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中國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土地被人們所利用,但古墓周邊的土地并沒有體現出它們應有的價值。想要提升古墓周邊土地的利用價值需要采用景觀的方式,在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場地的設計尤為重要。所以,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為在保護古墓前提下的公園場地設計,想要通過對二者結合的研究使公園的景觀設計更加合理,更加和諧。為以后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及周邊土地的開發利用提供合理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古墓;場地;地形;空間
古墓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土地的合理使用對其尤為重要。通常情況下土地在被圈定位為保護區用地后民眾不能對此地塊進行隨意使用,但由于政府方面疏于管理所以很大一部分處于較為落后的保護狀態,這樣既浪費了土地又使得該古墓的文化傳播受限。而想要合理的利用這塊土地就要尋找出一種正確地方式。以達到在保護的前提下對土地進行開發,在保護文物、宣傳文化的同時利用該場地為人們創造美好環境的目的。在目前來看較為有效方式則是在古墓的周圍建造公園,用景觀的方式科學、有效的保護古墓。而古墓中的墓葬區,墓道等地下環境較為復雜,這樣看來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建造公園,場地設計的合理性則是尤為重要的。
場地設計的內容可以從三個角度理解,從宏觀角度看,場地設計決定場地的宏觀場所性,具體指領域性與環境認同感,設計時應對交通組織、空間環境布局、建筑物、構筑物、園林小品、植物以及配套設施等內容的進行統籌規劃;從微觀角度看,場地設計決定場地微觀效果,具體指細節性,包括具體的廣場及道路的鋪設方式、場地的豎向設計、空間的營造以及植物的配置等;從精神層面的角度看,場地設計應充分挖掘場所精神,將具體的場地與理論相結合,體現該場所的地域文化特色[1]。
1、現狀分析
“因地制宜”是一句流傳至今的老話,它的工作主要包括現狀調查以及在調查的基礎上所做的基地分析工作。現狀情況的調查一般通過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相關圖紙了解基本信息,二是通過現場勘查對已有信息進行補充。通過現狀分析了解場地的歷史文化、基礎設施分布情況、地形及水文地質、氣象、生態植物分布情況以及社會需求。
2、場地分區
場地設計必須堅持從整體到局部逐次遞進的過程。場地分區簡單來講就是將基地劃分成若干區域,再將場地中所包含的內容按照一定關系分成若干部分組合到這些區域中去。對于古墓周圍建造的公園而言場地的分區則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以重點保護區及一般保護區為基礎進行區域的劃分。在重點保護區中我們應該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可再處理性原則以及古墓本體保護與景觀環境相協調原則。在一般保護區中我們應該堅持適當建設原則、保護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的原則等。在重點保護區域內最好設置靜態空間,讓游人在這里放慢腳步,不僅是對先人的敬仰又能靜心細細品味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游人提供一個觀賞、品味、反思的環境。在一般保護區域內最好設置動態空間,主要是因為這里有較為完整的空地,在這里可以建造建筑、種植大喬木等,限制性相對較小。而且遠離墓冢本體設立動態空間也是對墓冢主人的尊重。避免世人的嬉笑嘈雜影響了先人[2]。
3、交通流線組織
交通設施指由道路、停車場和廣場組成的交通系統,可分為人流交通、車流交通、物流交通等。交通系統將場地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同時也使它們同外部取得聯系。在這里需要我們確定出入口、組織主次流線、布置停車場的位置等。
4、地形的塑造
地形設計應根據分區需要進行空間組織,安靜休息區,要求地形復雜,有一定的地形地貌;而用于游人活動的區域,地形變化就不宜過于強烈,以方便開展大量游人短期集散的活動;兒童活動區不宜選擇過于陡峭、險峻的地形,以保證兒童活動的安全;建筑等多建在平地地形;水體用地則要調整好水底標高、水面標高和岸邊標高;園路用地,則依山隨勢,靈活掌握,控制好最大縱坡、最小排水坡度等關鍵的地形要素。
地形設計應根據造景需要確定山地的形體、丘陵起伏、緩坡、微地形等陸地造型;還要標示出湖、池等水體造型,并要標明湖面的最高水位、常水位和最低水位;確定主要建筑所在地的地坪標高、廣場高程以及道路變坡點標高,同時還必須標明基地周邊市政設施、道路以及與基地鄰近場地的地坪標高,以便確定基地與周邊環境之間的排水關系[3]。
5、空間設計
景觀與空間是密不可分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景觀藝術就是對空間組織利用的藝術。對于古墓場地而言,場地現狀空間主要有封土堆圍合而成,游人的視線被完全遮擋,這就使得圍合起來的空間具有相對私密性。而在封土堆與開敞的場地相接處,游人的視線部分被遮擋,又形成了半開敞空間。在開敞的平地處,游人可以對這片區域一覽無余,于是形成了開敞空間。綜上所述,私密空間較適宜設置在封土堆較密集的重點保護區域,開敞空間較適宜設置在開敞的平地即一般保護區域,二者的交接處則適合設置半開敞空間。
6、綠化環境設計
在重點保護區域內覆土深度有限,所以只能選擇淺根性植物。在一般保護區內可以選擇栽植部分喬木,在開敞空間內適合喬灌草相結合的栽植方式。但密度不宜過大,否則失去了開敞空間的意義。
在私密空間中本應選擇高大茂密的喬木,但由于古墓場地的特殊性,所以在這里的私密性主要是利用了地形圍合的私密空間,在植物選擇方面,主要以淺根性的落葉喬木為主,例如法桐、刺槐、杜仲。建議搭配觀賞草,例如畫眉草、細葉芒、花葉芒、大白茅等。在半開敞空間,適宜選擇喬木及地被搭配種植的種植方式,而且在封土堆旁種植常綠樹也是對先人的祭奠。在開敞空間中使用觀賞草替代部分單純的草坪不僅增加了觀賞性而且利用了觀賞草的色彩和質感還營造出滄桑之感,烘托了開元公園的主題氛圍。
以上是對古墓場地中建造公園時場地設計的初步探討,將古墓環境及周邊場地利用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充分利用古墓本身的地形和冢與冢之間圍合成的現有的空間,使得后期建設的公園更加“因地制宜”并對文物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古墓周圍的環境得到保護的前提下使得公園建設成為既能保護文物又能改善環境、提升周圍土地品質的科學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O·西蒙茲、巴里·W·斯塔克,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朱強、俞孔堅,王志芳等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53.
[2] 張伶伶,孟浩.場地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 2010:54.
作者簡介:姓名楊健(1991.03),性別女,籍貫(陜西省榆林市),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歷(2014級碩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