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京++賴卓
中圖分類號:G80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21-01
摘 要 幾千年來,養生思想在養生家虔誠的宗教信仰驅動下,通過長期不懈的養生實踐和種種對人體生命奧秘的探索,在人體科學、運動醫學、運動保健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營養學、運動美學和運動生態學等領域中積累了豐富的體育養生思想。這些體育養生思想帶有鮮明的儒家、釋家、道家和醫學等傳統文化特色,豐富并推動了中華傳統體育思想的發展。
關鍵詞 古代體育 體育養生 價值取向
中華民族傳統運動養生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上古時就知道以舞蹈、導引、按蹺按摩的方法活動筋骨,治療寒熱疾病,并以這種養生方法達到健身祛病目的,并在生產活動、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為后來養生理論和實踐打下基礎。據文字記載,其萌芽可追溯到殷商時代,據甲骨文考證,當時記載的多發病即有疾止足、疾肘、疾骨、疾目、疾耳、疾齒、疾口、疾首、疾腹、疾胸等十多種,商代人將這都歸咎于譴神罰或作崇,把治疾寄托在祭祀或問卜上。這種祈求當然無效,但卻表現出對健康和平安的追求,可認為是養生思想的萌芽。
據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中說“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奎塞,不行其源,民氣郁悶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這種舞就是宣導氣血,活動筋骨的養生術,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在中國中部地區,地勢平坦而潮濕,各種植物都可以生長,人們吃的很雜,但是勞動不夠,所以很容易得病,就用導引和按摩來治療《內經素問·異法方宣瀉》。
春秋戰國時期到西漢,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醫學與哲學結合,引入像陰陽五行·精·氣·神這些哲學概念,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中醫理論,出現了《黃帝內經》等重要著作,導引行氣術也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迅速發展起來,出了兩大養生派別。一種是在養生中強調“動”重要性,這種以動為主的養生思想,直接導致以肢體活動為主,配合呼吸運動和自我按摩導引術,也許我們可以用現在語言把這類養生術稱為“醫療保健體操”,另一派別則是強調“靜”是通過控制意念和呼吸運動養生治病的持氣術,這就是后人所說的“靜氣功”。這兩大養生形式共同構筑起了中國傳統養生體育體系。
南北朝時,佛教的另一個瑜伽教派傳入中國,它主張修心養性調心靜坐,其方法在形式上與中國道教之食氣、吐納和胎息相似。南梁武帝時,天竺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創立禪宗。禪,意為坐禪靜慮,靜坐修心,其方法與瑜伽派相反。這是佛教在新的土壤中發生的變異,受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歡迎,從而流行起來。
唐朝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在其著作《千金方》里面寫到養生術也與運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腰痛導引法:在醫療體操方面,他記錄了一個治腰腿病痛的方法:“正東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踞攝其雙膝,一人后捧其頭。徐牽,令偃臥,頭倒地。三起三臥,久久效”;天竺婆羅門按摩法:這是一套完整的肢體運動。它說:“依次行三遍后,一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乏”。這套健身操,可能是在中國古代導引的基礎上,吸收了古印度的某些健身動作而創編的。它可使身體各部分受到鍛煉,運動量適度,對中老年人有良好效果。
八段錦流傳于我國民間,是一種八節連貫的防病健身操。八段錦之名始見于北宋。據《夷堅志》記載,徽宗政和七年(1117),起居郎李似矩“嘗于夜半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八段錦按活動方式區分,可分為文八段和武八段兩種。文八段采取坐勢進行,它吸收歷代健身術中的行氣、叩齒、嗽咽、按摩、集神等方法,配合簡單的頭頸、軀干、上肢的活動。武八段采取立式進行,多以肢體活動為主,而輔以呼吸或咽津。[3]這種導引術包括身體各個部分,簡便易行,并分別提出各段對身體部位所起功效,較其他導引術廣為流傳。
與八段錦同樣具有養生價值的易筋經,始見于明末熹宗天啟四年(1624)的手抄本。它是在我國傳統導引術基礎上,采用立勢,吸收武術動作,強調肢體運動而加以創編的。到了清道光三年(1823)和咸豐八年(1858),相繼有傅金銓、來章氏兩種《易筋經》刻本。易筋經具有全面鍛煉身體的價值,書中提出的“內壯神勇”,就是指內臟器官的鍛煉與堅實;“外壯神勇”就是指肢體的鍛煉與強壯。書中還規定“內壯既熟,再練外功”。說明古代導引側重“內功”,不重練力。自明末清初開始,增加了力量練習,從而成為健身運動新導引。原來多為文人練習的導引,從此以后,也為武術家所練習。
今天我們研究運動的養生價值時,旨在系統挖掘研究中華傳統體育養生所內蘊的豐富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并以科學態度和理性眼光分析批判傳統運動養生中滲雜的宗教神秘主義、巫術迷信內容,擯棄其糟粕,挖掘其中有價值的精華部分,為人類的健康保健事業和體育科學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連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養生思想模式及其現代文化價值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4-5.
[2] 王敬浩,虞定海.華佗五禽戲創編的文化機理及其現代健身意義[J].體育文化導刊.2006(2):1-3.
[3] 包來發.八段錦簡史[J].中醫文獻雜志.20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