局創造了可能,并且使學生在體驗運動競賽過程中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做到課內外體育內容相銜接,保證鍛煉時間和可持續性發展,形成“教學-練習-檢驗”的有效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季瀏.初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全日制小學體育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