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跨境河流徐州奎河黃橋、十里橋2個監測斷面“十二五”期間的監測結果進行統計,采用綜合污染指數法來確定奎河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采用Daniel檢驗來進行奎河水質趨勢分析,定量計算“十二五”期間水質污染變化趨勢,從而對跨境河流水質改善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奎河;水環境質量;趨勢分析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6.242
0 引言
奎河發源于徐州市云龍湖,徐州境內全長27.1公里,下游進入安徽省,為跨省出境河流。其水體主要來源于徐州市區城市工業、生活廢水,流量為15萬噸/日左右。奎河的功能主要是行洪、排污和灌溉。奎河水體的污染防治一直受到沿岸居民的關注,蘇、皖二省省政府也非常重視,徐州市在1994年底建成一期日處理10萬噸的徐州污水處理廠后,1998年又續建二期工程,日處理能力達16.5萬噸,奎河的水污染明顯減輕。本文通過“十二五”期間奎河水質狀況及變化趨勢,來探討跨境河流的水污染防治措施。
1 奎河監測斷面及監測項目
奎河設有十里橋、黃橋(出境斷面)兩個監測斷面,其中黃橋斷面為國家“水十條”考核斷面,并設置水質自動監測站,2016年7月開始會同安徽環保部門開展跨境水體聯合監測工作。監測斷面及監測項目見表1。
2 評價標準及評價方法的選取
2.1 評價標準
根據《江蘇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及《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要求,奎河除黃橋斷面氨氮執行≤5mg/L考核標準外,黃橋其余項目及十里橋斷面水質均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Ⅴ類標準。
2.2 評價方法
采用綜合污染指數法來確定奎河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趨勢分析采用Daniel檢驗,定量計算“十二五”期間水質污染變化趨勢有無顯著性意義。
(1)綜合污染指數法。采用綜合污染指數(均值型,后簡稱污染指數),并用污染分擔率確定水體中主要污染物。
綜合污染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 —污染指數;n —參評項目數;Pi = Ci/Cio,其中Ci、Cio分別為第i項污染物實測年平均濃度與對應的評價標準。
根據P值大小對地表水污染程度分級:P ≤0.5為輕度污染;0.5< P ≤2為中度污染;2< P ≤4為重污染;P >4為嚴重污染。
(2)Daniel檢驗。該法使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法進行統計分析。首先列出時間周期Y1,Y2,Y3,…,YN和它們的相應值X(即年均值C1,C2,C3,…,CN),由小至大排列,統計檢驗用的秩相關系數按下式計算:
式中:rs為秩相關系數;di為變量Xi和變量Yi的差值;Xi為周期I到周期N顯示值由小到大排列的序號;Yi為按時間排列的序號。
將秩相關系數rs的絕對值同spearman秩相關系數統計表中的臨界值Wp進行比較。如果rs>Wp則表明變化趨勢有顯著意義,如果rs為負值,則表明為下降趨勢。當N=5時,在可信度為0.05水平上,臨界值(Wp)為0.900。
3 “十二五”期間奎河水質狀況及趨勢分析
3.1 十二五”期間奎河水質狀況及評價
通過對奎河十里橋、黃橋斷面綜合污染指數的計算及污染物分擔率的統計,來評價“十二五”期間奎河水質狀況。監測結果統計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奎河水質總體污染級別為輕度污染,主要污染物為CODMn、BOD5、氨氮、氟化物。
3.2 “十二五”期間奎河各斷面水質及污染物變化趨勢定量分析
選擇奎河各斷面主要污染物CODMn、BOD5、氨氮、氟化物及污染指數,運用秩相關系數法進行河流水質(或污染物)污染變化趨勢分析計算,統計結果見表3。
從表3中十里橋、黃橋污染指數和主要污染物的秩相關系數可以看出:奎河十里橋、黃橋斷面水質污染均為下降趨勢,且有顯著意義。主要污染物CODMn、氨氮指標在黃橋斷面呈有顯著意義下降趨勢,其余指標在2個斷面上升、下降趨勢,均無顯著意義。由此可知,“十二五”期間奎河水質逐步改善。
4 對跨境河流水質改善的幾點建議
(1)高度重視水污染防控。跨境河流上下游環保部門應結合水質、水文情況,制定實施汛期“一河一策”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
(2)密切關注河流水質。根據跨境河流水文、水質現狀及變化趨勢,在汛期應加大監測頻次、增加監測斷面,一旦發現水質惡化趨勢,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改善水質;同時對轄區各閘壩前和溝渠內污水進行排查,及時妥善處置,消除影響跨境斷面水質達標的隱患。
(3)加大環境監管。進一步加強對污水處理廠、涉水排污企業的環境監管,加大巡查、抽查、暗查頻次,嚴防企業利用汛期直排、偷排污水,依法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做好涉水企業環境風險排查整改,防止因極端天氣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
(4)做好水污染聯防聯控。加強與上下游地區的溝通、配合,互通水文、水質信息,防止超標污水集中下泄,確保跨境河流斷面水質達標。
參考文獻:
[1]張利民,劉偉京,尤本勝等.洪澤湖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對策[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0,22(04):30-35,39.
[2]鐘建紅.城市河流水環境修復與水質改善技術研究[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32-35.
[3]饒永才等.2011-2015年徐州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16:163-167.
作者簡介:饒永才(1981-),男,江蘇徐州人,研究生在讀,環保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監測及業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