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義紅+黃鋼+王書長+黃書立+陳敬奎+黃萬里
【摘要】 目的 探討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48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患者均進行脾動脈栓塞術治療, 觀察手術前后脾功能亢進改善情況。結果 進行脾動脈栓塞術治療后的有效率為95.8%(46/48), 隨訪6個月, 1例復發, 復發率為2.1%(1/48)。手術后, 患者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 (HCT)、血小板(PLT)水平均顯著高于手術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脾動脈栓塞術可以作為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理想的治療方法, 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脾動脈栓塞術;肝硬化;脾功能亢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5.071
肝硬化是當前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臟疾病, 它可以合并多種并發癥, 比如:脾功能亢進、肝腎綜合征、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各種感染等[1-6], 其中脾功能亢進可以引起患者血常規中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減低, 從而導致患者抵抗力低下、貧血、凝血時間延長、出血等嚴重并發證。目前, 對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治療, 包括脾切除術和脾動脈栓塞術[7-10]。其中, 脾切除術為該病的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但對于嚴重肝病致低蛋白血癥、黃疸、凝血功能障礙及合并心肺疾病患者, 就使得該手術難以進行, 風險較大, 并發癥也較多, 而脾動脈栓塞術創傷小, 減少患者痛苦, 縮短住院時間, 并可重復進行, 從而脾切除術優勢不如脾動脈栓塞術[11]。因此, 對于2013年5月~2016年1月入住本院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的48例患者, 作者采用脾動脈栓塞術進行治療, 結果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治的患者為2013年5月~2016年1月進入本院治療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患者48例。其中, 男37例, 女11例。年齡35~62歲, 平均年齡(49.4±5.7)歲。病程2~26年, 平均病程(6.3±6.6)年。術前檢驗:WBC為(1.2~3.5)×109/L, 中位WBC 2.3×109/L;PLT為(25~80)×109/L,
中位PLT 56×109/L。納入標準:同時滿足肝硬化和脾功能亢進的診斷標準[12]。排除標準:①肝硬化頑固性腹水伴原發性腹膜炎的患者;②肝功能極差者, 如嚴重黃疸;③對造影劑過敏者。
1. 2 治療方法 在完善術前準備后, 按Seldinger技術, 首先經皮股動脈穿刺, 進行脾動脈造影, 在X線透視下明確脾動脈主干及分支的分布情況。然后, 將導管超選擇插入脾動脈中下級分支處固定, 使充分混合浸潤后的1 mm×1 mm×1 mm明膠海綿顆粒、25 ml造影劑以及160000 U慶大霉素, 經導管緩慢推入。隨血液循環流至脾動脈遠端小分支, 在栓塞過程中進行造影檢查, 至脾動脈血流量顯著減慢為止。栓塞脾臟 2/3左右;最多不超過80%[13-15]。栓塞完成后, 拔出導管, 加壓包扎, 沙袋壓迫4 h, 平臥24 h。術后抗菌、止痛治療1~2周。
1. 3 觀察指標 術后住院觀察2周, 進行血常規(WBC、RBC、Hb、HCT、PLT)檢查。觀察患者發熱情況及腹痛持續時間、并發癥的發生。出院后每2周門診復診1次, 觀察復發情況以及進行彩超檢查, 隨訪6個月。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術后一般情況 48例進行脾動脈栓塞術的患者, 其術后的脾臟均有不同程度的縮小, 最終46例有效, 2例無效, 有效率為95.8%(46/48)。所有患者隨訪6個月, 其中1例患者復發, 復發率為2.1%(1/48)。彩超結果顯示, 48例患者均無明顯異常情況。另外, 術后出現左上腹疼痛48例(100.0%);發熱40例(83.3%), 其中有2例為高熱(4.2%);右側腹膜炎3例(6.3%);脾周膿腫1例(2.1%)。
2. 2 手術前后血常規指標水平 手術2周后, 患者WBC、RBC、Hb、HCT、PLT水平均顯著高于手術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中, 48例進行脾動脈栓塞術的患者, 其術后的脾臟均有不同程度的縮小, 最終46例有效, 2例無效, 有效率為95.8%(46/48)。所有患者隨訪6個月, 其中1例患者復發, 復發率為2.1%(1/48)。彩超結果顯示, 48例患者均無明顯異常情況。另外, 術后出現左上腹疼痛48例(100.0%);發熱40例(83.3%), 其中有2例為高熱(4.2%);右側腹膜炎3例
(6.3%);脾周膿腫1例(2.1%)。另外, 手術2周后, 患者WBC、RBC、Hb、HCT、PLT水平均顯著高于手術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 脾動脈栓塞術在治療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達到了治療的預期目標, 可視為理想的治療方法。然而, 在手術后均表現出了一定的并發癥, 如出現腹痛、胸膜炎、脾周膿腫等。但只要在術前做好病例的選擇及圍術期的準備, 術中掌握好個體栓塞面積, 術后護胃和護肝以及對癥做相應的處理, 做好這些工作就能有效的控制并發癥的發生[16]。
綜述所述, 脾動脈栓塞術能夠有效的改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引起的血常規三系減少, 并且該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減少患者痛苦, 縮短住院時間, 減輕患者醫療費用負擔等優點, 為預防及減少脾動脈栓塞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 如胸膜炎、腹膜炎、脾周膿腫等, 要求術前嚴格做好病例的選擇(對于合并肝硬化腹水、腹膜炎、中至重度黃疸患者應作為禁忌證), 術中掌握好個體栓塞面積、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盡早發現及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癥, 減輕患者痛苦, 提高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的療效。脾動脈栓塞術可以作為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理想的治療方法, 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紅欣, 周鴻鯤, 張浩, 等.腹腔鏡與開腹脾切除術治療血吸蟲性肝硬化至脾功能亢進的比較.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 2014(3):253-255.
[2] 陳妤, 田虹, 黃曉麗, 等. 肝硬化合并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2014, 35(2):278-283.
[3] 徐小元, 丁惠國, 賈繼東, 等.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防治指南. 中華內科雜志, 2016, 55(1):203-219.
[4] 周培, 陳輝, 王魯文, 等. 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 2014, 24(1):27-30.
[5] 吳秀繼, 唐愛國, 鄧碧蘭, 等. 凝血四項及AT-Ⅲ、D-二聚體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4(6):755-756.
[6] 王曉霞, 鄒正升, 李保森, 等. 2002至2011年中國“北方”地區住院肝硬化患者病因構成及變化趨勢分析.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4(2):154-158.
[7] 于常輝, 黃純熾, 毛華, 等.部分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患者的112例臨床觀察.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 2013(2):
137-142.
[8] 趙雄, 李文靜, 江鷹, 等. 傳統脾切除術與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肝硬化合并脾亢的療效對比. 醫藥前沿, 2014(23):230.
[9] 林樹春. 部分脾動脈栓塞治療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的療效觀察. 醫學信息, 2013(22):225.
[10] 葛永濤. 脾切除術與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肝硬化合并脾亢的療效比較. 中國衛生產業, 2014(5):140-141.
[11] 關素安, 趙軍.脾動脈栓塞術在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治療中的應用.中國現代醫生, 2008, 46(4):156-157.
[12] 陸濤, 韋邦寧, 浦澗, 等. 脾動脈栓塞術在無法手術的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治療中的應用.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2012, 34(3):308-309.
[13] 王鵬.脾切除術合并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的療效對比.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25):92-93.
[14] Yoshida H, Mamada Y, Taniai N, et al.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Hepatol Res, 2008, 38(6):225-233.
[15] 胡金星, 孫長宇, 武淑環, 等. 丙型肝炎肝硬化脾臟切除或部分脾動脈栓塞術后抗病毒療效分析. 中國實用醫刊, 2016, 43(5):7-9.
[16] 孟克飛. 脾切除術與脾動脈栓塞術治療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的近期效果對照.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1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