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玲
【摘要】 目的 研究振動感覺閾值(VPT)檢查篩查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的價值。方法 200例糖尿病患者, 根據是否發生外周神經病變狀況將其分成觀察組(發生)與對照組(未發生), 每組100例。采用神經傳導感應(NVC)和震動感覺閾值給予雙向診斷和篩查, 比較兩組診斷效果。結果 觀察組振動感覺閾值及神經傳導感應異常檢出率分別為87.00%、64.00%,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4.00%、36.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振動感覺閾值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神經傳導感應,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振動感覺閾值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神經傳導感應,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患者采用振動感覺閾值檢查, 操作簡單, 檢測無創傷, 檢出率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振動感覺閾值;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5.035
糖尿病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多發的一種慢性疾病, 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后, 較易引起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外周神經病變就屬于糖尿病多發的一種并發癥[1-3]。主要表現為植物神經受損而造成的肝功能障礙, 所引發的手足部麻木無知覺和皮膚溫度感覺異常等癥狀[4-6]。在臨床的診斷中常采用神經電生理檢測作為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的主要診斷方法, 其中振動感覺閾值檢查其操作簡單和無創傷等特點, 深受臨床醫生的青睞。本次研究采用振動感覺閾值檢查篩查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 同時與傳統檢查方式進行對比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2月~2016年3月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2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所有研究對象采用常規體征檢查、血常規檢查和生化檢查等, 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根據是否發生外周神經病變狀況將患者分成觀察組(發生)與對照組(未發生), 每組100例。對照組患者中, 女40例, 男60例;最小年齡43歲, 最大78歲, 平均年齡(62.4±12.1)歲;病程1.0~11.5年, 平均病程(5.5±3.2)年。
觀察組患者中, 女45例, 男55例;最小年齡44歲, 最大79歲,
平均年齡(62.9±12.8)歲;病程1.0~12.5年, 平均病程(5.8± 2.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檢測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對象均采用神經傳導感應檢測和振動感覺閾值檢測。振動感覺閾值檢測設備采用美國Summit Doppler Systems公司提供的生物感覺定量測試儀, 患者選取平臥位對四肢給予震動感覺檢測, 檢測時將初始電壓設置為5 V, 然后更具檢查情況逐漸調整上浮電壓, 直到患者感覺四肢觸感清晰為止, 連續檢測3次取平均值。采用上海海神NDI-500P+神經傳導檢測儀對患者神經傳導感應進行檢測, 患者選取半臥位, 將電機觸頭外端涂抹導電凝膠后經腓總神經向腓淺神經和雙側神經進行檢測。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詳細觀察記錄所有患者的振動感覺閾值異常癥狀的檢查率神經傳導感應異常癥狀的檢查率。振動感覺閾值判定標準;低風險為0~15 V;中度風險16~25 V;電壓>25 V即為高危切點, 表明異常。神經傳導感應判定依據相關文獻[7]。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振動感覺閾值及神經傳導感應異常檢出率分別為87.00%、64.00%,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4.00%、36.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振動感覺閾值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神經傳導感應,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振動感覺閾值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神經傳導感應,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由于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的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進而讓糖尿病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 進而明顯的增加了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的發病率, 顯著的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8-12]。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主要臨床癥狀包括有肢體末端神經麻木、膝腱反射、肢體感覺發生障礙、深淺感覺障礙等表現, 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3]。
相關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中后期癥狀存在較高的神經病性變風險, 嚴重者可導致患者致死致殘[14]。由于糖尿病患者在初始階段并發神經病變, 但特異性癥狀不明顯, 患者在中晚期臨床癥狀才緩慢表現出, 因此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和治療帶來相當大的困難[15]。采用振動感覺閾值檢測是當前臨床檢測中較為先進的較為準確的一種定量檢測方法, 能有效通過震動感覺的電壓指標作為準確的數據參考, 有效利用糖尿病患者自身的神經觸感給予信息的傳導, 進而真實準確的反映出糖尿病患者神經纖維的特定神經解剖學通路情況[1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振動感覺閾值及神經傳導感應異常檢出率分別為87.00%、64.00%,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4.00%、36.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振動感覺閾值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神經傳導感應,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振動感覺閾值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神經傳導感應,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振動感覺閾值檢查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具有較高的檢查率, 同時明顯高于傳統的神經傳導感應檢查。而且, 采用振動感覺閾值檢查具有操作簡單和無創傷等特點。
總之, 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患者采用振動感覺閾值檢查, 操作簡單, 檢測無創傷, 檢出率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娟, 曾輝, 李連喜, 等.振動感覺閾值(VPT)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中的診斷價值.復旦學報(醫學版), 2013, 40(1):31-37.
[2] 儲舟, 華文進.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研究綜述.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5):3151-3152.
[3] 吳昊澤. 81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中醫證型特點分析.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4.
[4] 秦秀寶, 丁淑貞, 崔麗艷.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及護理研究進展. 全科護理, 2016, 14(21):2176-2179.
[5] 段紅應, 周朝華, 劉生華, 等. 手足十二針配合中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5例. 中醫外治雜志, 2014, 23(1):25-26.
[6] 何菊美.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研究進展.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78):48.
[7] 陳秀英, 張愛萍, 楊麗, 等. 神經傳導速度對Ⅱ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早期診斷價值. 現代電生理學雜志, 2010, 17(3):146-148.
[8] 楊毅, 鮮楊, 李蓬秋, 等. 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與振動感覺閾值關系的研究.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6, 24(2):135-137.
[9] 杜娟. 護理干預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15):138-139.
[10] 張敏, 葉曉梅, 金海英, 等. 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關性研究. 北京醫學, 2015(2):171-172.
[11] 金慧敏.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合并肺結核咯血臨床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6):105-106.
[12] 蟻淳, 陳佩儀, 陳琳瑩.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治療和護理的研究進展.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12):1363-1366.
[13] 趙林穎, 韓曉華, 吳建波. 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體會.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12, 34(2):126-127.
[14] 張志紅, 晏丕軍, 馬紅艷, 等. 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振動感覺閾值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關性研究.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12):1-3.
[15] 晏丕軍, 張志紅, 徐勇, 等.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振動感覺閾值的關系.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6, 41(1):58-64.
[16] 祁鈺.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定量感覺檢查的意義.陜西中醫, 2016, 37(7):87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