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寶
摘 要:只有實現家校間的密切合作,才能形成最強的教育合力,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好地成長。但身處農村中學,深深體會到農村家校合作工作的開展遠不如城里學校開展的順利,農村學校的家校合作工作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農村;家校合作;影響因素
學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陣地,而家庭則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環境,因此,學校和家庭這兩個主要場所對青少年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實現家校間的密切合作,才能形成最強的教育合力,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好的成長。但身處農村中學的我,深深體會到農村家校合作工作的開展遠不如城里學校開展的順利,農村學校的家校合作工作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從五個方面探究其原因。
一、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重視程度不夠
影響農村家校合作的首要原因,就是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大部分農村家長都是靠種地、外出打工維持生計,他們不知道知識的巨大的能量,也沒有嘗到知識給他們帶來的甜頭,所以,他們在心里根本就沒有對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他們也就不愿也不會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花費太多的精力。
二、“孩子的教育責任全在學校”錯誤觀念的影響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從中國古代起就是一體的,時至今日,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更不容小覷。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很多家長的觀念依舊是“孩子我送到了學校,一切教育責任全在學校”。我們曾針對家長做過一份調查問卷,大致內容是:你最需要哪一方面的講座內容,后面跟著一個“意見欄”,結果第二天收上來的時候我們發現,整整一個級部的學生,90%的家長把前面都空著,只在意見欄上寫著“沒空”“沒時間”“不能參加”之類的話。可見,我們的家長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更沒有認識到家校合作的必要性,他們不知道參與家校合作既是作為家長的責任,又是作為家長的義務。孩子們一旦上學,他們就會從思想上放松對孩子的教育,認為這時候他們只負責“養”,供養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其他的“教”和“育”,責任全在學校、老師身上。
導致這種錯誤觀念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現在的農村家長很多依舊整日為生計而到處奔波,閑暇的時間很少,收入也有限,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我交了學費,孩子就歸你管,出了一切問題你負責;二是一直以來廣大農村的家長們都普遍被這種思想束縛,在這種大氣候的影響下,不斷有新的年輕家長成為這種思想的擁護者。因此,“推卸責任”的家長綿綿不絕。
三、農村家校聯系,主要內容是“批評”
學生在學習上、品德等各個角度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老師會告知家長。除此之外,老師還會通過班級博客、給家長發短信、發郵件等方式將孩子們取得的成績及時告知家長,向家長報喜。當然,老師們偶爾也會將孩子們的不足,告知家長,讓家長和其一塊努力,予以糾正。但是,“報喜”遠遠多過“報憂”。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家校聯系“報憂”遠遠多于“報喜”。在農村學校中了,孩子們不出現打架、不寫作業、偷東西等不良情況,老師們一般是不會和家長主動聯系的,老師和“差生”家長聯系的頻率也大大高于和“優生”家長聯系的頻率。這就導致很多農村家長朋友們排斥和學校、老師打交道,生怕老師打電話給自己,聽到“老師找”就像聽到“你孩子又犯錯了”一樣,會讓家長們下意識地想躲,從而嚴重阻礙了家校聯系的通道。
四、家庭狀況,影響家校合作
一方面,是經濟原因。農村很多家長都外出打工,生活作息沒有規律,所以,他不能像大部分城里的家長一樣,晚上回家陪孩子寫作業,陪孩子聊天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往往還在他們加班的時候孩子已經睡著了,第二天一早,他們又在孩子睡醒之前離開家門,繼續去工作。因此,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與學校溝通。更有甚者,常年不在家,一年只回來一回兩回的,孩子完全留給父母養,孩子們的爺爺、奶奶一方面年紀較大,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另一方面隔輩親,容易溺愛孩子,接受不了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更不會自己去批評孩子,和老人們就更難達成教育孩子的一致意見了。
另一方面,是父母的婚姻狀況。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一些農村家長們的婚姻觀也有所改變,以前能湊合的婚姻,現在可能就湊合不了了,農村的離婚率也呈直線上升狀態。家庭結構的改變,往往會對孩子們的心理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而非親生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也往往比較松懈,放任自流的居多,這就進一步給家校聯系帶來了困難。
總之,農村的家校合作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如何走?還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去摸索,但是,我相信,只要學校和家長能夠攜手并進,農村的家校合作之路就一定能夠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馬忠虎.家校合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王艷玲.英國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長擔任“教學助手”現象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4,25(7):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