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英
一、研究背景
教學是學生系統地獲得知識的一種主要有效途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一方面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新授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及時理解掌握的內容會造成后繼學習的嚴重障礙;另一方面學生已經獲得的知識有些由于暫時不用會隨著時間被快速遺忘,在以后的學習中要用時又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回憶再認,這極大地占用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增加了學習成本、降低了教學效率。
為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提出個性評價正向反饋的漸進漸離化教學,即在新知教學中注意知識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循序漸進,并準確地將個性評價實時地反饋到新課教學之中,做好與新知識相關舊知識或與新知識無關但學生掌握得不好的舊知識的回顧與復習,保證知識的漸離,有效地促進知識的理解、保持、深化。使得后續的教學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獲得優良的教學效果。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漸進漸離化教學。
他是一種同時具有漸進性質和漸離性質的教學實踐活動與教學方法(在特定條件下,可只具有其中一種性質)。
教學的漸進性,是指教與學兩個方面相互循序漸進,由表及里,由易及難,由近及遠,由已知及未知,在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學生認知、知識分析運用上體現為一定的階段性和層次性。
教學的漸離性,是指為了尊重遺忘規律及促進知識保持與運用提升,在新知識傳授與學習過程中,把與新授課有關的(或無關的)已授知識的相關習題與回顧穿插進去,其目的在于:讓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同時,鞏固已授知識,使其一直處于保持狀態、遺忘較少,并且也利于學生構建知識的網絡化與結構化、不孤立理解記憶知識。
這種教學模式同時具有漸進性質和漸離性質,教學的漸進性突出了新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而教學的漸離性表現為舊知識的回顧與復習,其中還包含有新舊知識的層次性以及兩者之間的連接關系。教學的漸進性與漸離性,既互為矛盾,又相互交疊融合,更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2)個性評價。
評價是一個運用標準對事物的準確性、實效性、經濟性以及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的過程。通過評價者對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根據評價標準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測量過程,最終得出一個可靠的并且邏輯的結論。評價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診斷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鑒定功能、引導功能。
教學活動中的評價主要包括教學評價、學習評價和學情評價等,教學評價有來自于學生的、其他教師的、教師自己的,學習評價有來自于教師的、其他同學的、學生自己的,各有差異性,所以教學中的“個性評價”就是在考慮到差異化因素后,針對某個具體個體或群體(學生、授課教師、班級、年級、學校)進行綜合研究和分析,結合漸進漸離化教學形成一套適合于不同個體或群體的個性化、發展性評價,這種個性評價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診斷、引導、激勵而不是鑒定、甄別、選拔。其中個體和群體是相對而言的,例如一個學生與其所在班級,學生是個體,班級是群體;而班級相對年級或學校而言,又是個體;其中最小的個體單位是單個學生、或單個授課教師。某個學校同一個年級中,具有不同學力層次的班級,同一層次學力的班級之間也存在具體班級差異,同一個班級里同樣存在不同層次學力的學生。
評價的結果要及時反饋給教師、學生、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家長,目的是調整、控制和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學、教、評應該彼此交融、相互作用,以得到正向積極的結果。
(3)正向反饋。
反饋又稱回饋,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來講,控制論中的反饋概念,指將系統的輸出返回到輸入端并以某種方式改變輸入,進而影響系統功能的過程,即將輸出量通過恰當的檢測裝置返回到輸入端并與輸入量進行比較、然后影響輸出的過程。
正向反饋是指受控部分發出反饋信息,其方向與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進或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可以產生積極作用、能夠促使事物朝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信息回饋。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案、課堂講解都屬于“輸入”,經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等教學過程,直接得到或衍生的“輸出”一般包括:學生學到的知識、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提升、價值觀的形成、方法論的完善、教師教學經驗的獲取與增長、師生關系改善或惡化等。教師和學生對“輸出”的相關信息進行多渠道、多方位的提取和分析,即形成個性化評價,反饋給教師、學生,促使教師調整教學方法、修訂教案等,促使學生改善學習方法、增加針對性習題訓練等,完善下一個漸進漸離內容,讓教、學朝向好的方向積極發展。這就是教學過程中的“正向反饋”。
三、具體實施
(1)漸進漸離化教學研究
近3個學年(2013年9月-2016年12月),筆者所在學校化學教研組完整地開展了3輪學案和教案的聯合制定活動(每一學年1輪)。后一學年的學案和教案的聯合制定,是在前一學年學案和教案的基礎上,吸收教學評價和學習評價的信息反饋后進行的。
開學初,針對一學期教學內容,依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現行教材,教師分工把每個章節的知識點梳理成文,研討、檢查后定稿。組內備課時根據梳理定稿的知識點、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研討分析,設計每一章節、每一堂化學課的教學,理順各知識點的內在關系,找出其中的重點、難點,研究新知識的教學和評價設計的漸進方法和途徑,找到普遍的應該滲透進去的舊知識的漸離內容,制定漸進漸離化教學的基礎教學案。
基礎教學案在教學設計上主要包括“回看入境、探究生成、拓展提升、學情評價”等4個環節。其中的“回看入境、探究生成、拓展提升”3個環節注重學生的前認知概念及原有知識對新授知識的正向遷移作用,注意循序漸進,逐漸深入提高,更關注教學的漸進性。 “學情評價”環節既注重評價設計的分層漸進,適合教師的分層教學,利于學生的循序漸進,并能從中診斷出學生對新授內容的掌握情況;又融入與這節課有關的原有知識的診斷、以及與這節課無關的重點內容或學生掌握得較差的知識的強化鞏固,做好漸離。通過“學情評價”環節診斷出學生對新授內容以及對錯誤或偏差的前認知概念的糾正或糾偏情況、對原有重點內容或掌握得較差的知識的再掌握情況,然后教師細致分析后進行梳理,使這節課的“學情評價”反饋成為后續教學設計中“回看入境”、“學情評價”漸離的輸入,如此循環往復、不斷溫故,學生在不斷滾動中不知不覺地就掌握了知識并能長久保持,而且學生抓在手中的永遠是網絡化、結構化的知識,而不是某個新授片斷,久而久之,學生綜合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任課教師在具體教學時結合漸進漸離化教學基礎教學案的主體內涵和拓展外延,根據不同層次班級或不同層次學生群體的接收和理解能力的差異性,參考上一節課通過學情評價后得到的知識點掌握情況統計,對基礎教學案進行針對性擴充或縮減,即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制定下一階段的漸進漸離內容,形成漸進漸離化教學的個性教學案。
(2)個性評價的設計及其正向反饋方法研究
把基礎教學案的“學情評價”部分的練習科學合理地分成“進階練習、變式練習、提高練習”和“留白”四部分,提高評價的診斷性和指導性等功能,供教師對不同班級、不同學力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選取”或“追加”,得到一定共性條件下體現差異性的個性化評價方法。
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設計多樣化的化學作業,如平江中學首創的并向其他學校推廣的經典家庭小實驗作業“化學妙妙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寫出實驗報告、拍攝實驗視頻。激勵學生發現并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或實踐體驗,感受到化學的魅力,理解化學學科的本質,培養探究精神,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學好化學的信心。同時也鍛煉了學生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運用恰當的文字、圖表、圖像、視頻和化學語言對自己發現的化學現象或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表述和信息加工。還有“思維導圖或概念圖”的繪制,便于學生融會貫通所學內容,體現思維可視化。
研究個性化評價對師生影響的反向性,剔除或縮小反向消極的影響因素,保留或放大正向積極的影響因素。有效運用個性化評價去控制和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使得學、教、評彼此交融、相互有效正向作用,以產生并得到正向積極的結果,形成正向反饋。
四、效果反饋
在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的3個學年期間,化學教研組教師在全校范圍內進行了正向反饋個性評價的漸進漸離化教學,有效地提升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化學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同時也提升了化學學科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了其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2014年-2016年三次蘇州市化學中考中,相比于同一個層次的其他學校,大幅提升了本校初中化學中考成績。教師在解題、命題等基本功比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在2016年全校首次學生調查問卷中化學學科成為學生最喜愛的學科,化學教師成為學生最喜愛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