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監管是確保金融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協調金融市場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采取分業監管的模式,從中國人民銀行中逐步將監管職權劃分到銀監會、證監會以及保監會三大機構。但是當前的金融監管模式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基于此,有必要立足于我國當前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剔除合理的解決方案,從而為金融監管的優化指明方向。
關鍵詞:金融監管;分業監管;監管體制;監管模式
一、金融監管模式
1.金融監管模式的定義
金融監管模式實際上是具有多重意義的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金融監管模式是指金融企業監管的方式的總和。在不同的語境下,金融監管模式的概念是不同的,從行政監管的角度來看,金融監管模式主要是行政部門的監管方式。但是在本文中,為了限定研究的范圍,本文所研究的金融監管主要是指金融監管的組織方式。
2.金融監管模式的分類
金融監管模式有著不同的劃分標準,合理的理解其劃分依據以及不同劃分情況下金融監管模式的定位對于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按照金融監管對象劃分。在金融監管過程中,監管對象的不同對于監管的組織方式有著重要影響,以監管主體的區分為依據,可以劃分為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前者主要是指通過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然后再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展開。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監管模式主要是這種監管模式,其對于監管的管控相對比較嚴格。后者相對與前者而言,在監管上則相對緩和,通常是對于某一金融機構的某一特定行業進行監管。當然,機構監管與金融監管具有各自的不同的優勢,在金融業監管的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誠然,這兩種監管方式各有優勢。機構監管的特點在于監管劃分金渭分明,避免的工作的重復,并使得整個金融監管的層次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功能性監管則有利于公平的市場競爭,有助于發揮混業經營監管的優勢。
(2)按照金融監管主體的結構。在我國的金融監管實踐中,統一監管與分業監管都存在過,這兩種監管方式也各有優勢。統一監管實現統一管理,是一種以效率為中心的監管方式。而分業監管強調的是監管的精細化,不同的監管主體職責明確,有助于監管的公平化。因此,選取何種監管方式需要根據金融市場的狀況來確定。
二、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
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模式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探索實踐的產物。1992年,證監會與證監委成立,著手對業已混亂的證券市場金融管理,從而優化證券市場。此后,中國人民銀行逐漸脫離了統一監管證券與銀行的角色,不過即使如此,在證監會與證監委成立的早期,中國人民銀行仍然承擔的一定的證券管理職能。1998年國務院撤銷證監委,同時取消了中國人民銀行在證券監管上的部分職能,將證券監管的職能統一都交給證監會實施。于是,由證監會統一監管證券市場的局面初步形成。
2003年,在國務院政策的推動下,銀監會成立,從中國人民銀行手中分離出銀行監管的職權。于是,中國人民銀行自此不再承擔金融監管的之策,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各司其職分別監管證券、銀行以及保險三大模塊,當下中國金融市場的分頁監管模式也最終確立。
從上述演變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金融也的監管實際上盡力了從統一監管到分業監管的過程。盡管在特定時期統一監管確實有其積極意義,但是從隨著金融市場的細分,分業監管才是最為契合的監管方式。
2.我國現行金融監管的弊端
誠如前文所述,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金融監管有了較大的變化,從以往的統一監管變為如今的分業監管,總體上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總體來看,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仍然存在諸多弊端。
(1)機械化分業監管弊端明顯。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自上世紀開始分業監管以來,自始至終保持著以往的監管模式,監管內容也幾乎沒有變化。這種機械化的分業監管模式弊端非常明顯:第一,在金融創新產品日新月異的當下,非常容易造成金融監管的重復與真空。例如,當金融產品存在較差的場合,不同的監管機構由于相互獨立、自成系統,都有監管權限,但也可以以其他機構可以監管為由相互推諉,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監管的弱化。第二,獨立分工增加了協調的難度。從目前的分業監管體系來看,三大監管機構是各自獨立、互不隸屬的。這就意味著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三大機構中是沒有統一的牽頭組織,這就容易導致協調的困難。第三,不利于金融創新的發展。如今,跨領域的金融產品可謂層出不窮,但是在當前機械化分業監管模式下,產品的審批與推出都不可避免的被延長了,抑制了金融創新的進度。正因為如此,這種機械化分業監管的弊端非常明顯,不利于金融創新的發展。
(2)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第一,監管機構過于嚴苛對金融創新起抑制效果。我國長期以來對金融監管奉行零風險的原則,力圖透過行政監管的手段來絕對的避免金融風險,這顯然違背了金融市場的原則。過度的行政監管控制使得金融業缺乏活躍的因素,僅僅機械的依照行政指導來實施行為,對金融創新起到了極大的抑制作用。
第二,當前的分業監管與金融創新存在沖突。目前,金融產品的創新不斷增多,很多跨領域的產品相繼出現,于是分業監管的弊病也就暴露了出來,即出現監管交叉時應當由那個機構進行監管以及監管責任應當如何分配等。這就意味著,在金融跨領域產品中,當前金融業監管出現了明顯的真空,這對于當前金融監管制度而言是一個難題。
第三,監管懲罰力度不足,金融業違法成本較低,無法起到威懾效果。例如,眾所周知,信息在證券交易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誠信、保密是證券從業者的基本準則。但是現實表明,我國證券內幕交易現象非常普遍,這種違規的行為給投資者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造成證券市場混亂,而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機構監管不力,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不足。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由于違規成本相對較低,金融機構往往容易選擇違規操作。
(3)監管人員素質不全面,高素質人才缺乏。金融監管本身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同時對從業人員的責任心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金融監管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導致監管體制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用。可以說當前金融業中存在很多違規操作的現象,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從業人員監管不力,導致監管的缺位。
三、我國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
1.促進以市場約束為基礎的監管體系的形成
我國金融體系行政化色彩濃厚,行政機關對金融的影響非常大為此,需要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監管體系,換言之,應當對當前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去行政化。金融業發展應當是以市場為指導,金融自由度越高,金融業的潛力也就越高。為此,必須要打破以往以行政管制金融的模式,建立以市場約束為基礎的監管體系,從而確保金融監管過程中不會對金融業的發展形成阻礙。
2.加強金融監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綜合型人才
金融監管應當是以金融市場的變化為導向的,因為金融監管的對象就是金融市場。當前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各種新興金融產品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最典型的是許多綜合性的金融產品的出現給金融監管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在這種背景下,應當加強金融人才尤其是綜合性金融人才的培養,從而應對金融市場的變化。具體而言,可以定期舉辦高水平的金融培訓計劃并與國外金融監管部門合作,聯合對監管人員進行新理論、新業務以及新技能的培養,從而不斷優化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人才,促進監管的優化。
3.優化現有的分業監管體系,應對金融市場的新變化
基于上述問題,本文認為應當通過以下方式優化當前的分業監管模式,從而應對市場的變化:第一,對于交叉型或者綜合型的金融產品,凡是涉及到的金融機構都有義務監管,共同承擔責任。當然在落實責任的時候應當確保責任的落實,避免因為責任的多元化而導致責任的弱化。第二,提升金融機構的業務水平與監管方式。行政監管是我國當前金融監管的典型問題,應當轉變這種監管方式為市場監管為主,行政監管與法律制裁為輔,從而發揮各種監管措施的應有作用。第三,轉變金融監管的理念,審慎監管。實踐表明,金融監管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資源,而且如果監管過程中出現問題,也會對金融業的發展產生抑制效果。為此,金融機構應當轉變以往的依規監管為審慎監管,盡可能的減少監管過程中的風險。
參考文獻:
[1]李有星,陳飛,金幼芳.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探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4:89.
[2]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與核心原則[J].國際金融研究,2014,08:6.
[3]李成,涂永前.“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完善[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1,01:25.
[4]黃韜.我國金融市場從“機構監管”到“功能監管”的法律路徑--以金融理財產品監管規則的改進為中心[J].法學,2011,07:116.
[5]秦鳳鳴,張連坤.金融危機背景下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70.
[6]于永寧.金融監管模式的博弈與選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80.
[7]宋晨晨1,葉蜀君2.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分析--論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J].河南社會科學,2015,02:19.
[8]李成,馬國校,李佳.基于進化博弈論對我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解讀[J].金融研究,2009,05:188.
[9]宋琴,胡方琦,倪川川.金融自由化與銀行風險承擔--基于競爭-穩定性視角的實證分析[J].金融監管研究,2015,09:39.
[10]鐘震,董小君.雙峰型監管模式的現狀、思路和挑戰--基于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視角[J].宏觀經濟研究,2013,02:21.
作者簡介:史歲(1995- ),女,陜西咸陽人,安徽財經大學2013級金融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